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基本对策

2015-08-15 00:44林成存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探究

林成存

(福安市潭头中学)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一直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所坚守和坚持的两大策略。可见,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现实意义的。每一种思想的更替都需要一定的过渡时期,在这个原有观念向新观念的过渡期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更新观念,想方设法地做到师生、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先进教学辅助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力求能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和感悟教材的观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其中仍旧存在很多弊端,不仅使教学失去原有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在无形中阻碍新课改的发展。

一、“假把式”现象严重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课堂的预设性和封闭性以及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以教学大纲,教材为本,照本宣科;而学生则是“唯教师之命是从”的被动和机械接受。就初中思想品德而言,所呈现的就是:“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教学状态,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而没有丝毫的学习主动性和个性可言。

然而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其中,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下最为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和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却被流于表面,课堂上涌现出很多虚假的,无实际教学意义的探究活动。

基本对策:

首先,从教师本身来说,应该着力于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师生需要构建更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角色,一改传统“独裁者”“主导者”的角色,转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作为引导者,教师应充分认识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坚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力股,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激发和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组织者,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放开手脚,诱导其内在主动性,让学生自由,充分表现自己,彰显主体地位,培养独立性;作为参与者,教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除了是良师之外,更是益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观看,监督,更应该亲身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其次,从教材本身来说,应该考虑设置问题及问题操作的难易问题。就探究问题而言,很多教师在探究的时间段,探究内容的难易度都没有适当把握,致使探究活动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如何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的主题探究问题为例,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评,说一说自己的优点;再由其他学生评价,谈一谈自己心目中同学的优点和长处;之后将学生分组,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展示自己心中自立自强的榜样;最后,留下探究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拿手的方式,或是文字叙述,或是图画描绘等,展现自己自立自强的成果和技能。这样探究问题,不仅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易于操作,而且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真本质”理解偏颇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定位。思想品德课在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穿新鞋走老路”,依旧应用自己“驾轻就熟”的旧办法;要么就是受到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在课堂上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教学的“本质”。无论是过分注重结果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是单纯强调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思想”,都无形中阻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甚至于失败。

基本对策: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实践的教学中,虽然教学观念对于实际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课程理念相对而言,更具有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和“救命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从而对于自己学科的教学任务、学科性质、评价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多参加教师培训,学习其他教育家的经验,听取他们的教学意见,完善自己的教育认识,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增光添彩。

三、“一刀切”否定传统

在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多数教师都在学习,研究并尝试应用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正所谓,有创新,就要有继承,这样的做法既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况且相对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确实有着它不可忽视的缺陷。但即便是这样,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思想品德课中的基本理念和观点,还有法律知识等,不需要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而是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楚,进而理解识记的内容。

基本对策:

首先,教师要做好反思工作。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之后,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现象进行有价值的反思,以探究者的角度提出、思考、分析并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再对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型教学方法,一旦在教学中形成一种模式,就很容易落入“形式”套路,失去它原本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反思工作,决不能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应当主张兼收并蓄,传统和现代教学方式取长补短,共同服务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其次,教师要讲究“新旧”结合。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中,“讲”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关键要看教师怎么“讲”。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充分结合传统讲授中的“讲”,与当前课程标准下的“丰富情景”二者,能够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处境堪忧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一张嘴,一根粉笔,教学手段单一、枯燥。即便是新时代到来所引入的多媒体教学,也是三分钟热度,没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学现状。因为虽然教师利用了多媒体,但要么依旧是在上面呈现一些课本上已有的知识,简单重复,毫无新意;要么就是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精美效果,而喧宾夺主;要么就是只有在公开课上尝试等。多媒体处于一个“为了应用而应用”的尴尬境地,对于课堂的实效性没有丝毫帮助。

基本对策:

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佳,多半都是由于教师对于这一辅助手段的认识不足。当然,学校自身的教学经济条件和设备也是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积极参与相关培训,自觉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争取能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兼具精美和时效的多媒体环境,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此外,国家也应加大教育投入,为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配备教学资源,为更好的教学过程提供物质保障。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道路上,我们会收获丰硕的果实。同样,也会遭遇袭击,作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肩负着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胜不骄,败不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反思,提高,成长。

李银霞.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探究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选择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