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2015-08-15 00:45:22李迎旭
关键词:生态化广东转型

李迎旭

(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单独列出一部分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以论述和部署。2014年11月,习主席在APEC峰会上首次阐述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存转变。依靠规模扩张、依赖高投入、高能耗和高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新常态促增长、调结构和创新驱动背景下,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产业向生态化转型是新形势下我国寻求区域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广东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扮演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向内陆省份及国外进行产业转出的重要经济枢纽角色,同时还肩负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和做“生态大省”的使命。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对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问题展开研究,及对该省产业向集约化、生态化转型问题进行探讨,对广东适应新常态、增创新的发展优势、继续保持经济增速和创新驱动的排头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产业生态化发展理论的提出

生态经济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进行生产和消费,形成发达、高效及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对产业转型过程中关于生态化发展的考量,很早就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1972年,美国学者R.U.Ayres首次提出“产业生态”的概念,将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阐述。1989年“产业生态学”的概念由Frosch与Gallopoulos在《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进一步明确,将其最终定位成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此后,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学界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Gradel&Allenby认为生态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可利用自然生态规律来构造合理的产业生态体系。[1]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产业与自然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化形态(邓伟根等提出)。[2]多数学者认同生态经济社会的形成需层层推进,从单个企业的微观层面,到产业生态链的中观层面,再推广至整个社会的生态经济宏观层面。赵云君从中观视角发现我国产业集群不断涌现,但对环境承载力考虑较少,集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共生理念均薄弱。认为产业集群生态化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是达到宏观层面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必然环节。[3]刘雅君则从创新视角提出产业生态集群创新概念,认为产业集群可在专业化分工模式下,通过生态技术、绿色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在集群系统内实现资源多级、高效、循环利用,减少环境负效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上述理论的提出,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演化和延伸,为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提供了指导。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产业生态化转型过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进行产业结构的安排和改进,并通过企业这个发展生态经济的实体和微观载体,将生态生产和管理延伸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生态链和产业生态集群,并推进至宏观社会,最终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共生型的生态化社会生产体系,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

二、广东省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

我国的经济进步一直伴随产业结构的落后和失衡,发展主要依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8%,第一产业占比23%。而同期美国的第一产业仅占2%,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合计占全部产业的98%。这意味着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改善偏重一、二产业的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发展生态压力较小的第三产业;二是现有产业须转变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进行产业生态化发展和转型,形成产业与生态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5]

(一)资源约束,供需矛盾突出

资源是典型稀缺性物质,经济发展势必受其约束。以广东当前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使得资源拥有和资源持续供给能力成为影响其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尚未完全摆脱不协调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能源供需矛盾日益明显。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广东省40个工业行业中有28个行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上升,能耗较大的六大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192.8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2014年上半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仍在持续走高。而广东省资源约束早已显现,电、煤、气及油等外部供给依赖严重,能源进口量从1990年的473.83万吨标准煤增加至8241.9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速为13.8%;而可供本地区消费的能源量则年增长率仅为9.3%。①如不改变产业发展方式,不进行生态化转型,资源将成为遏制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遇到困境,急需产业转型

近年来,包括广东在内的沿海省份参与国际分工的各种比较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广东以低端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遇到瓶颈,产业势必要转型升级。数据显示,广东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达3486.3元,较越南不足千元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的月工资水平高出三四倍。特别是随着我国能源消耗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增加,资源进口价格的不断增长导致原材料成本再次抬升。加之广东人口密集,土地价格因用地紧张而不断上扬,综合因素导致广东产业成本优势急剧下滑。在此形势下,广东省要想保持经济优势地位,必须改造产业发展方式,将产业向生态化转型,减少产业对资源环境的负效应,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因依赖能源外部供给导致的成本压力,实现集约化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创新,重塑本省产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

