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守刚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如皋 226500)
雪苑社,又名雪园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河南商丘地区的一个重要文人社团。学者通常以明亡为界,将雪苑社分为两个时期,《清诗史》就说: “以他(侯方域)为核心的雪苑社分为前后两期。”[1](P539)前期雪苑社为侯方域所创,毁于崇祯十五年战火; 后期雪苑社创办于顺治八年。
侯方域是雪苑社的灵魂人物,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与雪苑社密不可分。早在雪苑社创办之前,商丘地区就出现了刘伯愚主导的确园社、江北应社,侯方域是社事的积极参与者,并与其社团主要社员结下深厚友情,这些成员后来都成为雪苑社骨干力量。崇祯十二年冬,侯方域科场失利后返乡,后来与友人创办雪苑社并成为盟主。他们才华卓越,诗酒风雅直追梁园文人,使得雪苑社成为中州地区远近闻名的文社。
本文主要就前期雪苑社的源流问题、成员人数、社事活动及其影响进行考证,希望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前期雪苑社文学活动的风貌。
明末文人结社活跃,尤以江南的应社、复社影响最大。商丘地处中原,也先后出现了确园社、江北应社和雪苑社等文人社团,与江南两社相呼应。计东《偶更堂诗序》云: “中州名彦翕然与应社、复社相唱酬者,梁园数君子也”[2](P163),梁园数君子,就是上述几个社团的骨干成员。这些社团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清晰地梳理前期雪苑社的源流,更好地了解前期雪苑社的活动特征及其对侯方域文学创作的影响。
明末商丘有确园社,据张溥《确园社稿序》叙述,其成员共计五人,曰刘氏伯愚、季植、宪生、吴氏伯裔、伯胤。张溥在文中回忆说,他在京师时征集中州名士,昌阳(现在山东莱阳) 二宋向他推荐刘千之(伯愚字千之)。宋氏是莱阳望族,名人辈出,据《莱阳县志》记载,张溥提到的二宋应是宋琮与其族叔宋继发,二人同中崇祯元年进士。而从蒋逸雪《张溥年谱》记载来看,张溥入京师两次,崇祯元年赴京师参加选贡是第一次,崇祯三年冬他再赴京师参加殿试,崇祯五年始返乡。据此可知,他与昌阳二宋有交集应是崇祯元年,这是他初闻刘伯愚的文名。“及鸠选社稿,维斗出千之与吴让伯、延仲兄弟文千首,规矩震动观者,举手称善。予南还见之,如遇故物,了不为异。近复咏五君,喟然而起,愿一言之”[3](卷3,P32)。复社领袖杨维斗在选社稿时出具刘千之和吴氏兄弟文章,大家都深感震惊,而张溥返乡后却不觉惊讶,因为他早就知道刘伯愚的才华。
徐作肃说: “千之文曩刻于崇祯之庚午(即崇祯三年),曰《己庚存稿》。江右诸君子见之无不震服。”[2](P63)据张溥和徐作肃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刘伯愚等人的文章传播到江南是在崇祯三年后,其惊人的数量和新颖的文风让江南文人震动。而张溥自京师南还,为确园社稿作序的时间应在崇祯五年后,可知确园社的活动时间在崇祯五年之前。其成员刘伯愚及二吴后来皆为雪苑社骨干,因此,确园社可以被视为雪苑社的源头。
后期雪苑社成员宋荦说: “雪苑社,亦号应社。”( 《雪园五哀诗·侯朝宗》) 他在《漫堂年谱》又称:“里中旧有雪苑社,以应江南复社,故名。”可知应社是雪苑社的曾用名,是为响应江南复社而成立的社团。在商丘地区曾经出现过的应社名为江北应社,也就是雪苑社的前身,其主要成员有刘伯愚和吴氏兄弟等,他们主持过江北应社选稿活动,张溥高度赞赏并为之作《江北应社序》。序文说:
