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夫
民国《定海县志》有过一句话记载:1915年,黄杨尖芽茶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三等奖凭”。由于几十年来地方史志对此再无考证,其详情一直似云遮雾罩,看不清,说不明。
今年6月,舟山市茶文化研究会课题组发表了有关舟山茶叶这件百年盛事的研讨文章,披露了他们经广泛调研考证取得的研究成果。整整100年后,黄杨尖芽茶这一百年荣耀,拨云见日,重放光彩。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全称是“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办。主办者是美国政府,地点在美国旧金山。41个国家参会,展期9个半月,参观总人次1800万人。
史料显示,中国参加世博会堪称举国热烈参与的,除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外,就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那一年,中国所有的参展物品都经过层层精选,称得上是当地最好的商品。其中能在会上获奖的,更被公认为有不同凡响之处。
中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在全国开展物品征集活动,征集范围从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直到普通农民。这一活动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崇尚实业救国的工商界热烈支持。征集的参展物品重达2000多吨,件数达4000余件。
100年前美国人举办的博览会,为何会成为中国人举国热烈参与的大盛事?这与1911年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大历史有密切关系。
辛亥革命废除两千年帝制,走向共和,百废待兴。民国政府期望通过参会重塑中国在国际上新形象,故格外重视。政府这一举措与中国社会各界“振兴中国实业,挽回外溢利权”的渴望形成了难得一见的共鸣,于是出现了举国热烈参与的盛况。
其后几十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对参加世博会不再有那么大的热情,那种举国参与的大场面成为历史绝响。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才再一次激起亿万中国人的热情。
也正因为如此,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这件盛事,格外为中国许多老字号商品生产厂家所珍视。而在那一次所获的奖牌,更一直被视为百年荣耀,长远记忆。
黄杨尖芽茶在这么一大盛会上获奖归来,本应是一件大事,但在舟山以往地方史志中却一直未得到重视,只留下一点若明若暗的海上记忆。这给后人了解此事带来很大的困难。
民国十三年(1924)出版的《定海县志》仅在《物产志》一处很不起眼的地方记载:“民国四年,美国巴拿马赛会征集各国出品,黄杨尖芽茶曾得三等奖凭。”关于此事的来龙去脉,本土史料再无一点记载。
更大的问题是,当年博览会官方发布的获奖名单中找不到舟山茶叶的影子。商务印书馆1916年所出《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一书是研究博览会获奖史实的权威资料,书中记载茶叶获奖名单中见不到黄杨尖芽茶名字。
世博会权威资料与舟山地方史料产生了矛盾。但舟山市茶文化研究会课题组在省内外积极查找其他资料,并从史料学的角度认真甄别,判断《定海县志》所记获奖一事应是可信的。
理由之一:《定海县志》出版时间距博览会举办仅9年,属当时人记当时事。从史料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比许多年后出现的新资料具有更大的可信性。
理由之二:《定海县志》被方志界评为“辛亥革命后浙江新修县志中之佳作”,编写风格严谨。尽管编者没能品味出此事之重大意义,没有作为大事件来对待,但这又可说明他们不会对“小事”凭空造假。
理由之三:课题组找到的资料显示,浙江省当时也开展过赴巴拿马赛品大型征集活动,其中有舟山茶叶的影子。史料记载,1914年6月,浙江举办“赴巴拿马赛会出品展览会”。次年《浙江公报》公布浙江展览会获奖名茶榜,定海钱嘉英的芽茶荣获三等奖。课题组据此认为,当时确实有舟山茶叶“赴巴拿马赛会出品展览”,《定海县志》有关获奖的记载不是空穴来风。
