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2015-08-15 00:44
新课程(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品德课心理健康有效性

田 斌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教育体育局)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概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主要指其所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以及德育实效性等方面。现代社会中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便为心理素质,对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受生理变化、心理变化以及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影响,其内心体验与感受也将随之改变,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1.教材方面的制约因素

在内容方面,过于注重对知识系统以及学科逻辑的强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近年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所使用的教材分析,大多内容往往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进行编写,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绪意志,最终建立起了理论态度而非实践态度。在教材中设置的问题与例子方面,具有空洞且时效性不强的特点。目前很多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中仍回避许多社会热点问题,过多的引用过去的事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者方面的制约因素

从教育者角色与观念角度来看,一部分初中教师即使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十分必要,但在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工作中经常出现角色冲突的局面,无法将政治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进行转换。从教育者自身素质角度来看,大多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方面比较丰富,但所掌握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知识极少,无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许多理念。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部分教师仍以政治概念进行教学,而且对学生的关注多集中在品德发展状况,忽略了心理问题。

3.受教育者方面的制约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的是课程的生活化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许多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教学目标并不能真正实现。例如,许多学生不愿进行交流活动,或者对课堂参与具有胆怯心理,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4.教学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

如前文所提,很多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角色冲突的情况,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民主且极为沉闷,使学生无法将内心感受进行表达,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所降低。

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1.遵循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具体体现在尊重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成功性原则以及全体性原则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与性格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安排一定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优化教材建设

根据以往许多学者研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订,应保证其具有发展性、全面性、差异性以及活动性等特点。教材内容应增添更多具有代表性与普遍性的生活实例,避免出现只强调一部分内容的倾向,而且编订过程中应以学生自身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为根据,将内容设计为由易到难,实现有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思想品德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需以学生实际心理情况出发,融入更多关于初中生所面临的社会热点问题。

3.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心理,而且需从自身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因势利导,为学生人格带来更多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应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采用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并真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4.互动化教学环境的营造

现阶段初中教室的课桌布置主要以秧田式为主,学生交流过程中多被安排前后桌进行讨论,而这种布局形式并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积极影响,加上教室中所布置的如卫生角、图书角以及学习园地等,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沟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可围成圆桌;若采用分组讨论方式,可使每组学生围坐一起;若需进行角色活动,可采用半圆的布局。这样既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也减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障碍。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将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在教师能力的提高与教材内容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都应努力配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品德课心理健康有效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