“予与杨子伯祥在京师,时从交游者皆北方豪杰之士。何子印尼时为学官,悉礼而致之,使朝夕治文字,谭经书。今年夏,遇印尼于吴门……复念壬申之春,伦子百式、周子粲甫以故城一邑之文属予论次。既百式司教商丘,别予南辕,与予言所以兴起文学者,予首举刘子千之……予知能合三社为一家者,必在商丘也。无何,千之、让伯、延仲选江北文成,贻书,言指不出予所臆论,兼以应社为名。取余始事数子之约,期于白首,兄弟无间言也。”[3](卷1,P27)
杨伯祥,名廷麟,江西清江人,《明史》有传,崇祯四年进士,与张溥同年,二人在京师交游必在此时。崇祯五年壬申春,张溥向伦百式推举商丘刘千之。崇祯五年冬,张溥南归,很快就收到刘伯愚和二吴选的三家(故城、莱阳、商丘) 社稿,并根据约定取名为应社。文中提到的“今年夏”应在崇祯五年之后,当是崇祯六年,这是张溥作序文的时间,也是江北应社成立的时间。
关于雪苑社创办的时间,学界有三种看法: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认为是崇祯十二年; 侯方域后人侯洵撰写的年谱记载是崇祯十三年; 当代学者王树林《侯方域若干问题考证》一文认为其成立的时间大约与复社同时,即崇祯二年,雪苑社之名始于万元吉任归德府推官(司李) 刊刻《雪苑新业》。依据是贾开宗《溯园文集》卷之二《雪苑会业引》的记载:
邑侯刘公莅宋七年,薄书之余,蒸髦士而课之,刻《雪苑会业》成,属余为序……其后郡司李万公吉人刻《雪苑新业》,吴子伯裔、伯胤、刘子伯愚、徐子作霖、侯子方域辈,一时济济,振于三吴。盖名公巨卿不及郑公之时而文誉过之。余又以诸生厮其中。会流寇屠城,鼎革之初,应、刘凋谢而刘公兴学造士,风雨不辍,生聚教训,有叔孙通绵蕞之意焉。甲午、丁酉乡闱捷者三人,拔茅汇征可知预期也。
文中提到的甲午、丁酉两次乡试是清朝顺治十一年和顺治十四年,刘公刊刻《雪苑会业》当在丁酉乡试之后。因为雪苑社在顺治十一年后就解散了,所以《雪苑会业》中的“雪苑”并非雪苑社,仅是地名,即梁苑。同样,万元吉刊刻《雪苑新业》中的“雪苑”也只是地名,而不是雪苑社,所以不能把《雪苑新业》的刊刻时间当作雪苑社的创办时间。
那么雪苑社的创办者到底是谁呢?答案就是侯方域。他在《雪苑六子社序》中回忆: “吾向者雪园之君子,有若吴子伯裔、伯胤、徐子作霖、刘子伯愚,尝与吾二三子为之,其从而为之羽翼者,莫不以文采自著而以躬行相砥,甚盛事也。无何,雪园有寇难,四子者死。余与贾子开宗散而之四方,徐子作肃与其侄世琛采橡栗,挥锄田野,雪园之社虚无人焉。”这段话明确表示,雪苑社是他与二吴、徐、刘等人为之,而非万元吉倡导成立,所以雪苑社创办于崇祯二年之说不能成立。
崇祯十二年冬,侯方域乡试落第后返回乡里,愤激成狂,寄情于酒,时常与徐作霖、吴伯裔等好友痛饮。徐、吴二人准备去北京参加考试,侯方域作《送徐吴二子序》。崇祯十三年庚辰,二人考试失利返回故里,诸子乃有重修社事之举。侯方域在《徐作霖张渭传》中就有“庚辰……修春社于吴伯裔之家”的活动记录。因此,侯洵年谱中的记载是可信的。
前期雪苑社号称人才济济,但是社团到底有多少成员,历来没有确切的数字。清代储大文《雪苑朝宗侯氏集序》云: “侯朝宗先生,明季奋起雪苑,是时侯氏群从,让伯、延仲二吴氏、霖苍徐氏、伯愚刘氏、静子贾氏、赤岸张氏,胥以制义鸣,而古文辞、诗歌兼胜焉。”(《存研楼文集》卷二十一) 其骨干成员是吴伯裔、侯方域、徐作霖、刘伯愚、吴伯胤、贾开宗等六人。
