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卢龙县卢龙镇中学 张 艳
情感是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的灌注,“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教育只会流于形式,内涵尽失。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语文学科而言,情感是催化剂,是魂,亦是根!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成能力的认知过程,更是陶冶情操、荡涤心灵、提升修养与审美的情感历练。没有情感的交融,学生无法解读文本,无法进行和谐深入的生本对话、师生对话;没有心灵的撞击,感性思维不会凝成智慧的火花,不会达到“思想消融在情感里,情感消融在思想里”的境界。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情感的土壤上。
一名好教师应该把真情灌注在每一节课,把温暖倾注在每个学生身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支点,其源头是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知之深则爱之切,只有付诸真情与爱心,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融于学生,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与学生心理相融,思想碰撞,情感共振。
用情要求教师加大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最娇嫩的花儿”。 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他们,运用情感影响力,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信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前以严治班的我,对违纪学生从不姑息,总是严厉呵斥,即使表扬进步学生时也很少流露温情。班内纪律稳定,但总感觉学生的心和我越来越远,好像隔了万水千山,课堂上任你怎么启,他就是不发,课堂压抑而沉闷。后来有一天我抱着厚厚一摞作业本走向教室,迎面走来三个学生,就在他们漠然地想从我身边走过时,我破例喊住他们,且递上一副笑脸:“乖,帮老师拿着。”就在这一瞬间,他们的表情由疑虑转为惊喜、感动,回我天使般灿烂的笑脸,迫不及待地从我手中夺过作业本,飞快地向班里跑去……从那以后,我和学生关系陡然发生变化,学生也因为爱我而爱我的语文课,每节课都成为我们的一种期待。
教师的情绪还牵引着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还要以昂扬的情绪迅速进入“角色”,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饱含热情、充满鼓励的眼神,落落大方、温柔得体的手势传递感情信息。当学生高度紧张之际,教师适时引导,给予尊重信任、热情鼓励,淡化其恐惧心理,树立其自信,激发其创造的激情。往往教师的一句肯定便是学生的转折点,学生从表扬中看到希望,感受到阳光,从而走出低谷,树立自信。
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翻开语文教材,品读一篇篇美文,无论是情景交融的诗歌、文质兼美的散文、荡气回肠的小说、一波三折的喜剧,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郁的情愫,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激昂悲壮,或低回哀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启迪的蓝本。如果说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以醇美的韵律、深情略带苦涩的诉说向读者展示了在生活困窘、精神压抑的特定境况下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步履蹒跚的背影浓缩成最优美的形象定格,成为父爱的象征,它伴随着儿子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令爱子刻骨铭心,亦让读者热泪潸然。把握这情,才能理解“拳拳爱子心,悠悠父子情”,才能读懂朱自清,读懂背影!那么《范进中举》冷峻诙谐的文字折射的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对冷酷凉薄的世风的鄙弃,透过前倨后恭的胡屠户、喜极而狂的范进、趋炎附势的乡邻,我们看到的是封建制度对人精神世界的摧残!恨则是行文的主线。《绿色蝈蝈》更是法布尔醉心于清新淳朴的大自然,于草丛、林间、河畔潜心观察所得。没有对弱小生灵的怜惜与热爱,文学长廊便不会有那勇敢机智的蝈蝈了。
以客观准确见长的说明文,冷静的文字亦能渗透微妙的情感,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形象介绍纪念碑的壮美时不也正是颂扬烈士的丰功伟绩吗?《从宜宾到重庆》那“像轻纱,扑朔迷离……使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的雾,那如诗如画、妩媚动人的江城的夜流露的不正是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吗!
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善于挖掘、捕捉文中情,以此为纲展开教学,在探析、理解、品味、鉴赏中调试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外露,我们捕捉其情不是终极目标。寻情是为移情,即通过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烘托渲染等多种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人物同化,激起学生感情波澜,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喜其所喜,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哀其所哀,这样才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净化心灵。
移情可借助诵读吟咏。诗歌、散文的神韵只有通过朗读、吟咏才能转变为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教师莫忽视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只有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进入审美佳境。
移情可借助音响、图像巧设艺术氛围。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诉说的是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烈日炎炎,祥子满头大汗在酷日下挣扎;凄风苦雨中,祥子浑身湿透,在暴雨中挣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祥子所受煎熬,并以旁白的形式播放录音,再现祥子的痛苦与辛酸。触手可及的形象,娓娓道来的旁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对祥子的同情加深了学生对旧制度的痛恨,对新生活的珍惜。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运用通感的手法,把微风吹拂的“荷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传来的袅娜的歌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我们变抽象的文字为鲜活的形象提供有力保证,运用Flash制作的课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辽阔碧绿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淡淡的月光下隐约可见的高楼,配以《二泉映月》的乐曲,悠扬悦耳,若有若无,丝丝缕缕……浓厚的艺术情调将学生带到月光照耀下的清华门,赏那田田的荷叶,嗅那缕缕的荷香,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移情可借助谈话、生活小品等形式完成。如《背影》,在学生深刻理解父亲拳拳爱子心时,我便组织他们展开思维的空间,诉说自己的情感体验:“感谢作者用笔、用心将父爱凝成文字,让我们经历了那让千万人感动过的感动,你愿意把你珍藏的记忆拿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幸福吗?”这样,他们在回顾往事、感受亲情中跨越时空,浦口车站的送别已走进他们记忆深处;《爸爸的花落了》是林海音献给父亲的赞歌,整体感知、美点追踪后,我有意安排学生表演小品《妈妈爱吃鱼头》,面对鲜美的红烧鱼,妈妈怜爱自然地将鱼肉夹进女儿碗里,自己只是默默咀嚼鱼头,她回答女儿的疑虑时又是那么自然:“妈妈爱吃鱼头。”小品使学生陷入理性的思考:爱吃乎?爱女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爱,懂得了感恩。
总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课堂应是情感交流的海洋,有情感的驱动,才能“使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富于情感的语文课堂,具生命力!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11
[3]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