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松
(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兴义 552400)
如今,留守儿童这一时代造就的群体早已备受关注,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向他们倾斜,专家们在挖空心思解读他们,不少媒体已经或正在策划关爱活动,爱心人士们则在奔走呼告——给留守儿童一点关注吧,他们需要的其实并不多!笔者作为深山中的一线教师、留守儿童的真挚朋友,也不甘沉默,对此种种,有话要说.
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至少有留守儿童5800万,这是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大家都在努力,大家都意识到这个群体如果管理和照顾不好,将来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损失麻烦可能是灾难性的,由于各个行业和团体关注的点面不同,因而大家的努力都显得很重要.从目前来看,“留守儿童”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枚标签,它紧贴在农村那些目前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身上,透过这枚标签,人们看到这群孩子是孤单的,他们缺失亲情;是贫困的,他们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就是因为家里生活窘迫;是无知和愚钝的,因为没有机会走出家乡去体验外面世界的精彩;是闷闷不乐的,因为生活中没有惊喜,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抱怨和危险的,或许不少孩子在内心早就对外出的父母十分不满,说不准那天忽然就变成了问题少年……
具有先见之明的仁者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在做不懈努力,因而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已经获得实质性的关怀,从冬衣棉鞋到学习用品,都从各地频频寄来,有不少孩子还获得社会爱心人士的个人持续资助,整个上学阶段的后顾之忧都得到了解决.
不过,笔者在感受到社会温暖的同时,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然不是大家不够努力,而是大家对这个群体本身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因为他们的生活处境和大多数人生活的环境相差实在太大.
从笔者面对的留守儿童来看,其实他们的生存本身不是问题,在当今社会,得益于国家民生政策的惠及,相信所有的儿童在生存上基本都不是问题.生活是贫困的,但是这只是质量问题,这不代表将会影响他们成才.
当然,没有充分的经济保障营养补给,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足够的钱财购买书籍,可能会影响他们成才或可能导致他们学坏,或者是说他们生活都那么艰难,叫他们怎么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是谁又能保证他们生活不艰难了、身体健康了、想要的书籍都得到了之后一定能成才?
笔者认为,单单就物质条件来说,为孩子想得太多,反倒是在给孩子做负面的暗示,替孩子找不好好学习的借口,完全有可能因为一些资助和同情的言辞,让他们变得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导致自尊心强的孩子受到伤害.
笔者认为,一个人只要他具备了生活下去的条件,那么他将来人品如何、未来怎样发展,是他现在的内心世界所左右的结果.所以本人认为,给留守儿童们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引导他们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成长,才是我们真正必须做的.也就是说,物质帮助必须通过“关注”的精神加工转变成积极的品格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才算是产生效果或达到目的.
首先得了解他们.真正的了解,不是靠推理分析所得,是要长期地、持续地、多方面地接触观察获取关于他们的真实信息,直到看到区别、看到变化、看到令人十分意外的情形发生,然后再结合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求证无误,才算了解.笔者经历了长期、持续的观察和十分意外的几个事件,基本了解了留守儿童.
笔者接触留守儿童的时间是十二年,真正把心思放在他们身上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这些年里,笔者从来没有调离一线岗位,没有离开那几间教室和这个村庄里的孩子,甚至同时在教一个家庭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时间的长期性和持续性,让笔者对他们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前在笔者的推测中,留守儿童承担了太多的家务,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还只是小事,种庄稼收庄稼竟然都是他们的义务,他们应该很抱怨、很无奈、很疲惫,但实际上孩子们在日记里写打柴时找到一根大柴很高兴、种地时分任务谁先种完谁胜利、背着一大筐玉米在山路上比赛跑步,赢家很骄傲.笔者猜测孩子们都从来没有过一个生日,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生日蛋糕和礼物,他们肯定自卑,对生活感到无趣,但实际上他们说去洗衣服、去钓鱼、看护别人家的小孩、逗小猫小狗,非常快乐!他们表现出来的乐观积极的精神,是跟笔者的推测分析完全不相符的,劳动简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这太意外了!
