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卓资县大庆街小学 李国团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
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一、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好的学习习惯总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相伴,而存在“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现象的学生成绩总在中下游徘徊。可见,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之大。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也容易沾染各种不良习惯。因此,从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治他们的不良习惯要从小事抓起。
二、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从何时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家意见不同。但我个人认为,从二年级开始就抓阅读,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改变观念,采取多种方式,调动阅读兴趣,应该成为话题。小学低年级阅读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所重视,而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成为焦点话题。
1.改变学习观念。
对于刚刚走进小学校园的孩子来说,认识汉字似乎理所当然的成为他们的学习重点,单纯地学习生字生词就可以了。其实,大家都知道,新时代需要会阅读的人才,会从阅读中提取信息的人才。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一开始就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呢?
2.图文相结合。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改要求小学低年级在阅读启蒙阶段学会“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图文并茂的读物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上,他们对色彩和构图新奇的图画充满了好奇心。利用图画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心灵在愉快的体验中成长。
3.借助多媒体。
随着教学设备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尤其对低年级的孩子,在理解能力还比较弱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的功能,比较有利于教学。当我们把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音像用课件等形式展示给孩子时,他们就对所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甚至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注意力也会更多地集中到学习中来,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4.设置疑问。
如果一味地从教学生字开始,然后组词练习,接着进行课文学习的话,学生就会对学习形成固定模式,甚至产生倦怠,失去兴趣。那么,我们不如换个教学方式试一试。针对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设计几个问题,然后把它们展示给学生,再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去读文本,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可以借助字典,借助注音,也可以暂时放一放。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理解文章要义,领会其思想感情或其中的道理。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5.从练习排列语序开始。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文章是记叙文,我们可以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一定的语序排列练习,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意识。例如,某天,某地,某人,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作为教师,我们既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段落进行训练,也可以借助有关文本资料进行练习。我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6.诵读并行,教给阅读方法。
在初读课文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首先是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建立朗读的规范,给学生正音正字。实践证明,老师生动形象、准确的范读,能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并在读中感受语感。其次是学生自由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再次是同桌互读,可以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建设人才。我们必须全面领会课标精神、内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分析学生,培养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