徐作肃说: 侯方岳“与其从兄方夏、方镇从弟方域噪声于大江南北间……自崇祯壬午贼屠我邑,向之所谓雪园社者,仅余贾子开宗洎先生兄弟、余侄世琛数人耳。”[2](P151)据此可知,侯氏群从(方夏、方镇、方岳、方域) 以及后期雪苑社的徐作肃、徐世琛皆为社中成员。另外,确园社五人又称“雪园五子”,说明刘氏叔侄(季植、宪生) 也是雪苑社羽翼,再加上张赤岸(后更名渭),雪苑社成员目前可考的计有十四人,皆名列复社。
雪苑社成员写诗论文,多有作品结集,堪称一时风雅盛会。此处对其成员创作情况做简要概述:
吴伯裔,字让伯,崇祯九年孝廉。工诗文,著《墙东草》、《燕游草》等诗集,今存诗《孝烈将军祠》一篇。
吴伯胤,字延仲,风流文雅,美髯眉,善书。学问渊博,文学两汉,诗追风雅,有《感秋》、《射潮》等赋,颇为深壮。有《醉花庵集》(《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八),今存《感秋赋》一篇(陈元龙辑《历代赋汇》卷二十)。
徐作霖,字霖苍。崇祯三年,参加河南乡试,万元吉擢其为第一。著有《止园诗集》五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七),今不传。
刘伯愚,幼颖异,善属文,其文名受到张溥等人激赏,是雪苑社形成之前的实际领袖。
贾开宗,字静子,别号野鹿居士。兴趣庞杂,涉猎广泛,天文地理兵法诗文皆有著作。有《溯园集》,现在仅存诗一卷,文四卷,另有《秋兴八首偶论》一卷专论杜甫,《溯园语商》一卷论性理,《贾静子诗说》一卷。
侯方镇,字长华,号曼翁,侯恪长子。工诗能书,有《大晋斋山房诗集》八卷( 《千顷堂数目》卷二十八)。侯方夏,字赤社,侯方域之兄,顺治三年进士。侯方岳,字仲衡,侯恪之子,有诗才,有《食余斋草》、《存雅堂草》等。
徐作肃,字恭士,为人清刚方正,顺治八年举人。文学王安石,有《偶更堂集》传世。
雪苑社诸子以文采风流而雄踞中州文坛,声名远播,北至京师,南至江南,皆知中州之雪苑社。前期雪苑社诸子才华横溢,竞相争艳,既有强烈的个性,又有如下鲜明的共性特征:
雪苑诸子为人多狂放豪纵、个性张扬,有晚明狂儒的特点,尤以侯方域、贾开宗、张渭为著。崇祯十二年侯方域赴南京考试,他凭借才气和豪情征服了东南士人,迅速成为复社的领袖。落第后,侯方域以高阳酒徒自命,纵情饮酒,愈发张狂。贾开宗为人落拓不羁,生性好奇,交游广泛,仰慕司马相如为人,不以儒者自居,与张渭等人效仿阮籍纵饮六十日。徐作霖为人心高气傲,言辞犀利,人不敢犯。吴伯裔用“舌锋孤峭徐霖苍,眼大如斗气如霜”的诗句,传神地写出了他的狂放气质。雪苑诸子因怀才不遇而心忧时局,这种狂放之风气愈加强烈。因慕文化狂人徐渭而更名的张渭,曾醉酒后对友人说:“吾马周也,天下方有事,胡不用我?”众人皆认为他太狂,徐作霖怒骂曰: “天下乱形已成,无英雄能救之,吾辈固旦暮死,而谓渭狂,何哉?”[4](P8)话语未落,一座震惊,而雪苑诸子皆痛哭失声。
早期雪苑社成员都胸怀大志,关心天下安危,有极强的进取意识。吴伯裔为人沉练英博,慷慨负大志。徐作霖四次对策,皆铩羽而归,回乡后更加勤奋读书,与同辈砥砺志向, “值国事日非,未尝一日忘澄清也”[2](P122)。贾开宗,自言当不日为卿相,不肯为家庭谋升斗之禄。至于侯方域,自幼志向远大,有《早发述怀》诗为证: “安得延津剑,划然肃清朗。元侯二十四,迹与萧曹仿。”他的才气早就名播公卿间,在南京时被人比作王猛、周瑜。
