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

2015-08-15 00:53孙琳琼王月琪
关键词:悖论学派大众文化

孙琳琼,王月琪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乔治·马尔库什(George Markus)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成员之一。马尔库什秉承马克思的批判立场与传统,从文化层面对现代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试图通过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找到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有效途径。他以“生产范式”来揭示马克思思想,将人类生活与人类历史的研究策略以及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都纳入其文化批判理论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得到更好的充实。马尔库什的理论观点“不仅体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精神特质,而且在20 世纪的现代性研究之中也是观点鲜明、独树一帜、影响重大的”。因而,深入思考与研究学习马尔库什的思想观点对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尔库什思想观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一)现代性与文化悖论

马尔库什将文化分为两种:“广义的、人类学的文化和狭义的、价值标示的文化。”在马尔库什看来,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概念在内部都存在悖论,这些悖论在保持各自文化不同张力的同时和谐共存。把握这些文化悖论是理解“现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关键点,把握了文化的悖论也就抓住了文化的核心,抓住了现代性的原则,从而能够进一步探索出摆脱现代性危机的出路”。在马尔库什看来,“现代性本身不仅是一种社会或制度形式,它更是一个时代鲜明而独特的内在精神机制,也就是无所不包的文化模式”。处理好文化现代性对于解决现代化危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此理论我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孙建茵在《马尔库什的现代性文化阐释框架》一文中指出:“‘作者—作品—受者’是马尔库什解读现代性文化的阐释框架,在这种‘文化关系’中,现代性文化活动的四个共性特征得以呈现,它们分别是对象化、观念化、自律性以及创新性”。现代性文化的问题及其产生文化悖论的缘由就是通过如上简单而清晰的文化框架及其所蕴含的四个共同特征直接揭示出来的。而这一简洁明了的文化阐释框架又使得马尔库什对异化的文化工业的批判以无比清晰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一文化框架对于纠正多年来人们对文化概念理解的偏颇具有重要作用。

杜艳红在《一种现代性文化理论内涵的新阐发——评〈文化悖论与现代性批判——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出:“马尔库什挖掘了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即悖论性的存在,以‘文化悖论’表征现代性,说明了现代性的文化问题,同时也以‘文化悖论’作为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许多思想家现代性重建力量在自身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马尔库什进一步将自己的文化现代性批判思想运用于对各种现代性文化问题的分析,从文化入手指出了现代性文化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对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维护。”

(二)文化与人的本质的历史生成

颜岩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的本质”概念——评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一文中提到,马尔库什“试图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概念缝合在一起,进而阐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他一方面强调‘人的本质’概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个概念必须和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相结合”。颜岩同时认为,马尔库什所理解的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概念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解释真实的人类自由、普遍性、主体性即历史性存在是如何实现的,而非对于人类主体所具备的共同特性的总结概括。

员俊雅在《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马尔库什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区别于旧哲学的重要特征,即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如果仅仅讨论人的本质的三个规定性而忽视历史性,那么,这种论述就因失去了辩证性而与旧哲学无异。”

基于上述对于马尔库什“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孙建茵在《“人的本质”概念与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从马尔库什与克拉德的争论谈起》一文中指出:“马尔库什认为,对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而言,关键的问题不是抽象地讨论人的劳动、社会性和意识等基本的规定性,而在于把这些特性置于人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永远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的‘人的本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并归结为一个统一体。”而正是这一从历史、从生成的视角理解的人的本质概念,体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

二、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启示

(一)理论启示

马尔库什从现代性文化的独特表征、存在机制即现代性文化悖论入手,以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意识形态理论及生产与语言范式理论为主要内容,分别进行了透彻的批判性分析。马尔库什主张打破因果思维,利用多元文化提供的批判视角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避免陷入单一化的文化危机,为现代性文化指明了出路,也为我们提供了从文化维度反思和批判现代性、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又一可行的路径。可以说,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于文化问题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逐步深入的。

1.文化批判的起步——文化工业

随着科技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应用于文化,使得文化产品被机械地复制。“技术复制文化”成为大众文化并经由大众传媒广泛地传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席卷而来,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同时也为其社会批判现代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最为激烈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及相关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文化工业概念可以成为大众文化的取代物,其大体是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并传播文化产品的新型工业体系。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大众文化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大众文化对人思想的操控性三个方面。

能源管控系统主要实现贵冶能源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预测化和智能化。实现全厂能源数据采集全覆盖,经过数据清洗及相关规则约束实现各类角色的信息推送,辅助能源管网实现能源数据及信息的可视化。根据贵冶用能特点,针对不同的优化对象,结合现场业务规则模型及大数据算法最终实现能源数据指标的预测及智能决策。将全厂数据转化为可用信息,同时实现将信息转化为辅助企业的洞察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诚如霍克海默断言:“大众文化从来不是由大众直接决定的,而往往是由大众在其他社会阶层的代表决定的……大众性不再与艺术产生的具体内容和真理性有任何联系。在民族国家里,最终的决定不再是受过教育的人负责定夺,而是由娱乐工业负责定夺。大众性由无限的适应性调整组成,把人们调整成娱乐工业本身所喜欢的那类人了。”

