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聋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5-08-15 00:45高文智庞敬春张百惠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手语英语课程基础

● 高文智 庞敬春 张百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听障、视障为主体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15年,各高校听障生招生计划数已达到900余人。在入学考试科目设定上,各高校无一例外地都将英语作为基础必考科目之一。学生入学后,大学英语也随之成为听障生的公共必修课程。

一、高校听障生英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对于高校面向听障生是否应该开设英语课程,北京联合大学华薇认为,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听障生应该拓展信息获取渠道,通过英语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接受更多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同时,英语学习亦可磨砺学生意志,提高人文素养。华东师范大学苏俊玲认为,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有助于听障学生回归主流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同时,从大脑中枢神经发育等生理学角度来讲,听障生与健听生具有同样的语言发展基础。

但在教学及应用实践中,由于听障生听、说功能的弱化,使其英语学习的效率和交流使用范围、手段大大受限。听障生往往要付出健听学生2—3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同时,英语作为听障生除手语、汉语之外的第三语言,由于彼此之间在语序、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极容易引起听障学生思维混乱。在教学效果上,听障大学毕业生也大多处于单词识记和简单组句的基础阶段,距离流畅获取外文信息的能力目标差距较远。在语言交流上,听障生只能通过口型、手语或笔谈的方式与人交流。为保证正常教学和英语沟通需要,听障生往往被迫学习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手语,无形中又进一步增加了听障学生的学习负担。从就业需求的要求来讲,听障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企业一线技术工作而非管理或销售工作,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也相当有限。对于听障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中国手语,掌握与中国健听人、聋人自由沟通的手段,才应是其回归主流社会的重中之重。

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被迫使用健听生教材、教学大纲,学生层次差异大,学习困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同时,由于当前听障高等教育大多以职业教育、应用教育为主,着重强调学生职业技能、聋健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使得听障生很难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在政策方面,除《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英语作为选修课程,各校可根据不同地区和聋生实际选择开设”之外,没有其他正式文件规定高等听障教育需开设英语课程。

因此,高校应根据听障生生理特征、英语基础状况、职业发展需要、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选择开设英语课程以及课程的目标层次,并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招生考试中英语考核标准的引导下,全国基础特殊教育学校纷纷开展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听障生英语教育,并依据北京联合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国内重点听障大学生招生院校考纲,确定了基础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入大学后,在融合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又依据健听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确立了几乎与健听学生完全相同的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听障生与健听人英语基础和学习效率的巨大差异大大加重了听障生的学习负担。

在教学实践中,也普遍存在英语教学目标设定模糊、过高或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甚至将英语学习当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但又缺乏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源支撑,英语教学流于形式。

(二)针对性教学资源匮乏

高校英语教学应着重体现学生专业技能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使英语成为学生了解、认知社会,公平使用社会资源,有效协调身边工作、生活关系的工具,为听障生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但当前既没有国家统一的高校听障英语教学相关规范标准出台,市场上也未出现专门的听障英语教材。同时,由于英语教师大多缺乏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又没有相关成熟经验借鉴,使高校在英语课程设置及教材、教学内容确定上,也只得选择与健听生保持一致。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不高

天津理工大学王正胜认为,对于中国聋人来说,手语是第一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而英语则是第三语言。而在教学实践中,为便于师生沟通,体现聋人英语的应用性,教师又往往会以美国手语作为教学辅助。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与之伴随的语序、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给听障生英语学习带来巨大困难。听障生“听”“读”辅助记忆能力的缺乏,也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英语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薄弱、对听障生学习特点认知不足以及手语表达欠佳等方面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听障生的学习积极性。

听障生进入高校后,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几乎一对一的学习模式发生巨大改变,由原来封闭式、教师家长式管理转化为开放式管理。高考助推力消失,听障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不利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

(四)大学英语教育与基础英语教育衔接不力

由于学生听力丧失程度以及基层特教学校重视程度的差异,高校生源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进入大学后,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使大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在教学内容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提升得过高、过快,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认知匮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三、高校听障英语教学对策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目标设定不宜过高,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投入产出效益。注重实效,综合考虑学生社会融合以及职业发展需求,实现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目标明确具体,具体列明目标实现的时间和阶段,为学生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关注学生社会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动沟通意识和语言沟通能力。强调社会融合能力培养,适当弱化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目标。

不过分要求学生的英语学习深度,引入社会生活场景、职业工作场景等模拟教学,着重体现学生专业技能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不使英语成为学生了解、认知社会,公平使用社会资源,有效协调周边工作、生活关系的障碍。

教学目标由基础教学目标和高级教学目标两个层次组成。基础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生社会融合和职业基本发展需求,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高级教学目标则针对少部分学生,升本、考研、科研、出国留学等差异性目标,有针对定地设定。基础目标亦应根据学生层次基础,设定初级、中级和高级教学目标,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修,对已经达到基础高级教学目标的学生,可直接申请免修。高级教学目标课程则作为选修,由学生自由选择。

不过分统一学生英语沟通渠道标准,学校只需给出总体学习目标,由学生依据自身残存听力、言语水平,书面语、手语表达能力,自主选择英语外在表现形式。

(二)以人为本,分层次、差异化教学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听障生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各地区、各聋校的实际需要和聋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高校应依据学生英语基础、职业发展需求、专业学习需求、听障生学习规律以及学生个人兴趣,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基础教学目标和高级教学目标要求,分别开设公共必修与公共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实现学生的基础教学目标,选修课程则由学生根据个人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同时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学生职业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学习需求的有效补充。

(三)以够用为原则,提高教学内容实效性

依据基础教学目标中,初、中、高级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滚动开设各阶段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修,凡是通过高级教学目标考核的学生可直接申请免修或课程结业。各阶段教学目标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现实基础,学习效率及基础职业发展需求,以够用为原则,注重实效性,不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强调社会生活、职业交际英语内容,弱化各类专业文献、诗歌、小说、复杂句式结构等内容教学,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听障生社会生活、工作的融合适应能力。

(四)强化英语学习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依托特殊教育师范学生,建立资源教室,为听障生提供英语学习辅导。组织专业英语教师、手语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制作英语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场景模拟、字幕、口型以及手语解说等方式传达教学内容信息,解决英语教师手语表达能力欠佳及教学信息传达不全面问题。建立网络试题库,学生随时可申请基础教学目标下,初级高级各层次课程考核,并以最优成绩计入学生学习档案。

[1]章苏妮.聋校启蒙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3):45-49.

[2]宋良生,周思嘉.聋人教师对双语共融教育的看法及在其中的角色 [J].现代特殊教育,2015,(2):40-42.

本文为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聋人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提高路径探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R1302014。

猜你喜欢
手语英语课程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奇怪的手语图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