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超
(江苏省涟水中学)
为使我国未来的体育课程能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健康型的人才,确立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应是首要关注的问题。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四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在改革之前体育课程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能力提高。如今的课改理念可以看出以学科为中心的论调已转移,新课改的四项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有效的体育教育课程的学习,务必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更全面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1 世纪的课程改革在教育思想领域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长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体育工作者来说,当然也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思想冲击的根源除了来自教育理念以外,还有教育目标的改变。
体育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被我国体育教师中广为熟悉: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等三项。然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项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这个变化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后者更加明确了在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还要使非智力因素上有所发展。比如,情感、意志、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当然,五项领域目标中关于社会适应这个能力,是针对我国青少年“高分低能”这一现状提出的对策。它的含义包括两条主线: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把运动主线作为载体,健康主线作为灵魂,从而进一步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五项领域目标更为适合我国的国情、更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今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只关注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通过掌握合理的锻炼方法来增进他们自身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总之,只要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确确实实为学生的健康考虑,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健康状况堪忧”的帽子在不远的将来就会被摘除。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改变了高度统一、全国一刀切的管理体制,课程模式的多元化构建也必然随即到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实际上实施的是分步到位的方法。在实施原教学大纲之前,关于教什么的问题完全由大纲作出严密的规定,对教师而言谈不上对课程模式的设计。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教师有了很大的自主权,特别是在确定教学内容上,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改造、创新教材。新课改之前,教学内容由上级规定,不少教师采用“快乐教育”“情景教育”等模式时,还算得心应手。新课改下,教学内容要由教师构建,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极为重大,要设计好课程模式,然后解决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国的三级管理体制做到分步到位,使教师不仅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了发挥。
体育课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历经百年沧桑, 走过了一条随社会发展变化而跌宕起伏的坎坷道路。而今,21 世纪的使命给体育带来了崭新的春天,政策的保障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排除误导,领导的重视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把握正确的方向,师生的共同参与、各地各校的创新开拓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树立强大的信心。我们面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变得艰巨,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提高自身觉悟;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进行有特色的教学;在体育设施、条件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下,除了要和学校交流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开发、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我们坚信,在新时期下体育新课程必能披荆斩棘,突破旧的教育教学思想的重围,掀开体育课程改革新的历史篇章。
[1]季浏,胡增.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王晓赞,季浏.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转型与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