现在笔者了解到——这群孩子并不复杂,他们的特点是:他们是一群很特别的孩子,也有理想和人生目标,在很多事情上他们也有强大的竞争力,甚至超过一般的有爸妈陪伴的孩子,他们不喜欢“留守儿童”这枚标签;他们亲情缺失,生活中很少有亲情造就的动人故事,而课本上老是提爸妈和亲情故事,这些都让他们很无奈;他们也曾自卑,怕被人看不起;他们需要人郑重承诺做他们的坚定支持者,让他们做勇敢的追求者;感情无温暖的依靠,所以心思漂浮不定,心绪无所皈依.
继续综合简化,可得到留守儿童的处境:没有人真正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并把他们的心事当成重要的事情,不被人重视,生活没有主旋律.
有个别孩子,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宏伟,可是偏偏没有人重视,甚至遭受嘲笑,便只好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闷成了心理疾病.他感觉别人都不了解他,有些事情他明知道是错的,但是他就是忍不住去做,之后有机会和别人谈心,这样事情又无法说出口,天长日久,始终等不来重视他的、支持他的人.这孩子就自然认为世间不过如此,从而变得不可理喻.
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什么,就再清楚不过了.
首先,给予他们尊重.周边的人不要经常在这群孩子面前老提“留守儿童”这个说法,它不是标签,它只是一个概念.如果我们不能或不愿为他们做什么,那么尊重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功德.
其次,给予他们赞赏的眼光.孩子是天真的,天真里又包含了幼稚而强烈的虚荣心在里面.这种心态的表现就是:这个孩子急切希望有人看出他的非凡之处.所以,只要大人给一个需要赞赏的孩子一个积极的、赞赏的暗示和语言,让他知道你发现了他有过人之处,那么,这个孩子在天真的虚荣心的作用下,就会向着你暗示或赞赏的方向加速前进.如果这赞赏不间断,那么这个孩子更可能保持匀速直线上升的进步趋势,即使他穷得一塌糊涂,他的内心也是光彩夺目的.
第三,给予强大的后盾,承认并支持他向着理想的方向行进.
一个坚强的后盾,是一个强者的定心丸.这个后盾越是强大,被支持者的能量就越大,作为就越大.留守儿童的教育,最大的缺失不是亲情,从根本上说是“底座”的空虚.如果家长担当起这样一个角色,如果老师引导得到位,那么留守生活不但不可怕、不遗憾,相反会变成机会,甚至会更刺激、更精彩,成为磨炼意志的特殊课堂,对于塑造人才更有意义.
第四,奏响孩子生活的主旋律,让他们心有所系、情有所归.
孩子的情感是丰富的,而且情感容易爆发,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件平常的器物,一个简单的声音,一个简单的图案,都可以让孩子的情感发生大爆炸.谁来说这句“不经意”的话、谁来摆放这件“平常的”器物、谁来发出这个“简单”的声音、谁来描绘这个“简单”的图案?答案是家长和老师.
举个例子,在放学的时候老师对同学们说如果大家觉得可以的话尽量留下来观看一场表演,一个孩子却要急着回家,当得知这个孩子是要早点回家做饭等劳动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时候,老师及时地、高调地夸奖这个孩子的孝心,然后把他的孝心和他家庭的幸福、家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大大赞扬他的作用,再持续一段时间,逢人就夸,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应该是个大孝子.再比如,在某一个细小的问题上,孩子的想法被识破,并且获得赞赏的时候,那么他的生活和心灵中,这个识破他秘密的人就是他依赖的人.他需要这个人关注他,随时发现他的进步和变化、分享他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也乐意听从这个人的话.如果家长或老师担当了这个角色,便可以设置规划他们期待发生和经历的精彩事件让他们去争取,从而使他们朝着期待的方向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大有成效.
总而言之,关注留守儿童,有爱心是大好事,但又不是有一份爱心就足够的事情,因为他们是有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的人,他们主要需要赞赏和鼓励,不需要施舍和可怜,爱心使不当反而会成为伤害.同时,关爱留守儿童,又不仅是老师和社会的责任,家长也不能把生活困难作为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掉,作为家长,应该承担的后盾角色,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但愿社会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充分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