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超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廊坊 065201)
明王朝由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 年建立,明朝自建立伊始就尊崇汉代,后世其他皇帝亦是如此,这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代皇帝尤其是明太祖酷爱阅读《汉书》,喜欢与侍官大臣议论汉代史事、大政方针,以求以汉为鉴,探索有明一代的治国方略。
明代自建立伊始就尊崇汉代,这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太祖朱元璋一介布衣,与汉高祖刘邦有着同样的出身背景。清代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卷32 言,“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1]生活背景的相同,增加了明太祖对汉高祖的亲切感,而夺取政权的方式相同则树立了汉高祖在明太祖心中光辉的形象。据《明太祖实录》卷34 载“壬午以克元都表至群臣上表称贺,礼毕侍臣复进曰,自昔革命之际以臣取君者多,惟汉高祖取秦起自民间,今陛下不阶尺土一民以定天下”[2]P619。自上而下夺取政权的方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其中多为王侯将相率领夺权,而真正由布衣起家,建立政权,只有汉高祖与明太祖。明太祖亦把汉高祖视为心中的榜样,据《廿二史札记》卷32 载:“幕下士多以汉高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1]可见,明太祖对汉高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明史》卷3《太祖本纪三》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3]也暗指朱元璋的功业只有刘邦才能比得上。
明代皇帝尊崇汉代,首先表现为在祭祀时对汉代地位的重视。古代皇帝历来重视祭祀祖先,祈福万民。洪武三年十二月,据《明太祖实录》卷59记载,明太祖遣使访求古帝王陵,礼官考其功者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中宗、高宗、周文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后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凡三十有六,各制衮冕服凾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事。”[2]P1159《明太祖实录》卷84 又载,洪武六年八月,明太祖命礼部参考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于生民者立庙祀之,并曰:“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宜於京师立庙致祭”[2]P1497。到了洪武七年八月,明太祖亲自前往新庙祭祀,对汉高祖的评价,据《明太祖实录》卷92 载:“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2]P1604从各帝王庙排列的次序来看,据《明太祖实录》卷188 载“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最东一室则汉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则宋太祖元世祖。”[2]P2821可见,汉高祖位于三皇五帝三王之后最先的位臵。
明代皇帝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读史,而对《汉书》尤为推崇。《明实录》、《明史》对此就有多次记载。明太祖酷爱阅读《汉书》并经常与身边大臣讨论相关事迹。早在甲辰年(1364),就有在白虎殿明太祖阅《汉书》的记载。当时旁边有侍臣宋濂、孔克仁等,明太祖便与他们讨论关于“汉之治道不能纯乎三代”的问题,并为高帝辩护,认为这种责任在文帝身上。据《明太祖实录》卷90载,郭云原为元朝将领,后遭徐达围困,战败被擒,却嫚骂求死。太祖时正阅读《汉书》,“观其状貌奇伟命释之”,得知郭云识字便令其诵读,上以“云诵其书甚习”又因其忠义而被太祖释放并加以赏赐,官为知县,后因其贤德,太祖升其位南阳卫指挥佥事。[2]P1588明太祖喜爱《汉书》,对熟悉《汉书》的人才亦特别重视。明太祖还喜欢将其臣子与汉初臣子相对应。他非常器重刘基,常把他比作汉代的张良,称其“吾之子房也。”封李善长时,又把他比作萧何,“一时封公者六人,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贬甚至。”朱元璋把刘基、李善长视为汉代之张良、萧何,无意中便把自己与汉高祖刘邦摆在了同一位臵之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汉高祖之崇敬。
在明代《汉书》的内容也被列为讲说经史的重要内容。讲说经史主要是阐析时政,为皇帝提供治国方略,因而是很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据《明太祖实录》卷29 载,洪武元年正月就提到讲说经史的内容为汉代七国叛乱之事,针对侍臣所说“曲在七国”的说法,明太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2]P496,如此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而且,《汉书》在明代已被列为经典书目,以备修史、教化参考使用。又见《明神宗实录》卷305载,国子监奏进《汉书》三十册《晋书》三十册留览[5],由此可见,即便到了明代后期神宗在位时,《汉书》依然作为经典流传。
此外,明太祖往往对汉高祖直白地称赞。明太祖常与侍臣谈论汉之兴亡大事,据《明太祖实录》卷211 载,当谈及汉高祖刘邦听取张良的建议销毁六国印时,称赞道:“高祖闻一善言,即能感悟,如此安得不兴?”[2]P3133后之为君者少有及之。明太祖对汉高祖的敬仰似乎几乎达到了迷恋的程度,据《明太祖实录》卷33 记载,明太祖观汉高祖的画像都“展翫再三,谛视久之。”[2]P597
明太祖敬仰汉代,还将汉代的治国理念、政策也熟知于心,在借鉴与探索中寻找明代的治国之道。早在开国前,明太祖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据《明太祖实录》卷 16 载,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与孔克仁讨论为何汉高祖能由布衣兴起之事,孔克仁认为是汉高祖知人善任的缘故。明太祖补充道:“项羽矫诈,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强忍而承以柔逊,知其暴虐而济以宽仁卒以胜之。及羽死,东城天下传檄而定,故不劳而成帝业,譬犹群犬逐兔。高祖则张臵而坐获之者。”[2]P224并以此来分析当前的形势,“方今天下用兵豪杰非一,皆为勍敌,我守江左,任贤抚民,伺时而动,若徒与之角力则猝然难定。”[2]P225可见,朱元璋很早就注意吸收汉代的经验教训,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事业。
明太祖往往以汉代之史事为例来反思今朝,改进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借鉴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迁富豪于关中的作法也为明太祖所效仿。据《明太祖实录》卷210载,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谕工部臣曰,“今亦欲令富民入居京师,卿其令有司验下产殷富者分遣其来。于是工部徙天下富民至者凡五千三百户。”[2]P3128在政治上,借鉴汉代的用人之道,据《明太祖实录》卷173 载,洪武十八年,太祖阅《汉书》,与侍臣分享汉文帝用人之道,用人因惟才避嫌。[2]P2641《明宣宗实录》卷26 载,宣宗读《汉书》因其所载循吏有感于心,而与吏部尚书蹇义等分享心得,提出为官因以民为本,奉职循理[3]。与此同时,明初对功臣的处理上也与汉代甚为相似。赵翼就说过,“甚至胡、蓝之狱,诛戮功臣……此则学之而过甚者矣。”[1]P737而且,明太祖朱元璋对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做法是表示赞同的,据《明太祖实录》卷59 载,他认为并非高祖忘其功劳,“由其恃功骄恣,自冒于法耳。”[2]P1153明太祖分封藩王于各省的政策也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政策极为相似。
以明太祖为首的明代皇帝对汉高祖的敬仰,对《汉书》的推崇是有目共睹的。明代皇帝以汉为鉴,积极效仿汉初的政治经济政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毕竟汉初与明初的国情不同,这样盲目的借鉴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便是最直接的例子。所以明代皇帝对汉高祖、《汉书》的推崇,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塑造自己成为一代开国帝王,使明朝成为正统的合法王朝。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盲目的模仿,留下了不少隐患,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少灾难。
[1]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737.
[2]胡广.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杨士奇.明宣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