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党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金龙街道新海小学)
所谓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或重复实际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佳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拿到这把钥匙,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教学中如果能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就能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总之,数学教学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才能使数学更有生命力。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案例1:在七年级下学期二元一次方程组导入的教学中,我引入了“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索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 元,就多出200 元;每人分400 元,又还差300 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学生,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学生能在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学生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学生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2:在教学“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时,可用表演的方式教学如下: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上台演一段相声:
附:学生创作的相声——兄弟俩
齐:大家好!
陈:我叫平方差公式,这是我的弟弟,叫完全平方公式,我俩都是基本的乘法公式。
张:同学们最喜欢我了,你看,在我括号的头上有一只小鸭(a+b)2,我的答案也到处都有鸭。还可以编为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2 倍乘积中间放。
陈:你别吹了,其实,你一点也不让人喜欢。你是二项和的平方变成三项和,越变越多。而我是四项变为二项,越变越简单。
张:我的本领可大了,有一天,老师出了道计算题:992,只准用口算。全班同学一下子都哑了,还好,有一位同学还记得我,才快速变成(100-1)2正确算出,全班对我崇拜极了,瞧,我的本事多大呀!
陈:你别太得意了,我的本领也不比你差。有一次,我回家编了道计算题102×98,让我爸快速口算,我爸一时算不出来。我就快速把它变成(100+2)×(100-2)算出来了。我爸把我的方法学去后,常夸奖我,说他在算账时方便了不少。
张:我们都不要过于骄傲,我们都是人们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正因为有我们的出现,才使多少难题被我们解开。
陈:对!你说得太好了,我和你原本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比如(m+1)×(m-1)-(m-2)2这道题,还必须同时运用我们俩,才能正确算出来。
齐:谢谢大家!
这样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表演情境,而且在情境中渗透了数学知识,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表演、小组讨论,在充分体验、感知的基础上,激发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心理素质。师生在情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案例3:讲授“方差”时,可把一台体重秤带入课堂,预先指定三个体重中等的学生为一组,另一组则由一特胖、一中等胖、一特瘦的三个学生组成。然后让他们上来称体重,在黑板上记下两组结果。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讨论、探索得出两组平均体重差不多,方差却大不同。利用这一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出方差的意义,胜过老师多遍的空洞讲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克服学生只会计算、不懂方差的形式主义弊端。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教师就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一门学科。
有些数学问题,学生不亲自做一做是不会清楚、明白的。只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4: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提问: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要求画出示意图,简单地说明测量原理,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在纸上总结出了几种示意图,见学生设计的方法如此之多,教师趁机带学生走出教室,分小组实际操作,进行操作比赛,结果很有意外收获。到操场以后,学生都三五成群地测量起来,有以自己身高为标准量影长的,有以米为刻度尺为标准量影长的,有以小树为标准量影长的。我在一旁观察他们、指导他们、协助他们,心里泛着甜蜜的滋味:我的学生渐渐长大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次测量活动,还意外地使好几个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补上了这一课,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布置作业,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学生不仅要把生活带进课堂,还要懂得把数学知识带入生活,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去捕捉生活中数学影子的意识。
我在讲完勾股定理时布置这样的两道课外题:(1)一面红旗的长是2 米,宽是1 米,请问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红旗的最大长度是多少?(2)校园绿化带的拐角处是直角,一边要走3 步,另一条边要走4步,若直接从绿化带中穿过,问少走了几步?
这两个问题都是实际问题,没想到课后学生特别积极,一下课,许多学生就在教室里讨论开了,有的学生就用课桌面、书本讨论,有的学生就用讲台讨论,还有几个学生干脆跑到校园绿化带的拐角处亲自测量。到下一堂课时各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枕巾带到教室作为红旗来展示,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教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习数学是重要的,将数学融于生活更是必要的。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杜时钟.人文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