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阅平
(山东烟台鲁东大学文学院)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善假于物”,充分利用课堂上已有的种种资源来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生成。同时,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年龄阶段特征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重要的生成性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了解、探索、发现知识的积极性。但是,任何人的注意力都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所以,在课堂上即使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精彩纷呈,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要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教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抓住学生兴趣点以延长学生个体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同时根据注意力集中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的主次,即把重点内容放置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段内,将非重点内容放置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的“ 疲劳期”,这是语文教师需要仔细去观察和了解的,一堂好的语文课设计应该说是一门艺术而非死板的固定模式。
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课堂观察能力,长期在文学环境熏陶下的语文教师应具有比其他科教师更加敏锐和细腻的观察力。不是每个语文老师刚开始工作就已经具备这种能力,而是需要语文教师在已拥有的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人对个体兴趣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性格外向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直接表露出来,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会表现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于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不会有太大的情绪变化,或者说外在表现不明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慢慢了解,慢慢摸索。
在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兴趣之后,提问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兴趣设置不同的问题。这样就可减少学生站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尴尬情况发生,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肯定会积极思考,侃侃而谈。精彩的回答也会给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学生带来感染和启示。
“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再怎么周密地预设也抵不过全班几十名学生的突发奇想。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知识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的口耳相传,所以接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所了解的知识也不再封闭,学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变得不再“ 乖”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很可能出于看老师的“ 笑话”的目的而向老师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或者对课本上出现的内容表现出不屑和反感。
我个人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位男生站起来趾高气扬地说:“ 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那都是哪个年代的文章了,早就过时了,再说了,学习这个有什么用啊,考试考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一开始我是有些恼火的,心想:“ 这么经典的散文怎么可以不学,真想狠狠地瞪他一眼,再狠狠地批评他一顿。”转而一想,自己在学习一些经典文章的时候也有过相似的想法,只是没有直接挑明了说出来而已。我先是让那个学生坐下,然后问大家:“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有一个人宁可饿死,也没领没过救济粮?”这时候班里的学生有说听过的,也有说没听过的,还有一些不做声,但是脸上写满茫然。我接着说:“ 这个人就是我们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在他的生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常常限于饥饿的困境时,却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同年8月,朱自清由于胃病和饥饿去世,享年50岁。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国面粉。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 救济’。敢问各位同学,如果是你们能否做到跟朱自清一样呢?”大家都连连点头,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对朱自清肃然起敬,这样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方式要比直接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语文课堂上,不只是学生会出现“ 意外”,教师也一样会出现“ 意外”。教师如果能将这些“ 意外”加以艺术地处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年龄阶段学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些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学段(1-2 年级)期间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缺乏耐心,好奇心强,思维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语文教师在设计这个学段的语文课时,就要抓住这些特点,利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将课程设计得具体形象,要有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不能一种模式一用到底。第二学段(3-4 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两个过渡期,一个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另一个是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过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设置课程时有一些变动,要满足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要求。第三学段(5-6 年级),此时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兴趣也更加广泛,知识积累较之前也有所增加。这些特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教授内容的知识面要广,要尽量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第四学段(7-9 年级),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步入初中,一切学习生活跟之前都有所改变,除此之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伴随着相应的变化。学生更加成熟,对教学内容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尤为重要。部分学生喜欢学或者不喜欢学什么科目是根据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个教师而决定的。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向师性。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老师,从而不讨厌语文课,这样才有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的机会。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是渴望独立的年龄,虽然很多想法和行为都不是很成熟,但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特点,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内容时要增加一些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心理需要,又满足了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
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让教师认识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语文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设置语文课程内容,知道教学的起点是什么。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容易。然而,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也在不断丰富,原来不理解的东西自然也就理解了。一个小学生是完全读不懂《红楼梦》 的。《红楼梦》 的语言既优美又晦涩,有太多的文言和诗词,里面包含着复杂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和封建礼教,所以对于涉世未深、天真无邪、人生阅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读懂文言《红楼梦》 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红楼梦》的节选直到高中才出现在语文课本中。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必定先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不应以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新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资源外,生成性资源还有很多,比如,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回答的问题等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稳、准、快地抓住每一个有利于生成的资源。
[1]秦莹莹.捕捉动态“ 生成”,让课堂更精彩[J].学周刊,2011(33).
[2]庄科裕.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 活”起来[J].现代语文,2007(05).
[3]陈全福,许瑄.动态生成:演绎精彩 课堂的着力点[J].江苏教育研究,2008(18).
[4]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