那么,《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记载茶叶获奖名单中见不到黄杨尖芽茶名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课题组注意到,这一现象并非舟山独有。学者早就发现,许多商品,包括茅台酒和五粮液,在地方史料多有获奖记载,而在《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内却找不到踪影。同时,一些奖项只有商品的字母,没有对应的中文,更使得确定这些获奖商品成了一件难事。
专家学者还发现,当时选送赛会的商品,有很多不是以产地品牌出现,它们往往来自于地方的官厅、协会、商会,而一些商品是由代理商号选送,于是就有了官厅、商号获奖的现象。这是导致一些获奖名单不明不白的原因之一。比如考证发现,茅台酒是贵州公署选送的酒,获奖名单上就只有贵州官厅。五粮液是由上海商号代理,获奖名单上只有上海商号的名称。经过专家仔细甄别,才得以确认茅台和五粮液才是真正的获奖得主。
茶叶获奖商品同样存在此类问题。中国茶叶所获奖项中有37枚为民间获得,其中9枚为上海的茶叶协会、商会、公司所得。上海不是茶叶的主产地,这些获奖者大多是加工各地茶叶出口的客商,而不是各地茶叶生产商家。这就导致真正的茶叶优秀品牌榜上无名。
确定一些获奖商品的真实身份成难事的原因之二是一些奖项只有商品的拼音字母,没有对应的中文。他们推测是商品在中文翻译成外文获奖后再从外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典型的事例有:浙江地方所获奖的三种茶,浙江chiukirying绿茶,浙江Hung Gang茶,浙江fang hing绿茶,它们都只有商品的字母,没有对应的中文。专家认为,此次博览会翻译工作并不理想。至今有些奖项名称不详、中外文混用,原因大概是原始的中文名称翻译成外文名称的资料遗失,获奖后再也无法从从外文翻译成中文。
针对这一情况,国内许多专家多年来开展研究,发现不少新的确知产地和商品名的得奖商品,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之一就是认为,黄杨尖芽茶就是获铜牌奖章的浙江Hung Gang茶。
国内茶叶经济史专家陶德臣就持这一观点。他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奖茶叶》一文中说,综合多年来许多专家研究成果,可发现不少新的确知产地和茶名的得奖茶,比如得金奖的浙江茶就有“云和惠明茶”、“桐庐云雾茶”。惟一一个铜奖是浙江定海县的“黄杨尖芽”,也即浙江Hung Gang茶。专家的这一研究成果与舟山地方史料互为印证,终于使得此事尘埃落地,沧海月明。
中国茶叶所获奖项共分6种:大奖章、名誉奖章、金牌奖章、银牌奖章、铜牌奖章和奖词,铜奖实际应为第五等级奖项。那么,舟山地方史料称,“黄杨尖芽茶曾得三等奖凭”,这两者是否存在矛盾?
专家认为,国人传统文化上,金奖是最高的。然西方人的做法不同,巴拿马赛会在金奖之上又加了“大奖章”和 “名誉奖章”。尽管“大奖章”和“名誉奖章”是真正的一等奖和二等奖,但在当时的国人来看,“名誉奖章”不过是个虚名而已,甚至认为最高的“大奖章”也不如金奖,以至于到今天张裕也只宣传它的“金奖白兰地”,而不是“大奖章”白兰地。如此看来,《定海县志》的编者按国人传统的理解,把铜奖写成为“三等奖凭”,十分正常。
舟山茶叶在这次博览会上荣获奖牌,应能确定。但是,舟山地方不大,商品茶产量有限,当年又是什么原因能跻身世界顶尖级别的商品展示盛会,一鸣惊人呢?
舟山尽管地方不大,但产茶历史十分久远,且茶叶质量早因独特海岛自然禀赋扬名于世。产自舟山本岛最高峰的黄杨尖芽茶则是舟山成名最早、名气最大的茶叶品种之一。清康熙年间,黄杨尖山下高峰村读书人倪佑铭去杭州、嵊县等地学习茶叶栽培和采制技术,回来后开创了“黄杨尖芽茶”。光绪十一年成书的《定海厅志》明确表述,舟山各地产茶叶,“以黄杨尖山为最胜”。
舟山本地的商品茶产业在清朝中晚期得到长足发展,应与此时茶叶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舟山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窗口有关。
17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商务监督驻居定海,设立事务所,负责管理英国商人来浙江贸易事务。1702年,英国在舟山设立贸易站收购茶叶。因在舟山买茶比在别处便宜很多,西方商人纷纷前来。鸦片战争后,舟山更成为东南沿海茶叶外销重要集散地,带动了舟山本地茶产业的发展。舟山虽是渔业为主,茶叶却是本岛各处的主要副产。
黄杨尖芽茶借助舟山久远的产茶历史、独特的海岛自然禀赋,在百年前历史风云际会中抓住机遇,一鸣惊人于世界顶尖级别的商品展示盛会,书写了一段值得后人记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