明末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斗争激烈。雪苑社成员心忧天下,直面现实,勇于批评时弊。他们之所以科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敢于直接批评政治弊端,触犯当局的忌讳。崇祯七年甲戌春,徐作霖赴京师考试,直言天下形势危急,提出“天子不可不及时收人心,若崇任苛深责文法,恐天下乱”[4](P8)的大胆观点,因宰相温体仁恶其直言而被排斥。崇祯十二年,侯方域参加南京考试,写下《南省策试》五篇策论,今存于其文集第八卷。文章大胆批评了皇帝宠信太监,猜忌群臣,武臣养祸以自利,文臣文饰以避害。据徐作肃说,侯方域本是第三名,终因锋芒太盛而被考官罢黜。
晚明文坛,公安、竟陵派的诗文占据了主流地位,被复古派视为文风日趋衰敝而遭到痛批。雪苑社诸子以文学的振兴者自命,“为文皆古雅淡泊”[5](P560),诗歌创作以杜甫为宗,力图恢复诗道风雅,这种自觉的文学追求源于商丘地区前辈文人刘格、侯恪、彭尧瑜等人的影响。
《商丘县志·文苑传》载: “是时文体诡异,(刘)格独笃好先正。尝延浙中名士宋凤翔至家读书,教其子伯愚及甥吴伯裔、伯胤,崇雅黜浮,其后皆以古学名世。宋中后起能习龙门、扶风、昌黎、柳州诸家言,格之力为多。”[6]这段话点明了刘格对宋中文风的影响,因为刘伯愚和二吴都是雪苑社成员,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学习两汉唐代散文大家,形成雪苑社崇尚古雅的文风。
侯恪,字若木,侯方域叔父,与同郡夏邑彭尧瑜齐名,在中州文坛并称“侯、彭”,有《遂园诗》二十卷。彭尧瑜,字君宣,号西园,有《西园诗集》。侯、彭二人论诗崇尚风雅,对晚明的公安派、竟陵派诗歌大加抨击。
侯方域在《书彭西园集后》中记载,彭氏“尝游京师,遇钟惺,与谈不合,奋拳殴之。当是时,惺方倡异说蛊惑天下,见者莫不拱揖下拜,西园独勇拥卫风雅如此。”这则文人相殴的逸事与陈子龙殴打艾南英一样有趣,略能反映明末文人的意气用事的风尚。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七评论侯恪说: “诗以大雅自命,尝言: ‘诗自三百篇后存亡者三: 汉魏存矣,六朝亡也; 唐存矣,五代、宋元亡也; 国朝正、嘉存矣;今又亡也。’其持论深恶新体,申北地、信阳而抑嘉靖七子,尤痛诋公安、竟陵流派云。”侯恪的这种诗学观对雪苑成员诗歌创作的影响深刻,侯方域、贾开宗论诗基本上继承了侯恪的观点。他们反对公安、竟陵诗风,以振兴风雅为己任, “与洛阳王铎、鑨兄弟竞爽,号归德派”[7](P900)。
晚明时期,六朝绮丽的文章再次受到重视。张溥、陈子龙等人大力倡导六朝文,打开了骈文复兴的局势[8](P168)。陈子龙说: “至于齐梁之赡篇,中晚之新构,偶有间出,无妨斐然。”[9](P431)他的观点体现了云间派对绮丽文风的自觉追求。这种风尚对于远在中州的雪苑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雪苑社一直与江南的几社、复社保持交流互动。侯方域文采斐然,被认为“仍沿云间余派,声采蔚然”,“阴袭华亭之声貌”[10](P809),这说明了雪苑社的文学活动与云间派存在密切关系。
侯方域自叙年少时喜作骈文,后多毁于战火,今存于文集第九卷的崇祯元年拟写的谢表、《定鼎说》,还有吴伯胤仅存的《感秋赋》,都是文采富丽的骈文,借此或能管窥雪苑社春花烂漫的风文。至于其他雪苑诸子作品多毁灭不可见,侯方域称赞雪苑诸子皆以文采自著,徐作霖文章奇丽,吴伯胤为文温丽,侯方镇也有伟博敏丽之才,这些评价体现了雪苑社成员对绮丽文风的崇尚和追求。
