僰人音乐与仡佬族音乐民间术语系统初探

2015-08-15 00:47:10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仡佬族铜鼓乐舞

徐 艳

(宜宾学院 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四川·宜宾 644007)

民间音乐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民间音乐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各民族的音乐术语由与其音乐活动相关的一般和专有名词构成,用来正确标记民间音乐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渊源相关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僰人与西南夷、夜郎、濮、僚獠等古代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对于僰人的族源问题,翁家烈认为仡佬族与之存在同源关系。[1](P9)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僰人音乐传统就应该与仡佬族音乐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因此,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把僰人和仡佬族音乐传统和传统音乐进行类比,分析其民间音乐术语的异同,可以发现二者民间音乐术语系统的各自规律,为重新构建僰人音乐民间术语系统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一、僰人音乐的主要类型及其术语系统

僰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目前,已知僰人在川南的音乐文化遗存主要有音乐图像岩画、乐器实物铜鼓和“僰蛮遗音”三大类,因此,僰人的音乐文化遗存的研究结果是僰人音乐术语系统构建的主要依据,僰人的音乐术语系统应该由对这些音乐材料研究的结论性术语构成。

(一)音乐图像以及纹饰符号系统

1.僰人岩画中的乐舞图像

僰人岩画是僰人葬俗的一部分。通过多次对僰人岩画的考察、统计和记录,目前,已经发现棺材铺、狮子岩和九盏灯等20多处崖壁上有僰人岩画,其中,有大量的音乐图像。根据徐艳的判断和统计,其中表现为乐舞图像的共有63幅。[2](P111-116)这些乐舞图像又可以分为“单人舞和组合舞两大类。”[3](P19-23)

2.僰人岩画中的乐器图像

根据珙县人民政府网上的介绍版块,僰人岩画“按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画、动物画、武器画、符号画几何图形等四种类型。”[4]其中,有一些圆形的符号被解读成铜鼓徽记,相关岩画也作为僰人铜鼓崇拜和铜鼓祭祀的佐证。屈川认为,“悬棺岩画对铜鼓形象的表现手法,是在圆圈轮廓内画上以五角星、六角星及四芒、八芒表现出来的太阳芒纹,这是以鼓面纹饰代表铜鼓的标志性图案。”[5](P32-35)他还根据岩画中铜鼓形象在麻塘坝崖壁上的分布,统计出了铜鼓图像的数量为30个。

3.僰人服饰上的乐舞纹饰

在1974和1984年两次僰人悬棺的考古活动中,珙县人民政府的宣传组组长曾水向先生采取临绘和抓拍的办法掌握了较多的僰人服饰图案资料。[6](P63)其中,一件棉织小人上衣上有一组两人相对而舞的乐舞图像。另外,僰人衣领等处多次出现的“万字纹”,据说和我国原始时期的舞蹈“万舞”有一定的渊源。

(二)铜鼓术语系统

铜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越、濮、僚等共有的代表性乐器,但是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四川南部南广河流域“叙南六属”之地(今宜宾市南境),是我国南方古代铜鼓藏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川南地区出土和保存的铜鼓多达20多面,根据《叙州府志》等历史文献记载根据中国古代川南出土的铜鼓更是多达三百多面。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对铜鼓的分式定型和对各类型铜鼓文化的族属推断,“都掌蛮僰人使用铜鼓的年代可以上推至汉晋时期,下迄明代万历年间都掌蛮消亡之时。”[7](P85、 92、 109)

(三)“僰蛮遗音”

当地流传的僰人音乐传说、民间歌舞、民谣和民歌,有人把他们称为“僰蛮遗音”[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省宜宾地区资料卷》[9]以及宜宾地区各区县民谣分册中都记录了古代僰人活动区内现存的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等。僰人悬棺的主要遗存就是沿着南广河流域分布,因此,文献中记录的南广河号子、神歌、薅草歌、婚嫁歌、小调等都可能留下了僰人的印迹。这些歌曲中有着自己的调式和唱腔术语,例如,软三声、四平腔、沙沙调、查啷调、滚板山歌、甩调等。宜宾地区还流行做庆坛、端公戏、师道戏等,关于他们的纪录和僰人的最早记录一样都来自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10](P115)关于它们与僰人音乐在血缘关系上的厘清还有待进一步开拓,这里姑且作为一个相对模糊的僰人音乐术语系统进行区分。

二、仡佬族音乐类型及其术语构建

仡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没有用仡佬族文字书写的音乐文献,只有口头音乐文化《叙根由》古歌传世。仡佬族古歌《叙根由》共十二章,多为寓言式训诲歌,但其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神话、先民创业、民族民俗习惯的形成等,可谓仡佬族的音乐史诗。[11](P2)学者通过田野采风也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材料。总的来说,仡佬族的音乐术语构建可以依据其现有音乐类型进行分门别类,主要有歌曲术语、器乐术语、乐舞术语三大类。