(三)传统制造业外移,倒逼产业生态化发展

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从中国向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转移的趋势,中国内部也在进行着从沿海向内地和欠发达地区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当传统优势不在,低端制造业产业外移迫使广东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路径。因此,广东“双转移”战略自2008年起就已开始实施,并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然而,近年来国外重塑制造业竞争力,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日渐激烈。资源紧张推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生物技术及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灯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因此,在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上述新领域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的情况下,广东无论是发展高端制造业还是开拓服务业市场,抑或是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应视重视产业生态化发展,积极探索清洁生产技术,节能与产能并重,减排与增产并行,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来适应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的世界产业发展新局势,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获取主动。

三、广东产业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理念淡薄,产业转型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人的观念、体制、行为和技术,使人们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更好的处理环境问题。广东经济率先发展,制造业发达,生态问题也较早凸显。目前,广东能源匮乏的情况下消耗仍然巨大,其一次能源存储量不足全国的1/20,但GDP能耗为日本的四倍、美国的两倍、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万元GDP用水量约为发达国家的近10倍。2013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86.25亿吨,较2010年的79.48亿吨增长了8.5%;工业二氧化硫、工业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73.20万吨、72.26万吨和29.67万吨,占全省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6.08%,60.00%和83.81%;省人均土地和耕地资源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但局部地区土壤污染较为严重。①广东省环境保护厅.《2013年环境统计公报》.可见,广东工业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仍需大力改善,产业向生态化发展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尽管在2005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的要求,但从企业到产业生态文明理念还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观念淡薄,产业转型实施力度仍有待加强。

(二)过度依赖传统工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动作缓慢

广东在过去的30年里曾经数年创造了GDP年增近20%的经济数据。但多年来全省的经济结构多年变化甚微,主要以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没有显著改变。直至2013年,广东省产业结构的比重为4.9:47.3:47.8,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首次以微弱优势超越第二产业。从对GDP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在2010年高达62.9%,尽管2013年降至的45.4%,但远高于上海的29.8%,而上海第三产业贡献率则高达70.4%,广东较之低了17.1个百分比。②广东省统计局.《2013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一定程度意味着广东对生态破坏度高的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度速度较慢,仍对传统工业较为依赖。仍以上海为例,早在2006年上海就开始对传统产业进行区域调整布局。从2008年逐步地将农业板块迁移至江浙两地的农村;从2010年将大部分的工业工厂向比邻城市迁移,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要拉动力的产业结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服务业增速明显,2013年增加值达到1468.36亿元,同比增长10.3%,生态压力明显减弱。上海模式为广东提供了思路,广东须努力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化发展。

(三)消费方式不合理,阻碍产业生态化发展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可引导产业结构及产业升级向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方向发展。广东居民的贫富差距较大,消费需求增长缓慢,能力虚弱,对商品消费集中在食品、工业产品等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上,节能环保产品、低能耗产品和再生产品消费数量和能力十分有限,且绿色消费意识淡薄。当前,各城市承载力不足,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减少,发展能力减弱;广东汽车、房地产等主导产业降温更导致市场需求严重下降。面临消费能力弱、方式不合理和城市承载力有限的局面,企业须对包括产能、产业发展模式在内的体系进行调整转型,淘汰高能耗落后产能,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并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加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生态发展的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让消费方式引导产业向生态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产业生态化转型效率不高,时间滞后

产业转型最为忌讳的就是时间滞后,特别是创新产业,效率、速度和方向决定产业的发展前景,一旦丧失优先性这一比较优势,与已经形成规模的省份竞争会存在较大困难,甚至导致产业难以为继。近年来,广东省相继出台了《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及《关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规划和政策。但就目前情况看,政策颁发后,实施效果及发展速度较为有限。广东以传统工业以产业链低端起家,竞争力和研发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家族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规模以下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85%以上。这类产业均存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足和市场需求羸弱的困境,转型升级及向生态化、集约化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这也是导致政策实施后,产业实体动作缓慢,效率不高的原因。

