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

2015-08-15 00:50郑晓阳王雷
安徽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空间发展

郑晓阳,王雷

(吉林省嘉源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22)

1 国外近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概述及现状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劳动者涌入城市,城市原有的居住空间以及各项服务设施在过高使用频率之下发生瘫痪,诸如卫生、瘟疫、住房短缺等城市问题接踵而来。针对工业化社会的城市弊病,霍华德首次提出“田园城市”构想,城市存在于田园之中,城市与城市之间是广阔的农业带,之间用高速交通连接,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后停止增长,将其过量的部分由其临近的另外一个城市来接纳[1]。通过城市与农田结合的分散发展方式来解决城市拥挤问题。赖特之后提出的“广亩城市”思想同样主张建立适度规模的城市,城市各项功能彻底分散,家庭之间分散居住并完全可以凭借小汽车而联系,来实现城市的协调与均衡增长。如果说霍华德的规划思想是停留在平面层次,那么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思想则是以立体布局的形式体现的,1933年发表的“光明城市”规划方案,提倡城市规划用全新的思想,通过技术手段在市区中心建造高层建筑来增加密度解决拥挤问题;认为城市问题应该积极面对,通过立体的交通方式调整人、车的密度使其和谐的存在于城市之中。通过新型、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及大片绿地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和一个提供绿地阳光的活动空间。

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由此引发的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城市化进程已经入新的历史新阶段,各国学者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社会经济学家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从空间扩散的角度提出等级扩散、波状扩散、辐射扩散和跳跃扩散等扩散形式,随后弗里德曼(Friedman)的“核心——外围”模式及其佩鲁(F.perroux)的“发展极理论”则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以帕克为首的美国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同心圆模式、扇形发展模式、多核心发展模式3大经典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城市社会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的另一重要方面,而城市空间研究也走向多元纵向加深化。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信息化社会对人类居住、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始料未及。麦克哈格的自然生态城市和罗尔的拼贴城市对高科技带来的城市污染以及对传统城市空间的冲击破坏使得城市文脉出现断层,门禁社区的兴起加深了人类的情感真空,社会充斥着冷漠感与极高的忧虑。在之后的规划实践中又出现了弹性化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功能重新组合的倾向,如伦敦的反磁力结构方案、东京的多中心复合结构等。这一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戈特曼对城市连绵带的研究、戴维斯对城市形态功能关系的研究加深了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度。

新时期面对能源和城市土地有限的问题,在城市连绵带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世界连绵城市概念,以此强调人类对资源最大限度优化使用,在更大范围区域内进行功能组合,优化结构模式。从紧凑的开放社区空间到高密度、混合使用的城市格局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对城市现有土地的集约化发展,更包括对灰色中心区、交通节点区和工业用地的重新使用。

2 国内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概述及现状——以北京、上海、长春为例

与西方城市空间研究的历史相比,我国由于社会体制、经济等原因城市空间研究进展比较缓慢。解放后,城市建设实践与城市理论研究脱轨,快速的城市建设没有有效的城市理论与之匹配,直到20世纪80年代情况好转。许多学者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最初只是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简单了解开始,逐步发展为对国外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劣对比上,从我国古代都城空间格局出发,研究城市发展文脉,在我国文化历史的基础上指导城市建设。研究主要是从传统规划的角度理解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将研究重点放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如何有效地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规划和布局上,有的学者则是从动力机制的角度认识城市空间形态,但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在这个时代涌现出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董鉴鸿的《中国城市建设史》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陶松龄的《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详细的划分出了现当代我国各层次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特点用以指导规划实践。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和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较为全面有深度的分析研究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和演进推动力[2]。现阶段为应对贫困、城市居住空间等城市问题,主要从动力机制、空间结构演化、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和城市边缘区研究等多方面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

北京的发展记录了从建国至今的典型城市发展历程。空间布局以旧城为中心圈层式向外围扩展。由于人口的膨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地向外围无限延伸。城市最外围由于距离市中心远,自身又缺乏吸引人口与产业的引力,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发展滞缓,难以像卫星城一样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反磁力中心”[3],所以在此区域的人口大部分属于流动人口,而常住人口却很少,更多的人还是生活工作在城市的市中心,城市拥堵现象日益严重,我们的首都就这样被广大市民形象的成为“首堵”。

对于上海来说,城市建设用地无论是在用地结构还是人口结构上都没有上海人那种细腻,反而我们看到却是明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外来人口很多使得实际的人口规模远远多于规划的预期人口,城市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无序性,空间布局形态散乱,外围区、远郊区发展缓慢,中心区自身发展良好,某种程度达到了加速发展阶段,却没有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单级扩张增长方式明显。虽然从总体规划来看,上海的规划空间布局仍秉承着“多层多核”与“多心开敞”的布局理念,但最起码现在还是没有达到规划要求。

