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一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样环境又被称为新媒体环境?当下的我们正处于新媒体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地说就是讯息的宣传平台,也就是说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纵观媒体的演变过程,它呈现出由传统向新式的过渡,传统四大媒体分别为报纸、电视、广播、杂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Web2.0 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开始兴起。新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播平台,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的信息收发手段。目前存在许多新媒体形式,如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这些新媒体形式以互联网手机为载体,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管理,使用者不仅可以进行实时上传,还可以与他人即时互动。可以说,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的概念,理应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新媒体大繁荣这样一个时代,新媒体必然呈现出它独有的特点。新媒体消解了不同场域之间的界限,包括新旧媒体、阶层之间、社群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处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
1.传播模式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更具交互性,不仅包括人际传播“一对一”的传播模式、大众传播“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还包括“点对点” “多对多”的传播模式。比如,网络使得大众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导者,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方,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来源广泛,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即时送达无数新媒体用户。大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传统思维思考,从其播出时间以及影片类型来看都不足以成为热播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却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并成为微博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2.信息交流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就传统媒体而言,每一种都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明显的一点就是目前已经无法做到实时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通信卫星的利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而且只要有一些必要的信息接收设备,新媒体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
3.信息选择个性化。在传统媒体时期,信息的接收是无法选择的,大众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接收信息的。而在新媒体时代,大容量、超时空、双向互动的特性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收信息,另一端的传送者也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专门的推送服务,如虾米音乐。虾米音乐可以说是一个音乐新媒体平台,你的足迹会自动被记录,在下一次登录的时候,就会出现传送者推送的你可能喜欢的音乐。
中国古代的许多著作中都提到了“治国”,古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道德经》的二、三、五、十七、十九等篇章都在讲治国,比如,其第三章之“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第五十八章之“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总结起来,道家的治国方针崇尚无为而治,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社会发展的节律来进行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古以来如何治理国家这一问题一直被人们热议。所谓社会治理,主要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治理目标及任务等内容,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并强调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体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党中央文件首次使用“治理”这一词,可见党中央对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中央文件的要义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创新社会治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第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自我调节作用。第三,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第四,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处理、权益保障机制。第五,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如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媒体运营已经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而且新媒体以其自身的适应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对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使得社会治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借助网络或者其他终端设备接收各种信息。近年来,新媒体使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大,每个人作为网络环境中虚拟的个体,在其中交流、互动,构成了一个网络的虚拟社会,并显现出其独具的特点。
1.在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社会中的交流是实时互动的,表现为更加快速、频繁的交流。这与刚刚提到的新媒体实用的深度、广度的加大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如我们常常使用的微信,我们经常是在受到某一感触之后将个人的想法、感受及时发布,不仅如此,其好友还可以与发布者相互交流,包括点赞。随着新媒体的应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在微信媒体中“秒赞一族”或者“秒赞达人”就应运而生,意思就是发布者刚刚发布讯息立刻就回应点赞的人。不仅如此,微信还能发布图片、位置信息、视频聊天,甚至拍摄发布视频。这些功能的实现仅仅需要一部能够上网的手机和无线网络,深受大众的喜爱。
2.社会活动参与主体的平民化。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感知和参与外部世界的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的感觉。以政治为例,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接受的信息都是上层领导者制定编撰发布的,而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很多热心于政治的民众,他们有很强的参政意识。有关数字表明,目前参与网络活动的民众呈现“三低”的状态,即“低收入、低龄化、低学历”,这些民众很容易在网上遇到有关的事情引起共鸣。这种新的方式给予人们更大的自由度,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结成相关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3.利用新媒体犯罪呈上升趋势。虚拟社会中交流的隐秘性这一特点,使其成为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的工具。“摇一摇”是微信最独特也是最强大的交友方式,支持通过摇一摇手机找到同时也在摇手机的朋友,只要是在同一时间摇动手机的微信用户,不论你在地球哪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认识彼此。
