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林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西来桥学校)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逐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将会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现象的探究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饮食与营养》这一节时,学生了解了淀粉、脂肪、蛋白质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出现一些有趣的反应。于是就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放学回家之后,选择面粉、鸡蛋、猪油等,分别加入冷水和热水搅拌,仔细观察这些物质在不同的水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谈谈实验后的收获与困惑。
通过小小的家庭实验,不仅可增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感受到生物与化学、物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如,在学习“气体的扩散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布置学生在做一朵布花并喷洒花露水,放在写字台上,体验气体在空气中是如何扩散的,从而理解气体都能从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扩散,直至两边浓度相等为止,为将来学习八年级物理、九年级化学中的分子运动论打好基础。
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有心、用心,那么在初中生物的诸多章节都可以结合学科知识布置一些相应的家庭小实验,这对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瑞士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多种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细胞,促使其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时间去体验动手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合理的膳食》这一节时,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配制饮料,尝试自制冰红茶和苹果汁。布置学生家庭小实验,告诉学生冰红茶的原料可以选用红茶、柠檬汁、白糖。苹果汁的原料可以选用新鲜的苹果和蜂蜜。各种成分的量以及加入水的量由学生自己确定,但一定要做好记录表,以便下次配制得更合自己的品味。最后,我鼓励学生精心选择自认为是最棒的自制的饮料带进班与其他同学共享,并交流心得。
在学习了《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后,鼓励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用一个无色的500 mL 的玻璃瓶,里面加入400 mL 的水和少量的尿素,放入新鲜的水草、2~3 条小鱼和几个螺蛳。用软木塞塞住瓶口,每天观察记录瓶中生物的生活情况,并仔细记录。比一比,看谁的生态瓶里面的小生物存活的时间长。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学生在进行小制作的过程中,培养了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提升了生物科学素养。
每年在学完《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园》这一节,都要求学生收集尽可能多的生物圈遭受破坏的图片资料,然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归类,从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方面看看生物圈遭受了哪些破坏,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生物圈遭受这些破坏的。然后发动学生调查本地区的生物圈遭受了哪些破坏?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物圈?从现在起,我们自己能为保护生物圈做些什么?有的学生通过对本地区的几条重要河流调查发现:水质混浊,水上覆盖着“水花生”,有时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经询问还知道河中的鱼时有死亡。大家被这些现实震撼了,失去了往日在课堂上讲解“环境污染”“酸雨”危害等那种漠不关心的平静,潜藏在心底的危机意识被唤醒了。他们纷纷表示要向政府反映情况,要求全力保护生态环境,马上采取有力措施。
在学生了解海洋“赤潮”和湖泊“水华”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调查我们这个地区的江河湖泊是否存在“水华”现象?“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的最大危害是什么?如何防止和解决淡水资源的富营养化,防止“水华”现象的发生?
调查结束后,如何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必需,是把调查工作推向深入的关键。我组织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查阅了很多资料,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向化学教师请教,对水质污染等现象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写出了翔实的书面总结。
河水被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生活污水、化肥、厕所渗出的人粪尿以及倾倒入水中的固体垃圾和白色污染,使得水中供藻类生长的无机营养物质过剩,引发藻类,如蓝藻、绿藻等大量繁殖,发生“水华”。“水华”发生时,水中严重缺氧,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污染饮用水源,藻毒素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当然调查活动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还应该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让学生通过调查完善自我,影响社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着重大的意义。针对水质污染的原因,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提出环保措施如下:(1)发动群众清理岸边垃圾和杂草,设置垃圾收集点,号召群众将生活垃圾集中放置,并由环保部门集中处理;(2)在岸边种树种花种草,美化周边环境;(3)清除水底污泥,消灭河边的“水华”发生,清除水面上的浮游植物;(4)建议环保部门定期宣传环保知识,使公民认识到要自觉保护自然资源,积极防治环境污染。通过调查研究,大家增强了环保意识。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环保的情感。联系生活就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活源泉。
总之,倡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从动手、体验、感知中提取素材,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让学生得到了亲身体验生活和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达到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崇高品质的目的,从而促进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