(一)歌曲术语

仡佬族音乐中歌曲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歌曲的体裁有相对明确的划分,除了以《叙根由》为代表的古歌之外,主要有“勾朵乙”、“达乙”、“达乙惹普娄”、“哈祖阿米”、“达乙莱诺”和“达乙拉卑”六类这些术语为音译,“乙”也有被译作“以”,有的体裁还有与题材有关的小类,例如,《勾朵乙·朵梅芽乙》和仁义歌,就是“勾朵乙”对特殊主题和功用的歌曲的称呼。这些体裁术语根据实际应用场合和音乐特点翻译成现在通用的音乐术语可以分别对应为山野歌曲、爱情歌曲、酒歌、婚嫁歌、祭祀歌和儿歌儿童歌曲六种,而《勾朵乙-朵梅芽乙》 和仁义歌则分别对应为“作信号用的”山歌和“作迎宾用的”山歌。[12](P11)

不同的体裁和题材具体到不同的作品还有一些专门的作品名称术语,例如,《叙根由》以及它里面的十二章歌曲名:“寻祭师”、“找草果”、“砍树造房”、“打虎·擒獐·射羊”、“婆媳不和”、“挖矿炼铁”、“铁牛精‘那约’”、“阿利捉风”、“阿仰兄妹制人烟”、“巨人‘由禄’”、“猫呼呼借窝”和“由海的浪荡儿”。[13](P3)《黔北地区仡佬族歌曲集》[14]和《贵州布依族·水族·仡佬族民歌选集》[15]分别收了63首和58首仡佬族原生态民歌,其中,前者还收录有仡佬族音乐风格的创作歌曲107首,这些都可以作为仡佬族音乐术语中的专有名词。

黔北仡佬族傩仪式中使用的音乐有“九板十三腔”之称,因此,有板式术语和曲牌专称。据学者统计,仅某一个村子的坛班冲傩仪式中就有9种板式,分别是一字板、二流板、快板、慢板、跺板、碰板、倒板、数板和散板;乐曲87首[16](P81),因此,也就有87个曲牌名称。因此,可以说仡佬族傩仪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音乐术语系统。

(二)器乐术语

仡佬族使用的有自己民族独特意义的乐器主要有“搂额”铜鼓、玛呜哇泡木筒、哈姆波约、木叶和唢呐等,围绕着这些乐器的使用形成了其独特的器乐术语系统。

“搂额”,是仡佬族对铜鼓的称呼,是由以铜为主的合金制作而成的打击乐器,是西南少数民族共有的乐器之一。[12](P11)“玛呜哇”,镇宁的仡佬族的独特乐器,是用泡木制成,因此,也叫“泡木筒”。吹奏时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仡佬族因此称呼它为“呜哇”。”[15](P282)“哈姆波约”是一种吹管乐器,流行于贵州省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白层区后山仡佬族地区。它由泡木桐或木姜木制作,因结构不同而有乐器结构名词,例如,其上、下两部分分别被称为“冲苔”和“杆身”,其中上部分还可以分为三个小部件,分别被称为“虫稍”、“气盘音盘”和“铜圈”。[15](P284)“木叶”,一种以树叶作为天然乐器的吹奏乐器。吹木叶,则是仡佬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水城的仡佬族在唱“勾朵乙”时,常用“木叶”伴奏。 这件乐器同时也被苗族等其他民族使用。“唢呐”,水城仡佬族喜欢使用的乐器,其形制和音色与普通唢呐几乎没有区别。但是,他们的唢呐曲曲牌使用专门的音乐术语表示,主要有顺谱、扣谱、阳谱、阴谱等称谓。[12](P77)以这些乐器专有名词为基础,还有器乐合奏和专门的乐曲名称。例如,广西隆林仡佬族的器乐合奏名为“八音”。“八音”乐队由二胡、月琴、箫、笛、五星、锣、鼓、板等乐器组成。曲目有《八仙》、《招柳》、《南山北》等。[15](P45)

仡佬族傩仪式中还有其独特的乐器或者会发音的法器,主要有打击类乐器锣大锣、钩锣、马锣和镲子等、鼓大金鼓、小金鼓、大鼓和边鼓、铃佛铃和酬山铃、牛角、海螺、叫尺、梆子、木鱼和响环师刀,唯一的吹管乐器是唢呐。其中,打击乐和唢呐使用的曲名也有专称,前者叫锣鼓调或锣鼓牌子,主要有“扑灯蛾”、“长路引”和“豹子头”等8曲,后者被称为“管弦乐”,主要有“道士柳”等4曲。[16]

(三)乐舞术语

仡佬族乐舞都带有很强烈的仪式性质。铜鼓舞是这些舞蹈当中最为历史久远的传统舞蹈,有“击鼓而歌,男女围尸跳跃”之说。随着铜鼓文化的衰落,开始在丧葬意识中使用其他乐器。仡佬族专门性的祭祀仪式“傩”中就不使用铜鼓。贵州遵义、仁怀等地仡佬族的踩堂舞,由三人一组进行领舞,众人牵手协同而舞,不使用铜鼓而使用芦笙进行伴奏。由于舞队的变化,形成了专门的乐舞术语,主要有“四瓣花”、“柳穿雨”、“梅花阵”等。[17](P192)黔北仡佬族傩戏中有自成体系的舞步术语,虽然舞步基本形式大同小异,但是不同的坛班有不同的舞式术语,即每个坛社的舞蹈术语是相对独立的。