江南复社兴起后雪苑诸子结社响应,他们积极地与江南文人互相交流,促进中州地区的文学活动走向繁荣,使中州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学重镇,吸引了南北文人的目光。张溥就曾高度赞誉中州乃天下文府,陈子龙也盛赞中州人文鼎盛,尤其推许侯方域。几社文人彭宾《四忆堂诗集序》的一段叙述中可见雪苑的盛况。他说: “曩者万年少相订为中州之游,吊梁王旧址,凭眺嵩岳,观二室之奇,介余于侯氏之族,谓此中有长华、朝宗,诗赋宴客,不减梁园,余窃心动。嗣后,蒋黄门楚珍,周文学勒逌相继往游,归述梁园人物之盛,如霖苍、让伯、孝先、静子、恭士其选也; 而首推服者,则称道朝宗勿绝云。”
文中提到的文人万年少,即徐州万寿祺,精通诗文书画,讲究民族气节。蒋黄门楚珍,是来自江苏金坛的蒋鸣玉,崇祯五年来商丘,曾对侯方域的文章大加称赞。周文学勒逌,是几社文人,崇祯十年来访,与梁园诸子切磋诗文。这些密切的文人交流,对雪苑社文学活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晚明文人结社活动蔚然兴起,深刻地改变了时代的文章风气。“启、祯之际,社稿盛行……一时文章,大都骋才华,矜见识,议论以新僻为奇,文词以曲丽为美”(《阅世编·文章》)。清初学者叶梦珠的这段话就明确指出了文人结社活动对文风的影响。徐作肃在《刘千之文序》中说: “制义之道,自明万历后,破坏其体与奇诡其词、怪诞其理者不可底。娄东张西铭、吴县杨维斗、贵池吴次尾、虞山杨子常、顾麟士起于南,千之起于北,各出而为之,即雪园人士,彬彬一时,而南北遥相和,实千之为之倡也。”[2](P163)他肯定了刘伯愚在社团交流中的作用,正是这些社团领袖们共同努力改变了时代文风。
刘伯愚及二吴崇尚昌黎、柳州之言,文章古雅,力矫时文之弊,江南文人读之备受震动。徐作霖为文不合时俗,“初乡荐时,里人览其文,卒相错愕,得东乡艾南英论,乃定,久之,且争誉之云”[2](P63)。艾南英是江西临川人,与友人创造豫章社,以时文驰名天下。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论调,主张以唐宋代古文为法来革新时文,徐作霖为文古雅,得艾南英赞许后终为乡里所接受,可见雪苑社在转变时代文风方面的作用。
综之,前期雪苑诸子志向高远,关心时政,洋溢着奋发有为积极用世的热情。他们文学创作学习唐宋大家,风格古雅,重视文采,与江南复社文人共同推动了文风的变革。
[1]严迪昌.清诗史:上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2]徐作肃. 偶更堂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C]//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侯方域.壮悔堂文集[C]//续修四库全书:第5 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王树林.侯方域文集校笺[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6]刘德昌.商丘县志[C]//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7]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日]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陈子龙.陈子龙文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0]钱仲联. 清诗纪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