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孟红亚
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这不仅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也能在整合资源优势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实现领域间的有效整合呢?笔者从如下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教学的方向正在发生转移,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由接受性学习转变到研究性学习,由掌握知识转变到灵活运用知识,由循规蹈矩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顺应教学变革的潮流,培养出具有鲜明独立个性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在积极、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以《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课为例,笔者让学生在课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找找自己身边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现象,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并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说说表格中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这一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生活原型中逐步形成知识体系,从已有概念中衍生,这不仅能让学生发现正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归纳正反比例的意义,也能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对数学概念的吸收和应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获得体验,在问题——操作——发现——结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探寻客观世界某些规律的思想方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通过整合,可以使教学更形式多样,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旋转”一课中,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充满灵动的课堂。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系列的颠倒图:笑脸——哭脸,老太——公主,人捕鱼——鸟叼人,严肃的老头——和蔼的老头,通过转动颠倒图让学生感受旋转的奇妙,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转杆中总结象出三要素,先让学生观察AB线段绕什么点旋转了多少度。在学生找出答案后,多媒体课件再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旋转的过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三要素,使这节课的重难点在学生和教师的操作中轻易突破。
可见,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直观的显现,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也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中轻松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但是在整合过程中,教师也应把握好“度”,切忌过多地展示多媒体,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导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的忽视。
新课改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新型教学主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需要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形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以生本教育为理念,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一课时,笔者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需要安排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目的是使学生利用已学的时、分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常识,初步掌握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正确区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区别,做到快速而又准确的进行互换。
可见,教师以学生感兴趣又熟悉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具体地感受到“24小时记时法”在自己每天的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一些求经过时间的题目也能做出准确的解答,同时也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时间观念,知道时间的宝贵。
课改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开花结果。我们教师应坚持运用课改新理念不断武装自己,总结收获的经验,探究未解的难题,为前进积蓄新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代的发展不会停止,教育的变革不会停息,我们的脚步也永不停歇!
[1]王芬、王青.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2011.12:76
[2]康文清.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反思[J].学子.2012.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