三、两个民间音乐术语系统的异同

上面从音乐分类的角度对僰人音乐和仡佬族音乐做了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特征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相似和相同的音乐传统和习俗之中又有一些区别。二者的异同比较可以从构成要素、使用群体和文化属性三个方面展开。

(一)构成要素相同但比例不同

通过现有文献可以知道,僰人音乐和仡佬族音乐术语系统里面都有岩画乐舞图像、铜鼓、薅草歌、哭嫁歌等主要音乐要素,但是这些要素在其术语系统中的比重明显失调。其中的缘由,可能是由于僰人是非自然消亡的人为灭绝事件,他们的音乐社会生活被突然定格在悬崖上,所以,僰人留下的乐舞图像非常集中并且表现形式还具有较原始的乐舞形态。相反,现代仡佬族的音乐生活中几乎已经完全放弃了以图像作为音乐形象描述或者音乐仪式表达的手段,所以,仡佬族岩画中的乐舞图像相对比较少而构不成系统的图像符号系统。

(二)使用群体相似而实质不同

如果说僰人和仡佬族在族源上是相同的,那么二者的使用群体也应该是相似的族群,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僰人音乐的使用者是来自两个不同时空阶段的人群,也就是明代僰人消亡之前的当地族群和现在生活在僰人曾经生活的地方却是僰人音乐实质上的继承者族群。而仡佬族音乐术语系统的使用者则是在先秦末期僰侯国解体甚至是更早的时候僰僚的一支,他们南迁到贵州境内并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仡佬族之前甚至可能从来没有在川南境内生活过。

(三)文化属性相类但意义不同

僰人音乐和仡佬族音乐术语系统都有祭祀仪式性、劳动生活型、日常生活化的音乐要素,分别对应有民族特色的宗教祭拜性、劳动性、世俗性和艺术性,但是他们之间的意义非常不一样。以二者都有的薅草歌为例,川南僰人文化区的薅草歌除了在开始之前有一个请土地神的仪式之外没有更多的祭祀意义,其协调劳动的意味更浓也更为重要,可以说是完全世俗化的音乐。但是,在贵州仡佬族音乐里薅草歌已经分化为两个支系,一个是世俗性和劳动性的“打闹歌”形式,另外一支已经逐渐变成一种表演为主的歌舞音乐“薅草锣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现存僰人和仡佬族音乐术语系统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二者虽然在使用铜鼓方面有相同的传统习惯,但是铜鼓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通用乐器无法明确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的音乐传统。但是,僰人薅草歌和仡佬族打闹歌、川南的端公戏和黔北傩戏、僰蛮遗音和仡佬族民歌三者之间的联系,或可说明这两个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他们是在什么时期、以什么方式又是如何结合本民族习惯对薅草歌、傩戏和汉民族主题民歌进行融合而产生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解读才能更为清晰地揭示僰人和仡佬族的音乐文化渊源。二者的民间术语系统存在的明显差异说明僰人和仡佬族在族源上未必是来自于濮人或者僚人,即便是来自这个相同的族源,其音乐文化传承和流变的历史脉络也已经在与其活动周边的其他民族的融合中变得迥然不同了。

[1]曾江.丘北“僰人”为古代僰人后裔——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翁家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08.

[2]徐艳.川南僰人岩画中的舞蹈图像及其判定[J].贵州大学学报,2014,(1).

[3]徐艳.川南僰人岩画中的舞蹈图像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5).

[4]珙县县志办.壁岩画[EB/OL].2011-01-21[2014-4-25].http://www.gongxian.gov.cn/ZCFG/gbwh/bryj/2011/01/21/16453014206.html

[5]屈川.也谈“僰人”悬棺岩画中的铜鼓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6]曾水向.悬棺探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7]屈 川.川南都掌蛮铜鼓文化探讨[J].民族研究,2004,(3).

[8]沧浪.豆沙关僰人文化慨况[EB/OL],2011-11-24[2014-4-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daaa1b0101 8r1o.html.

[9]编写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省宜宾地区资料卷[Z].内部资料,1990.

[10]杨荣生.四川傩戏及旺苍端公戏[J].文化月刊,2008,(10).

[11]罗懿群.叙根由:仡佬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12]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仡佬族、水族篇:山奇水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13]刘云松.黔北地区仡佬族歌曲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14]贵州省群众艺术馆.贵州布依族水族仡佬族民歌选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15]罗中昌.仡佬傩仪式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16]雅 文.朴淳厚优美动人——仡佬族民间音乐概述[J].人民音乐,1984,(5).

[17]编写组.佬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仡佬族铜鼓乐舞
龟兹乐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10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大众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20
快乐的小铜鼓
黄河之声(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8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
丝绸之路(2015年9期)2015-05-09 18:23:40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大众文艺(2015年5期)2015-01-27 11:12:44
传承和弘扬仡佬族优秀文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