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琴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学校)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产生,无疑忽略了占到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群体。这类群体大多存在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缺乏竞争力或进取心等问题。在学习上不求最好,甘居中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实就这部分学生的客观水平来说,并不一定比不上那些所谓的“优等生”,但就是由于该群体广泛存在的一些学习习惯问题,使他们在中游阶段停滞不前。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要想提高“中等生”这一群体的学习成绩,首先就必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如何让“中等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当下教育工作中必须被提及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中等生”建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中等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热度,没有章法,更无学习的目的和目标。这种茫然的学习状态,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总不能令人如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规划的制订,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知道近期的学习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而且可以让他们统筹安排好各学科之间的学习,做到学习有度,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中等生”学习计划制订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当好两个角色。一个就是引导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养成。在学习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应该让他们将近期计划和长远计划相结合,要让他们看得见,跳起来,摸得着。教师的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充当一名监督者,对那些达到自己计划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尚有欠缺的那部分学生则更应鼓励和支持。
做好课堂知识的预习及复习工作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教材中的疑难点,带着问题来上课。而复习工作就是将课堂上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再进行自我理解、掌握和运用,学为己用的过程。然而经过一些观察发现,往往这类学生对无法直观检查,缺乏硬性评判标准的作业采用敷衍了事,甚至是无视的学习态度。对于新授课,他们对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没有初步的概念,相对于另一些已经进行预、复习的学生而言,他们反映就会慢上一拍,性格上的缺陷又致使他们不会及时提出自己的困惑,随大流就只能似懂非懂。
故“中等生”的预复习习惯就显得很重要。就数学而言,首先可以借助学习单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记录,带着问题听课,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更加专注,也更有针对性。其次,在课前准备的时间内,也可以粗略回想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新课更易于理解。最后,通过针对专项练习强化书本的复习工作,练习具有指向性,更具有启发性。
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作业的质量,达到巩固及灵活运用知识点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作业的时间。然而对于“中等生”而言,遇难而退、懒于动脑、能拖则拖、计算粗心、容易分心甚至抄袭等不良习惯,在他们身上多或少都能看到。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在提升成绩之前,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必不可少。
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多通过对比举例,使他们重视做作业习惯的养成。其次,班内良好的氛围也可以给学生以心理暗示,表扬及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保持家校联系,对家长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以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一些不良的干扰因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中等生”不够自信,敏感脆弱的心理往往让他们对学习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即使主观上有积极向上的想法,但是往往缺乏行动力,计划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甘居中游,枪打出头鸟这类想法也让他们觉得“中等生”也不错,免除很多附加的事物。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制约“中等生”进步的重要原因。
就学习积极性而言,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中等生”适当在意自己的成绩,让他们在思想意识上有追赶的精神。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对“中等生”而言,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这种理想既不能肤浅,也不能模糊,需要他们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学习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中等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以通过情感的转化与赋予,来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养成。当“中等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也就有了积极性,那么他们的学习也就更主动,更有效了。
从课堂的表现可以看出,更多的“中等生”愿意充当一名“看客”,即使内心存在疑惑和问题,或是想积极表现,但是些许的自卑、敏感或脆弱的内心,使得他们更愿意沉默,把疑惑埋在心里。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更需要培养他们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品质。教师应用亲切、和谐的笑脸把乐趣带进课堂,让课堂更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敢于提问的环境。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世界、未知知识的欲望,让他们充满提问题的渴望。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教会给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大声地把问题说出来。
就“中等生”这个群体而言,不同的学生带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盲目“一把抓”“一刀切”,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发现不同学生的问题,不要忽略这类应被重视的群体。当然“中等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提高不是些许的时间就能够显现成果的事情,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他们的学习习惯的问题也会得以解决,这类群体也将适当转化。
[1]杨光晖.中等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03):177-178.
[2]张齐胜.关注中等生[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02):26.
[3]叶学文.关于“中等生”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月刊,2009(01):175.
[4]李芳.提高高中中等生的成绩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中,2012(0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