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传平
(重庆市开县关面乡中心小学)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凃传平
(重庆市开县关面乡中心小学)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成为加快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大力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和劳动者素质的关键。但是,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还相对薄弱,影响着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水平不够高
1.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起点偏低
从学历结构上看,农村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含进修学历)占总数的比率很低,其中多数还是通过进修达到的,与城区相比差距很大。此外,民转公的几乎全部在农村小学教师岗位上,代转公的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2008年,我市转入一批代转公教师,有的甚至只有初中学历,虽说后来有进修,表面上取得了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并且学历并不等于学力,文凭并不等于水平,所以说农村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文凭的含金量和自身的真实水平就可想而知。
2.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启用了一批民办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经过多期转正,大部分教师已经成为在编国家教师,但目前已进入老龄期,大部分尚未到退休、退养年龄。以我乡为例,我乡在职教师52人中,仅有5人在30岁以下,40岁以上的有33人之多。其中,民转公的老教师就有17人,这类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方法非常陈旧。近年来,农村小学在校生数量急剧减少,学校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归并为寄宿式教学点或地方中心校,导致农村学校超编和城镇学校缺编,随之出现了农村学校年轻优秀教师不断流入城镇学校,致使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加剧。
3.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学科不均衡
配齐配足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普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音、体、美、科学、思品、心理辅导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很多学校要么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错位任教现象非常严重。一些教师“身兼数职”,包班教学的“万金油”式的教师在村校较为普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强度不够深
1.农村小学教师本身参培意识不强
尽管国家政府一再对教育实施倾斜政策,尊师重教,然而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往往只把教育当作职业、谋生的手段,而没把教育当做事业来看待,缺乏自身责任感。所以,自己不认同自己,自己不能正视自己。最终就会缺乏信心,战斗力不强。对工作的乏味也必然失去努力目标与斗志,从此便有了混日子的思想。再则清贫卑微而自暴自弃。即使培训,也固守自己的经验模式,难以接纳,甚至排斥接受新理念,参训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晋升所需的学历证书或继续教育学时,因而消极应付,甚至“逃避”培训。
2.培训多,实效低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起点本来就低,很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虽然经过了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很多培训只是走走过场,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依然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充分暴露出来。表现在农村小学教师中,除了相当一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以外,还有大批的代转公教师,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也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知识基础差,教学能力和水平偏低,短暂的几天培训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就以我县为例,教师进修校组织了各种暑期培训、村校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教师专业水平有所提升,但缺少相应的制度约束,效果仍然不明显。仍然是走过场,完成任务似的培训。即使影子培训,脱产培训,也要人人过关,否则,培训是无效的。
(三)农村小学年轻教师、骨干教师根基不够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经济的需求,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山村校点很难留得住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尤其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特别是“进城考试”制度,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整体严重下降。农村小学教师资源捉襟见肘,尽管政府早已关注了这点,进城考试要在本单位工作满三年,并有村校经历两年,但依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生活艰苦。农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就不会高,因此,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很少。更有甚者,弃教从商。
(一)精兵简政,让农村小学年龄较大、“混一混”式教师分流
要优化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进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农村小学在核定的编制数按照精简、规范、优化、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类岗位,确定岗位职数,规范岗位名称,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实行“优胜劣汰,能者上”的原则,按照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学校教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有学校与个人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实现农村小学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积极推进农村小学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教委聘用校长、校长聘用教师的制度,对未聘用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停薪留保、待岗、辞职等形式予以妥善分流安置,三年为一个考核周期,连续三年都未被聘,说明态度和能力有问题,自动解聘。参照国家机关人员分流政策,对距退休年龄5年以内或工龄30年的人员可采取提前退养、不占编制等措施进行分流。
(二)编制倾斜,让农村小学能够开足课时,开齐课程
先前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归并为中心校寄宿式教学点和村完小,如果在编制上进行倾斜,就缩短了城乡学科上的距离。目前执行的编制农村教师配置标准远远低于城市,不利于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建议各地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教学点多等特点,注意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保证这些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防止“一刀切”。保证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的开课需要;考虑新课改实施后,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思品及其他活动课程的师资需求。让每一所农村小学尽可能开足课时,开齐课程。让城乡的孩子享受学科上的同等待遇。
(三)双向交流,让学校管理机制活起来,让城乡老师动起来
按照因地制宜、市县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推进教师队伍由城镇向农村、由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完善城乡间、乡镇间优质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制度和有关评估机制。对结对学校实行捆绑式考核,加强双方的利益联系,增强交流和帮扶实效。建立完善城乡“校对校”交流制度,通过输血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考虑稳定性和实效性,交流模式可采取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校、乡镇中心小学与村级小学双向交流形式,派出教师要有一定数量保证;对有农村教育经历的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优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优先,对没有农村教育经历的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今后不得晋升高级职务等,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中级教师职务评聘的结构比例。此外,还要对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给予生活、交通补助金。
王新刚.农村中小学教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2007(13).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