可见,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发达的工业社会这一“单向度的社会”塑造的是“单向度的人”,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压抑与冷漠是与大众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不断形成着其特有的大众文化。然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该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认识是悲观的,对于这一现象的前景的看法也是消极的、充满忧虑的,其他学派更具积极色彩的研究与发现的出现是必然的。

2.文化批判的继承——文化研究

面对持精英主义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挖掘大众文化的积极性与潜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起源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

伯明翰学派是文化研究的一大流派,其文化观点深受国际学界的重视。基于平民文化视野,他们指出,文化是物质、精神所构成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即威廉斯所认为的文化是普通平凡的。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指导下,他们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物质生产过程以及承载社会关系的符合系统。他们以大众文化的情境性、内涵与外延的辩证性、发展趋势的开放性等特征展现着文化唯物主义的倾向与立场。

立足于当今现代性危机的产生和民众意识的不断觉醒,伯明翰学派批判了文化精英主义倾向,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悲观的预见不同,其转而以乐观的态度将文化推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广到普通民众之中。企图打破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人为界限,强调文化理论与经验的结合,产生了深远又广泛的影响。但是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在主张挖掘大众文化的潜力、加强受众能动性的同时,也难以避免走向文化民粹主义,对于普通民众的能力产生过于理想化的想象。然而,这就为马尔库什的文化悖论观点的提出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基础。

(二)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实践启示

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或是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的深入剖析与解读,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尔库什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他们理论观点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文化特殊性的关注、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与多元文化视角的树立等理念,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对其理论不断深入研究借鉴、学习思考并实践应用。

1.关注文化特殊性

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概念进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到强调既注重理论又关注实践的伯明翰学派,再到马尔库什对现代性文化“去个性化”特征的分析,其共同点都是对于当前大众文化标准统一、批量生产、强制性传播等特性进行的反思与批判。

例如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被看作一种“肯定的文化”的文化工业,因其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对人的思想的操纵性的特征,而具备通过压抑人们的“异化感”、削弱人们的“痛苦感”来为现存秩序服务,执行着其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在这种条件下,看似被赋予充分自由的人们,实际上却受到全面整体上的控制,个人独立性的思考受到压制。同样马尔库什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向实际上就是有关文化特殊性问题的研究。重视文化特殊性对于避免总体化、一体化的现代性文化危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树立多元文化视角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探讨的态度中便可以知道马尔库什对于多元文化的关注。马尔库什极力反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讨论的限制与干扰,他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通过不同观点的对抗与讨论研究才能实现良好的综合。在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实现自我的扬弃,因此,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多元论的现象是有益的,各种不同倾向之间的争论与对抗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要比死气沉沉的马克思主义更为有效”。

马尔库什指出,社会变革所需要的统一体“应当被理解为立足于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形式之间的实践性的团结和创造性的宽容这个基础之上的不间断对话的连续过程”。

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而要使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走自觉、自信与自强之路,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是必不可少的。尊重多元文化之视角坚守中国文化之魂,包容并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并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早日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马尔库什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员,其思想理论也是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紧密相依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伊始就始终关注现代性批判这一主题。而其独特性体现如下:一方面,对于东欧各国教条主义、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的总体而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通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观点上的交流、沟通的良性的对话,得以更加客观地从全面整体的角度对其思想理论观点进行合理的反思与批判。马尔库什的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定位基础之上的。“马尔库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回应了当时在东欧学界流行甚广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思潮的挑战”。他有关马克思思想理论的解读与重释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重新解读马克思经典文本、以国外研究前沿激活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部门哲学创新提升对当代世界的解释力与规范力成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潮流。这一背景下,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显学的同时,这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必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我们可以通过透过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问题的独特阐释反观前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经验教训,进而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推进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历史进程,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意义”。随着我国国内学者对于以马尔库什等思想家为代表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学习的不断深入与拓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也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亦将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

[1][匈牙利]乔治·马尔库什.语言与生产——范式批判[M].李大强,等,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孙建茵.论现代性文化及其悖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孙建茵.马尔库什的现代性文化阐释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8-29.

[4]颜岩.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的本质”概念——评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J].国外社会科学,2013-01-15.

[5]员俊雅.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J].求是学刊,2013(3).

[6]孙建茵.“人的本质”概念与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从马尔库什与克拉德的争论谈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8]孙建茵.阐释与修正:对意识形态批判之批判——论马尔库什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J].求是学刊,2010(1).

[9]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杜红艳.一种现代性文化理论内涵的新阐发——评《文化悖论与现代性批判——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5).

[11]杜红艳.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悖论学派大众文化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帽子悖论”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