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县实验中学 邵晓瑚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师的头脑里是有的,教师的不愿放手,不敢放手,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教师对自己的不自信。担心放手之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无法解答,岂不尴尬?担心“放手”之后,课堂活了,乱了,“收”不回来怎么办?
第二、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怕学生遗漏了重点,怕学生找不准难点,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怕学生对问题的解偏差……
一个个担心,导致教师紧紧占据课堂不放,滔滔不绝地讲,甚至将每一题的答案都做了分析。而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殊不知教师帮得越过分,抱得越紧,学生就越难得到锻炼的机会。一旦离开了教师的荫庇,他们就会突然感到无所适从。
谁才是学习的主体?谁才是课堂的主人?要知道,从小学到高中12年间,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时间大约有13000课时之多!新课程呼吁教师“放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放手”,自由与个性才会有呼吸与生长的空间。只有“放手”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我们往往说学生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教师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就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自由舒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才能和智慧的舞台,那么,学生的精彩表现就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惊喜。
课例呈现: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后,虽然能记住函数解析式,但对比例系数k的含义往往含糊不清。因此,当一道题中出现不止一种函数且没给出具体的解析式时,学生很容易会出错。于是,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先问学生:“若y与x成正比例,那么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可怎么设?”(学生齐答:设 y=kx)
再问学生:“若y与x成反比例,那么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可怎么设?”(学生齐答:设
接着给出下题:已知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并且x=1时y=4;x=2时y=10。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在这“节骨”眼上,我再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函数解析式中比例系数的含义。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两个函数中的比例系数k虽然表示的都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但“此k”不一定等于“彼k”,所以应设。这一设陷尝误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概念。以后遇到类似题时,学生基本上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意愿,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让学生甩开膀子干,放手的课堂一定可以收获更多的美丽。
开放的课堂呼吁数学教师开放的意识,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全程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思考,多元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很多老师在导入一节新课的时候,往往有目的性地、小心翼翼地导入,甚至花10多分钟导入一个学生易理解的内容。或者又有更多的老师“开门见山”,从开课就只听老师介绍知识点和讲解例题。自主探索需要摒弃老师有目的的导入课,需要在课堂上,可以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再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探讨知识点以及重难点,以及对本节知识拓宽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课例呈现:
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这节课学习中,在学生阅读教材前板书问题:
①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画出各种关系的示意图。
②怎样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以上两个问题都由学生自学解决。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重点在哪里?要相信学生一定能完成。为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又增加例题学生小组讨论。例为:在Rt△ABC中,∠C=90°,AC=3,BC=4,若以 C 为圆心,r为半径画⊙C,请根据下列条件,求半径r的值或取值范围。
①⊙C与斜边AB有1个公共点;
②⊙C与斜边AB有2个公共点;
③⊙C与斜边AB没有公共点。
这样,“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自主探索知识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
根据教育心理学尝误原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疑置障、挖一些陷阱,反而能让学生打上难以磨灭的印记,使学生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吃堑长智,变得聪明起来。
课例呈现:
如勾股定理是中学几何中一个很重要的定理,学生刚学勾股定理,在应用该定理计算时,往往机械套用表达式“a2+b2=c2”,而忽视该表达式中的隐含条件:①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② a、b分别表示两直角边,c表示斜边,从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让学生牢固确立勾股定理的存在条件,我设计了如下“陷阱”:
陷阱1.在△ABC中,已知a=3,b=4,则 c=______。
受“勾3股4弦5”的影响,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c=5。这时,我故作肯定,但还是有学生发现了破绽:△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我表扬了学生,再给出第二题。
陷阱2.在Rt△ABC中,已知a=3,b=4,则 c=______。
此时,全班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c=5。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有几个学生发现我的表情有点狡黠,开始动摇了,在下面讨论开来。终于,有学生指出:“c不一定是斜边!”我赞许地点点头,然后问道:“大家认为还应加上什么条件,才能得出 c=5?”学生马上指出:“应加上∠C=90°。”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又说:“看来这道题条件还是不足,不能得出c的值,对吗?”一些学生点了点头。不过,这次大部分学生变“成熟”了,不再急于表态,通过思考,他们发现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得出c=5或
这样,经过一系列的“放手”探究后,犹如师生合演了一个数学小品,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陷阱”中,步步上当,处处碰壁,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准确、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比老师多次、高声强调分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说得多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和课堂实践的时间就少了。教师应当精讲少说,退居幕侧,大胆地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潜心解读文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多角度的深入阅读。即使学生遇到了问题,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充足的时间,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
有一则笑话:学生希望老师感冒,因为老师一感冒,就不再说得滔滔不绝了;学生最怕老师高兴了,因为老师一高兴就激动,一激动就滔滔不绝地讲。确实,我们很多老师备课认真,底气十足地进教室开始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直到下课,甚至有的老师课堂上展示不够课外还要继续展示。这是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放手”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来“展示成果”,才能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体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1)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鼓掌。
学生在研究教师所给“展示”问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对本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和准备,并指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或指派几名代表共同展示,只要学生展示的有水平,讲解的有道理,就恰到好处地给学生鼓掌!
(2)鼓励学生发现和反馈不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当一个同学讲解完以后,同组的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切磋甚至批驳。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还可以讲解其他的方法。注意给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3)科学评价,涌动生命的灵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和学,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排座次的终结性、甄别性、选拔式的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立足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发展自我的机会。
评价要有激励性。在日常教学或生活中,教师一个自然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语、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一个拍拍肩膀的鼓励都会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和阳光的温暖。鼓励性的评价并不是浮光掠影、轻描淡写的廉价吹捧,而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最真诚的肯定与建议,这样才能直击学生心灵,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推动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评价角度要全面。重知识更重能力,重结果更重过程与方法。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主动性,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积极性等等。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评价方式要多样。要注意口语、态势语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不应以课堂的评判者自居,要走下讲台,“放手”让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客观地评判,学会审视反思自己,进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走下讲台,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期待和信任中,生命舒张,心灵释放,精神焕发,思绪飞翔,让自主的课堂展现灵动的智慧,演绎生命的精彩!
“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超的指挥艺术,更有效的调控能力。倾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要用心捕捉稍纵即逝的灵光,巧妙点化,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走向偏谬时,教师需及时引导调控,在不经意处着力,“抓回”散乱的思维;学生的探究停留在浅表层次时,教师要追问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学生的阅读遇到障碍、思路比较狭窄时,教师要牵线搭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唤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教师要精心组织,巧于放手。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组织,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不代表取得高效的结果。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比如引入竞争机制、组织数学擂台等活动。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活动。
“有一种爱叫放手,该放手时即放手。”相信学生是“放手”的前提,立足学生是“放手”的保证,创造机会是放手的方法,精心组织是解决放手的形式问题。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课堂教学定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1]华琼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徐俊.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数学教育.2010(12):6-7
[3]张博.还原学习的生命态[N].中国教师报.2011(11-2):第7版
[4]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