“本以为是一场浪漫邂逅,谁知道会成这样。”2012 年2 月,正在过寒假的大三女孩林昕谈了一场因微信开始的“恋爱”,后来才发现自己竟然“人财两空”,所谓的男朋友更像是个诈骗犯,拿着自己2600 元钱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事情已经过去了4 个月,林昕依然很懊恼,她说: “这事我也不可能报警,连跟朋友说都有些不好意思,初恋居然是这么戏剧化,真是丢人。”这种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犯罪分子利用了少女的好奇心以及微信的隐秘性。
4.线上线下活动高度融合。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性进一步加强。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更具交互性,不仅包括人际传播“一对一”的传播模式,大众传播“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还包括“点对点”“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常见的如微博,以用户的共同兴趣、爱好、活动为基础,发起共同话题,抑或是进行网络同步直播、网民投票等,增加了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的相互融合。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社会理念等都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把我们带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交友、信息资讯的获得,乃至国家层面,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社会治理理念需要有所转变。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的主体。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这种管理理念将被完全颠覆。传统的管理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在下发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现在人人参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大大缩短了这一过程,政府有时都处在后知后觉的境遇里。因此,政府不可能继续维持原有的治理方式。摆脱固有思想,很有必要,因为当下的网民主体与执政者必然地存在年龄差距,执政者对于网络上发生的问题要予以正视,从年轻一代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2.政府部门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要本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加以解决。对于社会管理者,维稳是首要目的,但是传统的硬性规定、指令的方式往往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特点,让民众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建言献策,使其充分感受主人翁的地位。另外,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有些时候是处于滞后的状态中,有时甚至引发了不少人对于事件本身的猜测,引爆舆论,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布官方信息,对民意进行正面导引。例如,官方微信、微博的出现,不仅能够引导民意,还会给日常行政工作带来便利。同时利用新媒体还能收集民情民意,减少信访的压力。
3.在政府网络监管方面,要抵制低俗化倾向。目前,网络上的假新闻越来越多,一些网络还专门报道不切实际的新闻、各种明星绯闻,以博得众人的关注,赚取点击率。媒体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这方面,国家广电总局在2013 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新闻采编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媒体新闻网站、微博、博客的管理。另外,公民也应该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承担责任,多发表理性的言论,少一些个人情绪的宣泄。传播正能量,主动净化网络空间。只有双向互动,才能共建一个规范有序、稳定和谐的网络空间。
4.要加强社会各方的协调沟通。新媒体这种高度互动、个性化以及即时性的特征有利于聚合各个阶层的诉求,提供表达意见的平台。这种由下向上的渠道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固有方式,民众因此在社会治理中表现出巨大的力量。
一直以来,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做出决策和判断的,往往忽略了底层社会民众的欲求同时传统媒体使得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不畅通,始终无法明确、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传统媒体还使得政府在发布信息处理公共事件时处于滞后状态,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交流时间是减少社会治理过程中上下层隔阂的有效方式。
但是,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存在新媒体被不平衡运用的情况。《第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增长已进入平台期。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由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形成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数字鸿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媒体政治沟通的广泛性,部分群体可能因此而“失声”,甚至“被代表”; 但是,那些拥有更多沟通资源并更懂得沟通的新媒体运用者,则在沟通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换言之,通过新媒体反映的民意可能出现扭曲现象。
目前,虽然从中央政府部门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新媒体的规范,但从法规层级看,新媒体立法以地方性暂行法规居多; 从内容上看,权利保护的内容少,且比较简单,难以充分满足规范新媒体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复杂现实; 从具体法条看,原则性有余而操作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对沟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信息获取的规则和程序做出明确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新媒体给上下层沟通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沟通双方尤其是政府要顺应潮流,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改善和创造有利于科学、高效利用新媒体的条件,构建起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与群众间良性互动的沟通新局面。
[1]梅松.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治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调试与创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6).
[2]孙静.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会治理——基于社会治理创新视角[J].观察与思考,2014(3).
[3]梅松.新媒介环境变迁视域下社会治理的路径创新[J].电子政务,2014(7).
[4]金册.论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影响[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EB/OL].http://opinion.hexun.com/2012-10-22/147036413.html.
[6]李立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义[J]. 西部大开发,2014(5).
[7]微信成犯罪分子“新领地”多数受害女性不愿报案[EB/OL].http://news.xiancn.com/content/2012 -07/25/content.
[8]新媒体环境下的党群沟通[EB/OL].http://www.bjqx.org.cn/qxweb/n49635c63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