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2015-08-15 00:53顾丹东
新课程(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运动

顾丹东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近年来,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加,学科课程的学时数却明显减少,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课程设施的构建体系主要是通过围绕培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因此,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理论的培养范围也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实施。在课程体系构成上,按运动训练专业管理教育目标从总体上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效益,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以达到最佳课程组合。在各门课程的设置上,要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找出各科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合理分工,防止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以有限的课程门类适应日益扩展的知识领域,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满足新时期对理财人员的需求,有利于引导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优化。

一、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原则

21 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运动训练专业学一向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重视个性教育,以此达到体育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因此,基础课程应包括思想基础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以及运动医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课。为此,运动训练专业是同一个涉及课程广泛、学科交叉较多的特色专业,通过分析课程内容的优化设置可以更好地促进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设置,其课程内容的丰富,涉及面的宽广度,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具备深厚的基本功底,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其内容不能只限于涉及本专业的课程。对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体育专业技能,都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运动训练专业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将运动训练专业课合并和改革,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并对其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以注重学生实践训练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地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体坛运动的跳跃式发展,高校体育也呈现出摇摆式的发展模式,各项体育教学项目多以分散式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施教,学生不是在学项目,而是在学一个个被拆分的技术,使得体育本身具有的人文属性和“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对如何抓好专业体育项目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体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等都缺乏较为专业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教师数量与专项能力存在缺口;缺乏教材,评价测试手段有待完善;比赛是培养兴趣、激发锻炼主动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各级校队;消除体育教师对于意外伤害事故的顾虑等是体育教师现在面临的五大难题。

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的枯燥和乏味,使许多大学生和家长痛心疾首,很多学校开展体育课,只是简单地做一些跑步、拉伸等体育活动,根本没有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产生一定的惰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一般趣味性的体育项目都带有竞技性质,比如篮球、排球等,学校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少开、不开。至此,使得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全局工作中的“短板”日益突出,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认为体育就是为了达标,很多学校把体育课上成了体质健康测试课,本末倒置,功利色彩严重。

三、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改革对策

1.课程创新,实现多元化运动训练专业的优质发展

课程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体院应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设置自主教育课程、自主学习课程、自主活动课程、自主评估课程。凝练出“全人教育”的课程目标,构筑“生本、一体、多元、综合”的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优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探索课程和主题德育校本课程等三大板块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体育课程创新促进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多元优质发展。学校结合育人目标,合理开设体育基础课程、拓展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加快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创新体育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加大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整合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实现多元化运动训练专业的优质发展。课程设置的新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运动训练专业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更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2.协调课程比例结构,确立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立足点

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三大内容:(1)体育运行训练专业创新课程的实施,通过课程、教师、学生和环境的互动,将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教授相结合;(2)丰富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拓展体育课程内容,密切体育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育锻炼体验及感悟,提高思维的敏感度和流畅度,提高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生发展的质量。学校应从学生培养目标、成长方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构建科学的校本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和体育教学质量标准。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挖掘适合当代大学生锻炼需求的体育课程资源,调动师生参与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引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完善和提升。

置身于社会发展大潮,教育无法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诉求熟视无睹,更无法任性地掐断与历史的联系。中国教育的很多问题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也与当时的时代发展状况相关。所以,教育体制改革始终都在改革实践中进行验证和调整。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站在社会新思潮,新发展的发展道路上,在协调各层次的比例关系时,还须拓宽运动训练专业的知识领域,例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增加,我们不仅要关注学校课程与学科教育水平与每个学生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同时学校要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水平课程。

[1]陈常增.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刘向阳.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

[3]金永哲.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14.

[4]吴贻刚,罗小兵,朱民华.论构建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练员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01):13-16.

[5]龚坚,王俪嘉,胡雅欢.生命关怀: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06):84-89.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运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