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作用

2015-08-15 00:53
新课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学科三观品德

孔 艳

(吉林省扶余市陶赖昭镇第一中心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牵引作用,当前教育对品德与社会学科除了重视之外,还必须实现教学科学化和教学深度化。情感教育的融入便如同清流,将学生导向更贴近内心,更富人性感受的学习新方向。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感知,以“活的”情感去渗透品德与社会学习中“死的”规则与要求,能够使学生摆正道德观念,树立良好的德育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量。

一、能够广度延伸,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完善道德意识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方向性十分明确,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牵引,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道德规范,以正确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看待社会,融入社会。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范围难免受到传统、固有的限制,殊不知,越是具有广度延伸的教学定位,越能给学生带来宽阔的精神视野。情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注入,为课堂教学延伸了感知范围,让学生不必单一地按照书本规则来判断、修正道德方向,而是可以通过内心深处的感悟来融入潜意识,为道德修养增添热情冷暖,由此,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感知可以跟随心灵走得更远,发散得更宽。品德与社会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道德规范,还需要让他们明白人情世态,因此,情感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主观性的,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感受,聚集更多的主观意识,不是亦步亦趋地跟随书本,而是能够从自我、从内心的角度去调和所知,让知识引导行动,而不是让行动被知识所束缚。

二、能够深度浸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自主修养

品德与社会学科包含着深度的人文内涵,需要学生以内心为驱动,不断挖掘,并自我调整。因此,品德与社会学习深层次的需要是让学生主动探知,内化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也总是向着“我必须怎样做”去努力,这样的学习意识是缺乏动力和活力的。教师有必要将情感教育作为引线,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内在动力,让学生透过内心深处的感悟来全面认知品德与社会学习的意义,从而愿意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使学生的自主修养能够跨越到深层次。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启发,品德与社会同样如此,兴趣也是能够引导学习层层深入的重要条件,更是学生内在动力的直接牵引者。在情感教育的带动下,学生学习兴趣点也有了新的关注方向,情感能够让一切规则化的事物变得富有生命力,不同的情感带入,能够让同样的品德、社会观点变得更细致化、个性化,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分析面,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获得不同的个性体会,能够在标准基础上延伸出不同的意识形态,从而最终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并开启主动思考。

三、能够精度引导,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正确树立“三观”

教学不仅需要广度与深度,还必须重视精度引导,也就是要切合教学实际,最大限度地符合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对小学生来说,人格的概念还十分模糊,这也为教学增加了难度,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一点一滴地渗透人格修养,朝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去发展?这还必须利用情感牵引,让学生以本能的感知融合到生活学习中,以高度的精神敏感度来指正道德内涵的走向。情感首先是学生对道德理解与社会认知的自我解析,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思考活跃度,还能帮助学生找准意识渗透的角度。空洞的理论也许可以让学生记住知识,熟悉规则,却不能让学生灵活地去运用和创造,从而也就让学生的道德涵养始终停留在表面,无法融合成自己性格里的一部分。情感融入则能够以小见大,让学生从情感体会中端正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乐观、客观、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责任、追求为核心去导正自己的价值,让人格养成所必需的正确“三观”以意识渗透的形式在学生心中扎根稳固。

猜你喜欢
社会学科三观品德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五毛钱的“三观”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社会学科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对策研究
美国的社会学科教学实践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如何实现开放性学习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