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修才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百合乡中心小学)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情感体验还很单纯,在初步诵读课文时,不会体会到文中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不会立即感受到文中丰富生动的情感。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去感悟主要人物的情感,从而产生激情,教师只要加以指导和启发,他们就会茅塞顿开。
比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凡卡》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名叫凡卡的小男孩来到了城市给一个资本家当童工,在这个资本家家里,他受到了很多折磨,一天三餐吃不饱饭,夜晚还得给老板儿子摇摇篮,通宵不能眠,要是老板的儿子哭了,那凡卡就又要被打了。文中描写小主人公凡卡的悲惨遭遇,深刻暴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在教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仔细体会小凡卡当时是多么悲苦、凄凉。比如,在读第2 自然段(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铺在作台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凡卡当时担心、害怕的心情,要读得轻,速度缓,读出似怕被人发现而恐惧的语调。
如,在读第8、9 自然段(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抽噎了一下),读的语气要悲伤,语调近乎哭泣,用读来反映出凡卡的苦楚,读到“老板揪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以及老板娘、伙计虐待、捉弄他的时候,应用重音读“揪、拖、揍、戳”等动词,以突出这帮人的凶恶。在读到“凡卡撇撇嘴,那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这句时,要带着哭腔,表现出凡卡伤心、无助,内心极度的痛苦。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深化:在旧社会里,穷人是备受富人折磨的。经过指导,学生同情像小凡卡这样的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教师引导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节奏及悲伤、同情的语调去朗读。对文中主人公不同的心情也要用不同的感情来读。当读到第12、13 自然段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的地方,应用比较轻快的节奏及轻松、快乐的语气去朗读,从读中反映出凡卡和爷爷一起生活虽然贫苦,但是与在资本家当童工受到的折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这一要求去朗读,目的就达到了。
体会作者的情感,才会把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比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城市街头的故事。通过擦燃火柴产生的美好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读这篇课文,语调应该是低沉的同时又带有启发性的。为了烘托悲惨的气氛,就要读得低沉,为了引起人们对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的思考,就要读得富于启发性。低沉缓慢是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朗读课文时,要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读者的心中,表现出作者写这番话时心情是如此的沉重,要表达的感情是多么的强烈!
如,第1 自然段(天冷极了……拿它当摇篮),写的是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赤脚走在大街上。读这一段,语气要低沉,语速要缓慢,重读“冷”“黑”“光”“赤”等字,反映出小女孩在这个本该快乐的大年夜,却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又如,第10 自然段(她赶紧……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写小女孩幻境中跟随奶奶飞到幸福的地方。
小女孩是饥饿加上寒冷,冷漠加上歧视,多么的痛苦和凄惨!她多么渴望得到亲人的温暖、关怀、爱抚!特别疼她的但是已经故去的奶奶来接她了,她跟随奶奶去了,她在大年夜里冻死了!
读这一段时,速度逐渐加快,停顿时间缩短,声音响亮上扬,语气中充满乞求,带有颤音甚至哽咽。
总之,作者的情感和主要人物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支配后者,但又要通过后者体现出来。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和启发,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和主要人物的情感,带着激情,采用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口吻去读,就会真正做到有情感的朗读了。
景春香.感情朗读训练的艺术[J].作文教学研究,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