相对于北京、上海空间布局现状,长春空间布局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以重庆路、桂林路和红旗街商圈为核心的中心发展相对较快,周边发展则相对落后,南部新城用地结构单一,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学校、医院、商业以及公共交通事业缺乏,发展力度不够,缺少支柱产业,即使有部分城市居民生活在本区域,他们也要走很远的距离去市中心工作、娱乐、消费,因此对生活在中心城区的居民吸引力不足,更达不到“反磁力”的效果。城市虽然注重绿化建设,但由于近年来的盲目扩张和规划前瞻性不强的原因,造成很多地段植被树木破坏,整体环境水平不高。许多区域存在交通拥挤现象,功能不合理,上下班堵车现象很严重。

综合以上概述发现,我国城市空间发展仍然难以突破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地区协作能力较差、城乡二元结构分明等基础障碍,城郊地区基础设施配置缺乏;市中心交通拥挤现象严重,城市立体交通以及停车设施不足;公共交通不完善,换乘不方便,促使路面上主要交通工具以私家车为主导,堵塞交通;居住地距离上班地点较远,造成上下班潮汐现象;城市绿化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雾霾严重,环境品质越来越差;盲目的城市扩张,追求GDP,占用大量土地,但由于很难形成“反磁力”中心,导致空城出现,土地浪费严重。

3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措施与建议

3.1 平衡两极分化

为使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健康发展,针对上述分析我国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重点平衡现阶段的两极分化现象。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适当发展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副城市中心或叫“反磁力中心”,在这个“中心”具有完善的功能分区和合理地基础设施建设,它可以作为一个可以独立的、具有高品质生活的区域,同时我们应适当弱化市中心的发展速度,积极引导新区经济发展,吸收大量中高端人才和大中型企业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加强新区支柱产业建设,必要时将政府和其他一些城市职能部门适当外移到新区,从而促进整个城市适当发展。

3.2 完善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紧缺的难题,可以采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注入市场,运用BOT(建设-运营-转让)或者TOT(转让-经营-转让)投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道路、桥梁、综合管线、邮电通讯和能源动力项目,还应包括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完善功能分区的重要保障,也是满足在此生活的人们的最基本需求。基础设施建设要在现状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发展需要做出有计划的扩建、改建、增建项目,既满足居民的使用需要,也不空置任何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投入。

3.3 立体化交通设计和快速公交系统

面对市区交通日渐拥堵现象,我们应该重点构建一个向空中和地下垂直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空间来缓解路面交通和一些商圈停车难的问题;在新城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时,应考虑围绕公共交通组织城市用地布局,促进公共交通的高效率利用,建设综合交通[4]。将公共交通站点结合其他交通站点综合设计,方便广大市民换乘。“公交便达”模式不应该仅限于地表布置,也应该向地下和空中综合发展,地铁、轻轨在解放地面空间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地块的立体化、全方位建设。此外,关于城市的知识,很多是反知觉的。例如,一般认为建造更宽的马路、立交桥和高架路便可很好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殊不知这也只是表面现象,交通拥挤的关键不在于汽车的数量,而在于出行的次数和出行的距离,城市功能组合布局方面应均衡化设计工作、出行、娱乐位置,缩短出行距离,减少交通压力,我们要做的是建设模仿自巴西的库里蒂巴(Curitiba),我们称其为TransMilenio,TransMilenio的运行更像车轮上的地铁(Subway on wheels),而非传统的公交。有专用的公交车道,乘客进站时刷卡,巴士到达时,车站门和巴士门同时打开,几秒钟时间就能让100人下车和100人上车。公交运行从过去的龟速变为现在的高速。并且,快速公交系统更灵活,线路调整容易,能迅速适应中心不断变化的城市,一辆载客100人的巴士对道路空间的权益是1辆只有1人的汽车的100倍,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改变很多地方公交带有的污名,认为只有穷人才会乘坐公交,提高公交的地位。

3.4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土地的集约化发展

城市的高速发展与集约化、紧凑化、生态环境同步,面对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如减少燃烧集中供热、市区内禁止燃放鞭炮、禁止黄标车上路、禁止乱砍乱伐、植树造林等众多措施,但是对于我们规划者来说需要做的是在城市空间布局上除了要预留大面积绿化以外,我们还要在城市各处规划水系公园,注重道路两侧和居住区绿化,发展绿色建筑,注重建筑自身绿化作用。高楼林立的景象会让人感到窒息,而城市公园可以为城市争取可呼吸的空间,美化城市。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教训来看,制定可持续、集约化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为避免城市盲目扩张而造成土地浪费的现象,我们应重视集约型和综合型城市的形成,在保证城市居民享受到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地上及地下空间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4 结 语

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城市空间布局出现很多问题,回顾国内外空间功能布局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些思想由于过于极端,太理想化,即使付诸实践,规划思想的核心也发生了改变或最终以失败呈现。而在成功的一些实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规划的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产生作用的影响因素,空间布局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与其一味盲目求新,到不如把眼光投向那些已经存在并且经历过时间考验过的东西,去探索蕴涵在其中经久不衰的特征[5]。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各种空间布局思想的来源、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所面对的实际,使经典城市规划思想为我们所用。

[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志斌.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06(2).

[4]魏广龙.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J].人民论坛,2014(2).

[5]王缉宪.国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的方法与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1(1).

[6]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外城市规划,2002(3).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空间发展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