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少教多学,还课堂给学生

2015-08-15 00:53:42王树怀
新课程(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是能动性一堂课

王树怀

(贵州省兴义市神奇中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格言尤其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实用的。而对于现代甚至以后的学生来说,“少教多学”将会是越来越普遍,会让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其乐无穷。可是,对“桀骜不驯”、早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并且已经快要失去“自我”的这类所谓的“后进生”,我们又该怎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少教多学”呢? 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亟需探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在今天看来,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就是为了服务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以自己最好的姿态融入学习生活中,也需要有更好的方法去引导后进生。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顺应他们的“不同思维”,在有意之中唤醒他们

以往在课堂上,老师对知识讲得过多,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本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最后懒得想,造成他们的思维被限制,对知识的求知欲越来越不高,从而形成了“懒惰”的想法,并使之成为现实。 我曾经这样问一个原来比较优秀,后来成为学生中的落后者,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呢?他却很坦然地告诉我三个字:不想听。 虽然是很简单的三个字,可是据我了解,还是厌学的情绪产生影响。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思想上做文章。 让他们在思想上首先快乐,顺应他们在短时间的想法,想法越多,我就讲得越少,不想听,我就暂且不讲,反之,尽可能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说一些与现实有联系的事情,从侧面潜移默化地唤醒他们的学习思想,拓展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时间短暂,课堂轻松愉快,心理上没有压力,从而从思想上重新回归到学习这个层面上来。事实证明,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二、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逐步发掘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转变成主动学习的课堂

要想让后进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老师就必须要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课程。 导入课堂时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进行设计。 在设计的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繁琐和浮肿,尽可能地把知识简单化,在简单当中把知识扩大化。引导他们更多地得到静思的空间, 沉默的静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至少,能在简单的静默模式中,有的学生会不满足于现状,还是会动一下脑筋,动手、动口,体会学习是很简单的,他们无意之间已经慢慢地由不学习转变为自主能动地学习。看来,课堂的精心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请君入瓮”的作用,也对不同的后进生“因材施教”有着不同的功效。 只要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那么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得到了发挥,课堂自然而然地就转换成了他们的课堂。 夸美纽斯这样说过:“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 ”因此,给学生设计好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就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把老师应该做的变成学生乐于做的,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后进生的能力还是应该体现到主动学习上来

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才是最终的目标。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之上的,有时候宁可和他们“翻脸”,“刺激”他们,也要让他们回到主动学习这一层面上来。对语文课堂中的一个问题,可能会让他们主动回归到学习上来,有时候还要具备一定的鼓动性。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鼓励他们主动去做想做的事,不要怕学生说错,而是要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允许讲的内容不着边际。 讲得对的值得肯定,讲得不对的地方,表扬的话语自然也不能少。 与其对学生苦口婆心、 酣畅淋漓的填鸭式知识的“满堂灌”,还不如让他们大胆讲出来。这样一来,后进生的能力在不自觉中得到体现,也就回到了主动学习的层次上来。 他们就知道了,学习并非那么困难。

在此,我想到了“刮目相看”这个成语,对于后进生来说,只要我们在思想上能够疏通他们的头脑,精心地、有意识设计好每一堂课,并引导他们主动回到课堂,那么叶老所提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句深有意味的话便得到真实反映。 办法总是多于方法,规律在于掌握。 我深信,“少教”就是学生在一定层面上的“多学”,“不教”才是自主学习的最高级别——“多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在,才是“少教多学的”终极目标。让我们为了“不教”而共同努力吧。

猜你喜欢
教是能动性一堂课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1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
长江丛刊(2016年6期)2016-11-26 12:19:40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考试周刊(2016年33期)2016-05-28 09:43:12
溜走的一堂课
小布老虎(2016年5期)2016-02-28 18:13:59
那些无敌冷艳的网络教派们
最后一堂课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