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卓资县巴镇中心校 王润鱼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理,在提倡素质教育下的今天,要想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弹好“预习”这首前奏曲。可是放眼望去,预习的现状令人堪忧,在这个到处都是留守儿童的现代农村社会,父母监管的缺乏,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差,而且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导致预习基本成了一场空。
当然,除此之外,教师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老师所谓的布置预习,绝大多数教师仅仅是口头布置一下,或是书面简单写一下,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习惯的培养和管理。学生不会又无法向父母或他人请教,致使课前预习经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有时,教师布置的作业过多,学生作业负担重,因此学生想为自己“减负”,只好完成抄写的作业,摒弃“预习”作业。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厌学的现象。
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现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往往出现教师的教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困难之处,教不能释疑,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没有真正做到教好学生,致使课堂效益提高不了。针对上面这些情况,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教好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呢?
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现在有些教师根本不布置预习作业,认为布置了也是假的,大部分学生不自觉,在家不肯预习,布置了也是空的,还不如在课堂上多花点时间教他们。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教师能重视预习,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授之以“渔”,那么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这样就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真正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们应该常在班上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比如,预习会使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也可以更多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预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一些常规要求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变动,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教师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要求不同,因此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有所侧重。
低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所以预习作业可以布置学生“读、查”。一年级重在读字母、读课文,二年级应侧重于学会简单的查字典。
中年级重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所以预习作业的布置重在“读、查、标”。
高年级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体会作者的写法、表达的情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所以在原来的预习基础上,又要重在“明、查、注”。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我们还以语文课为例,刚开始利用早读的时间,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了的学生耐心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对偷懒者则教育加批评并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学会了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在针对学生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也可以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检查。当然,教师及时地评价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更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如实地回答加上老师及时地表扬引导,这种榜样的力量,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今后会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完成作业。学生课前充分地预习,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讲解时,学生对已懂部分会积极表达,对模糊部分会专心听讲,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的场面。而教师的表扬更是一味兴奋剂,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课堂效果自然会很好。
当然,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需要日常积累,持之以恒。而且最好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的预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变换多种角度,具体、科学地指导学生的预习。我相信,如果从小就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不管学生是否是留守儿童,也不管学生的身边是否有人监督,学生都能弹好“预习”这首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