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障生特色的中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

2015-08-15 00:45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视障专业学位硕士

刘 东 明 吴 凡 张 琳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北京 100075)

残疾人高等教育经历了30 年的发展历程,在院校规模、培养模式、人才质量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高等教育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我国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等政策推动下[2],2014 年国内设立了临床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明确该培养领域仅限于针灸推拿,招生、培养对象仅限于视障人员,成为我国首个面向残疾人设立的专业硕士点。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重视实践和应用是专业硕士学位的突出特色[3]。面向视障人员的中医专业硕士,培养的是从事医疗按摩的高层次人才,职业特色鲜明,专业实践性强。为此,首批视障人员中医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对探索过程中的双导师制、课程体系、临床能力训练体系、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教、辅、导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一)教、辅、导相结合

教,即教授,通过教学活动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辅,即辅助,为视障生的学习提供辅助条件和环境;导,即指导,对学生完成科研、临床等工作给予指导。视障生由于视力损伤,需要克服视觉缺失造成的学习和实践困难,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培养需求。采用教、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理论知识的教授外,加强导师的辅助和指导作用。导师的辅助和指导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以及学术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针对实践中视障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给予更多的辅助,在科研以及求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学习和就业目标,做好规划。

(二)采用双导师制

每名视障生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共同协作指导,各有侧重。校内导师由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负责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启发科研思路、撰写论文等;校外导师由医疗按摩行业的知名专家担任,负责学生临床实践的指导及带教,指导临床科室轮转,临床经验传授等。校内外导师组成导师小组,形成互动交叉指导模式,培养重点突出专业性和职业的实际应用性。当同一小组中拥有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时,各个导师在给研究生拓展视野的同时,也积极扩展了研究生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不断完善,同时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4]。

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已经开展了双导师制。研究结果表明,双导师制改变了以往临床带教模式中只注重操作技能训练的弊端,可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强化常规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可以启发和引导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所学习的系统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联系,保证了各个阶段作为培养硕士生创新思维方式、基础实验能力和娴熟临床技能的重要完整性[5]。

二、以专业实用性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实用性和行业需求相结合

对于面向视障人员的中医专业硕士来说,培养目标为高水平的盲人医疗按摩师,就业目标以医疗按摩行业为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以专业实用性为导向,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视障人员中医专业硕士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课程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医疗按摩行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重视高水平的视障人员医疗按摩人才应该具备的执业能力和条件,并在此前提下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

(二)课程体系体现视障生的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方面满足中医专业硕士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素养类、临床科研方法类、公共卫生类、法律法规类、中医辨证思维等课程;另一方面体现出视障人员的培养特色。由于触觉是视障者主动获取信息和认知外界事物的主要途径,他们的触觉相对灵敏,识别物体的体表特征更为准确。推拿按摩操作中,触觉感受会比视觉更为直接和准确。视障生需要扬长避短,发挥触觉的临床诊疗疾病的优势,达到“手摸心会”的诊疗水平。“手摸心会”的前提是掌握手下触摸到的身体部位,由外而内分层结构以及与全身整体的关系等,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解剖学的学习,提出比本科层次更高的要求,如人体表面解剖学、神经解剖学、触诊诊断学等系列课程,满足临床对“手摸心会”能力提升的需求,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以“跟师制”为保障的临床能力训练

(一)以临床能力提升为培养重点

专业学位硕士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非理论能力。围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定位,来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是解决专业硕士培养问题的关键[6]。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以临床实践能力训练为核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科知识训练;第二阶段为专科知识训练。只在第一学期安排理论课,理论课结束后即进入临床,以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尽早接触临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能较系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任务[7]。对于视障生来说,临床能力的训练要基于自身的特点和职业需求进行,通科知识训练要建立在视障生适合完成的临床通识技能基础上,有别于中医专业硕士对规范化培训的一般要求。

(二)“跟师制”对视障生临床能力训练起到保障作用

视障生的临床能力训练需要在专科知识训练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跟师制”符合这种培养需求。“跟师制”指从入学开始就发挥临床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将师承培养方式融入到培训之中。跟师学习可以与指导教师的临诊时间与理论学习阶段、临床轮训阶段同步进行,每周半天,累计时间不得少于3 个月。培训期间,导师一对一传授临床实践经验。“跟师制”保障了临床能力“线面结合”不间断,以师承传授为主线,以临床整体工作能力为面,双轨并行,将临床指导教师与临床实践基地的作用融合在一起。通过入院、入科教育以及导师的言传身教,硕士研究生一方面在思想上注重自身职业修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运用良好的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既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8]。

四、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教学管理体系

校企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新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与完善。由于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具有课程设计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教学内容围绕专业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案例展开和学习场所与再造的典型实践场所合二为一等要求[9],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单靠校内教学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与专业实践场所紧密结合,达成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

医学专业硕士的实践场所是医院,本专业需要选择适合视障生专业硕士培养需求的盲人医疗按摩专科医院。将按摩医院作为视障生专业硕士临床培养基地,来满足医疗按摩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临床培养需求,学校能够根据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目标。将校企的合作落实到教学管理体系中,共同参与到制定选拔研究生的标准、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生导师确定和课程设置等整个过程中。建立以学校主导,在课程设置、师资、学生评价等培养环节中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教学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教、辅、导相结合,以专业实用性为导向,以“跟师制”为保障,以校企合为基础的视障生中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为探索残疾人研究生教育途径打下基础。高等教育要把握教育平等给残疾人发展带来的机遇,认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激励视障人员在医疗按摩方面发挥自身才能,推动盲人医疗按摩行业的高水平发展,服务社会,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

[1]陆莎,傅王倩. 论社会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4(3):12-16.

[2]教育部等.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EB/OL]. http://www. gov. cn/zwgk/2009-05/08/content_1308951.htm#,2015-09-01.

[3]耿相魁,王慧. 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可靠保障[J].决策咨询,2015(1):88-92.

[4]王辉,王云峰. 以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47-48.

[5]卢青,蔡虎志,陈青扬等.“双导师’制在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120-121.

[6]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88-94.

[7]赵爱忠,刘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康医学,2013(4):109-110.

[8]李培杰,郑乃智,王琛.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与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09-312.

[9]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52-53.

猜你喜欢
视障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