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之古诗词鉴赏

2015-08-15 00:53
新课程(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诗眼

孙 颖

(利津县职业中专)

诗歌是以精练、形象、具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饱含着强烈的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最早的文学样式。

阅读和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点。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和谐的韵律节奏是诗歌的四大特点。这些特点在一首诗中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掌握了诗歌的特点,根据《考试纲要》的要求,我们从以下三方面作深入了解。

一、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主题靠语言来表达,其语言特点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的。凝练,即用最精练的语句来表达博深的内容。有时是一字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典范。

因此,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要着力剖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并不一定是难解的或用法特殊的词语,而是指在表达思想内容,展示诗歌形象上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古人把这些关键词语称为“诗眼”。有的以数句为眼,有的以一句为眼,有的以一字为眼。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天气晚来秋”中的“晚来秋”是指秋天的傍晚,这从下文“随意春芳歇”一句就可理解,这里说明春天的芳华已经过去了,因此,把“晚来秋”理解为“秋天来得特别晚”是不正确的。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是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而抒情就要借助于想象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最基本的是赋、比、兴。赋即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常采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象征、铺排、虚实相生等。古诗很讲究用典,它既可以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可使内容更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读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一诗,要弄清东汉“五侯”的典故,才能领会诗人的情与意。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写得很美,一般的读者很难领会它是一首讽喻诗。“寒食节”在唐代是人人皆知的,“五侯”是东汉专权的宦官。原来,寒食节这一天是禁火的,只有五侯可得玉皇赐烛照明的特许。唐肃宗、代宗以来,宦官专权,不亚于汉代五侯。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寒食节的景色,实际上是以汉讽唐,典故用得十分巧妙。

三、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人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与感受,产生了激情,才会进行创作。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要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及其社会意义。例如白居易写《琵琶行》,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即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白居易被贬之前在朝中任东宫赞善大夫,而江州司马却是一个徒有虚名而无实的佐官。诗人通过对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述,抒发了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应对作品进行联想和想象,“走入画面”去理解和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第一句,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晚秋黄昏的景色:落尽黄叶的枯藤无力地缠绕在斑驳的老树身上,暮归的乌鸦发出嘶哑的叫声。读第二句,把人从颓废、萧瑟的画面中引领到恬然安乐的家居图画。在游子看来,正是向往、渴求的天伦之乐,恬然温馨之气在心中袅袅升起,不由勾起了思乡之感。读其余几句,你仿佛看到游子在夕阳下,冒着飒飒秋风,让瘦骨嶙峋的老马驮着,踟躇在风沙弥漫、坎坷不平的古道上。游子已无所归去,怎不愁得断肠!

总之,欣赏诗歌要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的积累,要反复品读,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美之所在。

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7.

猜你喜欢
诗眼
紧扣诗眼,历练思维
——以《古诗两首》为例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古诗鉴赏有妙方
“诗眼”之争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浅谈小学诗歌的教学方法
抓住诗眼深化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