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中落实课程标准的实践与反思

2015-08-15 00:53:41柴爱香
新课程 2015年13期
关键词:品德课程标准教学

柴爱香

(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福田学校)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它是在时代呼唤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超越,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使学生能自主地建构知识,学会学习。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尝试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激发兴趣,甜蜜牵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课程设计和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得到开拓。

例如,在教学《书包里的悄悄话》时,我让学生欣赏情景表演“书包里的悄悄话”,接着让学生回答:本故事揭示了什么现象,自己平时是怎样对待学习用品的?轻松愉悦的氛围,自然引发了学生关注学习用品,进而关注制造它们的人。接着,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自己,调查小组内各种不爱惜用品的现象,并完成调查表。

“接下来,我们依据调查表对号入座。”

“经常更换新式用品的属于喜新厌旧者,有几人?胡涂、乱扔、乱撕属于不计后果者,是哪几位?经常丢失东西被称为马大哈,是哪些人?”

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学生讨论并完成调查表就是一个梳理思路,逐渐认识的过程。当学生进入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阶段,教师就可以乐得清闲,做好点拨引导就足够了。

二、动手实践,助推创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非常沉重,不容回避。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杨振宁博士也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的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或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其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天天‘3·15’”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买东西”,学生毛遂自荐,有的当营业员,有的做顾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演示买和卖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接着老师提问:“用人民币买东西大家都会,那你们知道购物有哪些小常识吗?这些常识和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马上就可得出:作为消费者,应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研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印象深,记得牢。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牵手合作,共赴成功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观点,在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中,新知识的理解会更丰富、更全面,孩子也更容易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交通工具》时,我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明确了小组成员分工和具体学习内容,把分类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然后小组汇报交流……这样的操作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知识的比较与整合中,激发出生命成长的火花。

四、生命留白,孕育创新

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教学也要善于留白,为生命成长预留广阔的空间,让生命因此而鲜活起来。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这种质疑、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留白带来的欣喜。

如,在教学《未来交通畅想》时,首先我为学生呈现了发光公路、太阳能汽车的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朗读、思考、回答问题。接着播放一段《会飞的汽车》的视频。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着,目不转睛的眼神昭示着他们还在随汽车而思绪飞扬。视频播放完,很多孩子还没有从会飞的汽车那里回过神来。这说明孩子的好奇心已经被激发出来,他们的大脑也在不停地旋转着、思考着。于是我顺势利导。

“未来,现代交通会为我们提供更大的便利,那么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出你的画笔,设计一个未来的交通工具。”

此刻,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注重美观,设计了卡通造型;有的注重安全,增设了外部防撞气囊;还有的注重环保,给汽车排气管带上“口罩”……

当我走到最后一排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对于刚才会飞的汽车,我有疑问。”

“好,请说!”

“要是所有的汽车都飞起来了,在空中可能会出现碰撞啊!”

“问题提得好!世界上的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新事物的诞生都会带来一些新问题,试着解决一下吧。”

他点了点头,坐下了。下课了仍有很多孩子在自己的小本上勾勾画画着。我欣慰,我保护了孩子的质疑能力,我给了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相信他们会拿着质疑这把钥匙一路前行,成就新一轮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研究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大写的“人”。

乐韵.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践:以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04.

猜你喜欢
品德课程标准教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1
品德
读者(2015年7期)2015-04-01 12:28:14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