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颖
(中共武夷山市委党校,福建武夷山,354300)
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并非文化强国,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重点阐释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提出文化强国建设分两步走的目标,即到2020年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到2050年要完成建成一个文化强国的目标。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后发强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施文化强国的战略是必然选择。传统优秀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发挥战略性的重要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通过较长历史时期积淀的,在人类历史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不仅是一种古旧的文明,更是一种“完成了”的文明,包括一切中国的东西,器具、习俗以及制度。她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并具备民族特色,其中精华的部分又容易被人接受,形成认同感。且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连续延绵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当今文化的发展脉络应该是既要在现代文明中超越传统观念,又要发扬传统文化。
如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旧的思想体系被打破,新的思想体系还未建立完善,信仰迷失,理想缺乏,信念缺位。正如时事观察员王冲所说“中国在经历了本民族文明的传承遭遇了文革式的毁灭和随之而来的物欲侵袭,对自身深深地不自信,外在反映是基本道德的缺失,而实际内涵是价值观和信仰的缺失”。中国在吸取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是否适合吸收其精神文化仍存争议,而此时,真正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虽已形成但却未能深得人心,此时人们习惯于以传统的思想来指导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形成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先进文化体系,理应重拾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真正作用于中国正文化。当代文化之“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体系,一切优秀先进的成果都可以吸纳进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它的根基,无疑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就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充分肯定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文化从来都是一种传统的东西,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面,它是一种有机体,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国的传统文化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占据了非比寻常的重要地位,党对此有着充分的文化自觉。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逐渐得到了重视,这是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彻底否定后的一次肯定。同时也是我们党对中华文化的更加清醒的认识和对待。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却能绵延不绝”,正是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进步。可以说,一种文化的兴衰存亡与该民族对其文化认同的强弱与持久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余年,这恰恰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充分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其文化的高度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所以,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独有特性的,充分用好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在文化强国中的竞争力,对避免中国文化的“他化”,对增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文化已存活了五千年,生命力是什么?还能否再存活五千年?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是从土地生长出来的,中国不是苏联、美国的翻版,中国就是中国,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和‘从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发生的种种变化,背后都有中国文化在起作用”。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本土文化相对保存完整,而且一直持续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现代的中国人保持着鲜明的古中国人的特性,保存着古中国的民族特色,简单地说,即没被他化或同化。正如柏杨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写道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有我们这样一脉相传的文化,而且这个文化曾经达到高度的文明。现代的希腊人跟从前的希腊人无关,现代的埃及人跟从前的埃及人无关,而现代的中国人却是古中国人的后裔”。可以说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中间影响是深远的。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中华传统优良文化的存在,才保持了中国人的血脉,保持了中国的民族特性。
在古今文化的关系上,传统文化处境尴尬。不免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典型的文化民族主义,看到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呼吁复古。但更多的是另一种,看到了传统文化中糟粕,主张划清界限。其实,中华文化的魅力并不能因为其“酱缸”性,而有所减退,也不能因其魅力而盲目照搬照抄。正如柏杨先生在《酱缸文化》一书中:“中华文化面临着这样一种现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象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象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柏杨先生认为长史会产生酱缸,但酱缸也会有被打破的一天。沉淀在酱缸里的糟粕,或者慢慢被清除,或者被分解。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酱缸文化,再好的文化都有其糟粕的地方,要对其充分认识,将这些污秽和垃圾都清除出去,让文化长河重新流动起来,保持新鲜的东西,才能最终达到文化自强。有这样的文化自觉难能可贵,但当今社会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国内乃至在世界发展中都微乎其微。传统文化在国内,可以说是国骂声越演越烈,盲目追随也风靡一时。国际市场上瞄准其商业价值将其面目全非变成金钱,更有甚者,将其赋予他国的价值观输入国内。
何为文化强国?即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其中有一个8%的概念,也就是说文化产业要占GDP的8%。而2011年我国仅达到3%,近几年的发展也不是很快。而美国一个仅有二百多年建国史的国家,不仅成为世界上经济、科技和军事第一强国,也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文化强国。文化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3%,一个迪斯尼公司的年收入保持在300亿美元。美国文化产业在GDP中高达20%,仅次于军工,位居第二。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传统中缺乏经营理念,文人不言商,君子不言利。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百废待兴,文化体制和市场不接轨,同时没有合格的市场主体,也就没有运用高科技的动力,严重影响我国文化发展的活力。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未能转换成文化产品,创意产业几乎为零。我国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派不上用场,这些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此高度的概括总结,足以看出传统文化在文化软实力中的分量,那么如何保证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发挥其在国际软实力竞争中的优势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道路。
走文化强国之路的路径应该是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让世界刮目相看,古人留给我们的历久弥新的财富足以让我们自信满满。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华文化重现勃勃生机,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根基,必须“批判地继承”,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做了透彻的分析。批判地继承体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上,这样做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在实践中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应尽快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精神文明却被遗忘。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抗衡中明显发育不足。如果我国的文化再不发展仍然处于贫瘠状态,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民众生存的需求,民众就会形成文化引进的强烈愿望,容易产生崇拜发达国家文化的心理。文化要发挥其软实力,要想在国际上占据有利地位,首先要得到国人的认同和追求。传统文化的受众首先是本国人民群众,应该多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以群众满意和喜欢为根本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言:“中国使外国人着迷,也使中国人心醉神迷。”她有这样的潜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懂得自知自明和正本清源,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自觉,只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找到科学精神,走出内发型的中国人文道路,即使中国人在雾里行走,也不会重重地摔倒。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要走得出去。当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失利之后,民族复兴从认识中国开始,要有世界眼光。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朝着适应工业文明发展,使其本身的魅力彰显出来,在世界文明中鹤立鸡群。我们必须整理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着眼于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进行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总而言之,就是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走出国门。
发展中华文化,最终就是为了将悠远浩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成文化产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世界之林,为人类文明事业再做贡献。在各国开设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其不仅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最直接的途径,也是走文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举措。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气度,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互通有无,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质的飞跃和创新性发展,善于运用高新科技力量,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因素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富有持久不衰的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支撑中国梦的实现,更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总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文化强国建设应当发挥文化传统的优势,为中国,也为世界多出一份力。忽视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是盲目的、不明智的,盲目追从也是不可取的。最后用费孝通先生回答其英国导师马林诺斯基的追问作为结尾:
——中国是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
——不是西方化,也不是灭亡,是“文化自觉”。
[1]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范英.文化强国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柏杨.丑陋的中国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李炳毅,李玲.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和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6).
[6]庄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J].环球网,2015(1).
[7]王冲.基本道德缺失是中国最大的伤痛[J].新浪网,2014.
[8]李昇明.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