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飞凌
(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作为美术教师,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把美术仅仅当成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是要通过美术使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的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的心理得到治疗和矫正,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呢?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素描,特别是到高三才接触素描的美术考生,要想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素描水平得到飞速的进步,有能力接受省统考的考验,一方面要靠教师自身具备的良好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教师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亦能得到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刚刚接触绘画的美术考生,我觉得教师自身的绘画水平不能决定学生画画的好坏,更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对你所讲的重要知识能不能全面接受并会运用。
对此原理,我是这样安排的:在晚上训练的时候,我把一个几何体放在他们的面前,然后关了灯,让学生自己感觉其中的变化,接着打开射灯,再次让他们观察,并画出几何体上所形成的变化,当他们作业完成以后,我再来进行点评,有一位学生他观察得很仔细,把他所看到的变化全部都画出来了,以至于画面效果显得有些花,我对他说:“你观察得非常到位,只是如果在画面的处理上再多加一些理性的处理,比如说这一块的明暗和这一块的明暗我们把它归纳到一个调子里去,你觉得呢?”还有一位学生她的明暗效果处理得非常好,只是在造型上稍欠缺了些,我对她说:“没想到你一开始就能把明暗处理得这么好,真不错,只是要是你的造型再好一些,你的画就更完美了。”果然在我说完后,他们积极地要求再重新画一张,第二张的效果确实比第一张要好了很多。实例证明,适当的表扬即使是对高中生也是非常有益的,完善了他们的人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健全了他们的不良心态。事后学生也告诉我,我的表扬使他们重新找到了失去的自信,他们感到了似乎离他们很远的激情又回到了身上,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对一些学生来说,一开始要让他们完全理解空间的概念,确实有些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在刚开始画的时候,学生总是画不出这种纵深感,于是有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问我:“老师,为什么我所表现的几何体的空间感不强呢?”对此,我没有怪他们,而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并教给他们一个简便的方法,学生运用了这个方法,并以此类推,虽然一开始画的速度很慢,但渐渐地就能很快地准确画出物象的透视变化了。学生说:“老师,谢谢你对我们的耐心,没有把我们当成是‘天才’来对待,没有让我们害怕向您问问题。”由此,我也知道了一个道理,即便是高中生,他们也还是有属于他们的“不理解”,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考虑一些问题,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不同思想,这样才能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我们的画室里,就有学生自己写的标语“我要不耻下问”。
对结构的认识,我是这样告诉我的学生的:“不管你们面前的物体如何复杂,你们看到的应该就是最简单的几何体,不要被它外面的形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它的‘层层武装’给吓倒。”正如我告诉学生的一样,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后来以至于当我故意刁难他们的时候,他们都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你这招不管用了。”我听了心里真的很高兴,我知道即使以后他们遇到了困难,他们都会笑着去迎接它的,我也很庆幸我给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能够笑对人生,心理上也具备过硬的承受能力。
据多年来的教学实例证明将素描的临摹和写生有机地结合对于迅速提高自身的作画与理解能力是有明显作用的。我在开始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势必造成水平的高低,我不歧视任何进步比较慢的学生,我只要他们做好在这一时间段里他们认为应该做好的事。当学生毕业以后,回来对我说:“老师,你的信任使我在画室从不感到自卑。”是啊,不能因为他们是学生,就给予不同的对待,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要相信他们,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到他们,造成他们心理的扭曲。
很多时候有不少学生不喜欢素描,觉得素描很平淡,很枯燥无味,觉得素描没有色彩那么让人觉得多姿多彩,扣人心弦,久而久之,甚至造成了一些学生对素描的厌恶心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把他们引入作画的氛围中,教他们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稳定自己的情绪,去感受不同作品带给人的不同震撼力,要使他们在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下完成每一张素描作品。我最怕学生以应差的态度去画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所有潜能,所以我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而且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适应学生的口味,要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自己多彩的人生,让他们自己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我觉得这样更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在我们的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但更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开创,细心体察。在我的教学中,正是因为这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广泛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进我的工作里,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