四、广东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全方位支持,高效引导向产业生态化转型

在宏观管理层面,第一,根据广东实施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本省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制定切实可行并能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产业生态化转型实施步骤及长远规划。对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和建设进行技术改造、区位选择的总体布局,推动广东构建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生态产业发展体系。[6]第二,运用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减轻产业生态化转型初期的成本压力。对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升级改造在信贷、基金、用地等方面提供金融支持,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引导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资金投向绿色项目及低碳生产领域。第三,在倡导生态经济背景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通过强制性税收、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政府补偿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税收减免、制定管制和标准、税费优惠、鼓励基金、节能奖励等政策激励企业节能生产,超标准实施清洁生产。

(二)切实推广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生态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转变业界根深蒂固的观念,深刻认识继续以高投入换取搞发展的产业模式不能解决经济发展受资源遏制的实质。企业要想生存,必须采取生态化、集约化生产,以适应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并通过清洁生产再塑综合优势。必须注重生态的再造和保护,并将这种理念贯穿生态化产业结构改造进程的始终。其次,发挥广东的区位优势,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投资和建设,在园内形成绿色产业链,对园区进行绿色设计、能源利用、清洁生产进行系统布局,实行循环生产模式。同时,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清洁生产模式的外资企业进驻广东,加强环保技术领域的合作,使其在环保设备、绿色产品及资源再生等方面发挥学习和示范效应。最后,以广东创建我国首个“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为契机,走集约、绿色和循环的城乡发展道路。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导向,形成以城市生态建设促进产业生态化转型、以生态化生产助推城市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生态技术创新水平和应用能力,产学结合共建生态化生产体系

技术水平关乎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效率和高度。我国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水平尚有差距,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产学结合也有待加强紧密合作。第一,广东应构建利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统一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确适合本省的急需重点突破的技术方向和领域,并加强财政投入,提升对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扶植和引导功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提供体制保障。第二,强化企业在生态化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政策导向、制度激励及财政支持,使企业成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动力引擎和应用实施者,并通过经济效益强化其创新的主体地位。第三,充分发挥产学结合在推动生态创新中的作用,鼓励学界将科研成果快速转换成生产力。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三位一体,构建紧密合作规范化流程和机制,以学促产,以产促建,以建养学的互动循环,加快技术创新水平和效率。同时,广东应按层次多规格培养人才,积蓄研发力量,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顺应产业生态化技术研发和生产要求[7]。

(四)强化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树立“绿色绩效”政绩观

在业界和民众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的背景下,广东可积极开展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试点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地市,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生态社会建设。将产业生态化转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大力宣传资源稀缺和环保意识,确保生态理念深入到各阶层的群众心里。适当的,可通过扩大节能产品补贴范围、奖励低碳消费民众、绿色消费宣传及奖励走进社区等方式,使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意识提高、消费引导、全民支持的多维支撑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解决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近期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及利益和惠民的关系。与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规范约束,明确责任和任务,加强监督与检查,确立监督机制,取得实际成效。[8]建立全新政绩考核制度,树立绿色GDP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推进节能减排、集约生产、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在政府绩效考核中指标的设立。强调生态惠民和生态建省,使产业向生态化转型深入持久。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广东省在转型过程中应强化生态意识,转变观念,强化政府在生态化转型中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管理作用,运用综合方法使产业改变原有生产模式,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并加强宣传和教育的支撑培养,多方式鼓励生态化创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强对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理念渗透,政策保证产业生态化转型、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1]Gradel T E,Allenby B R,Linhart P B.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J].Inc(IEEE),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1993(1):18-26.

[2]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7):44-48.

[3]赵云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研究[J].经济纵横,2010(2):58-61.

[4]刘雅君.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12):59-63.

[5]邱跃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产业生态发展化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刘淑茹.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5):66-69.

[7]樊海林,程远.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3):29-36.

[8]Kahrl Fredrich and David Roland-Holst.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China’s EnergyEconomy[J].Ener⁃gy,2009(7):15-17.

猜你喜欢
生态化广东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6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广东舆情
大社会(2016年3期)2016-05-04 03:41:11
沣芝转型记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