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教学常见偏误分析及教学模式改革——以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专业学生为例

2015-08-15 00:50:27安丽荣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补语语序偏误

○安丽荣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伊犁师范学院 文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

汉语语法是汉语组词成句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了语音、词汇之后都要学习语法。但是由于语法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学生不愿学,老师也不想教。即使汉语为母语的汉族学生也不喜欢学习语法,更何况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对汉语的掌握还没有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汉语语法,学生常常感到非常棘手。

本文以伊犁师范学院汉语专业的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学生为例,分析他们在写作文时常出现的汉语语法偏误,通过哈、维语和汉语的对比阐释偏误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减少偏误的措施。

一、常见语法偏误

(一)宾语语序不当

(1)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做好。应改为:按时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

(2)这件事我一辈子忘不了。应改为: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件事。

(3)每门课认真地学习。应改为:认真地学习每门课。

从语言的结构类型来说,汉语是孤立语,语法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一般语序是SOV型,即主语—谓语—宾语;而哈、维语属黏着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一般语序是SVO型,即主语—宾语—谓语。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习作中经常把宾语放在谓语之前。生活在新疆的朋友对此体会很深,见面打招呼时,会说出这样的话“你哪里去?”或者“你饭吃了吗?”学生还只满足于口语交际,这种偏误根本不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口语中怎样说就在书面语中怎样写了。教师应使学生明白书面语和口语是有差距的,口语交际对语言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可,可是书面语和口语相比,对语言的要求要高得多。

这一偏误无论在基础好还是基础差的学生中都曾出现过。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大多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汉语,有的是成人之后才开始学的。写作课的开设一般在大三,学习汉语的时间都不短了,出现这样的错误,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语序意识尚未建立,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是非常顽固的。

(二)“的、地、得”不会使用

1.“的”缺失

(4)同学们用异样目光看着我。应改为:同学们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

(5)一转眼新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应改为:一转眼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

例(4)形容词“异样”是说明“目光”的属性的修饰语,这类修饰语都带“的”字。只有常用的形容词,尤其是单音的,不带“的”字比带“的”字更普遍,例如“新房子、大院子、老实人、漂亮衣服”。但是名词前如果有修饰语时就要带“的”,如例(5)。“的”字的用法较复杂。

2.“的”泛化

(7)我骑的很好。应改为:我骑得很好。

(8)我重重的摔在地上。应改为:我重重地摔在地上。

(9)我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练习。应改为:我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练习。

应该用“得、地”的地方全部都用“的”来代替,使“的”泛化,就像在量词的使用中,用“个”来代替所有不会用的量词,出现“一个事情、一个炮”等表达。例(7)作为助词“得”连接程度或结果的补语。“他骑得很好”中,“很好”是“骑”的程度补语,因此用“得”;例(8)形容词“重”重叠,含有强调意味,表示程度很深,两个音节都重读,常常作状语,因此要用“地”;例(9)是属于“动词﹢地﹢动词”这种格式,如“雪不停地下”。

在维、哈语种都没有出现领属格,而是用位格来表示。没有与汉语的“的”相对应的语法成分,有些学生就感到茫然。

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内容越深刻越有利于研究,但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的、地、得”的问题,最好越简单越好。那就是使学生明白定语、状语、补语,“的”是定语的标志,表示“的”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定语;“地”是状语的标志,表示“地”前面的词或短语是状语;“得”是补语的标志,表示“得”后面的词或短语是补语的标志,维、哈语中没有补语,因此补语的教学应该是重点,明白了这些,学生就会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的偏误。

(三)“了”误用

(10)我小时候有了一辆自行车。应改为:我小时候有一辆自行车。

(11)有一天,我看着几个好朋友都会骑,心里非常着急。应改为:有一天,我看着几个好朋友都会骑了,心里非常着急。

(12)她那时高兴地接受了我的礼物并感谢我了。应改为:她那时高兴地接受了我的礼物并感谢了我。

作为助词“了”有两个。“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如果有宾语,动词用在宾语前,“了1”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如例(12);“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如动词有宾语,“了2”用在宾语后,如例(12)。叙述往事时,“有一辆自行车”,“有”不表示变化,不能加“了”,如果结合上下文语境,表示比较的意思,可以加“了”。

(四)不会使用介词

(13)学习计划是每个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应改为:学习计划对每个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14)这就是我的学习计划,我就它作为努力学习的目标。应改为:这就是我的学习计划,我就把它作为努力学习的目标。

(15)我会以学习提高自己。应改为:我会通过学习提高自己。

介词在句子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它往往用在名词、代词或其他词语前头,合起来构成介宾短语对动词、形容词起修饰或补充说明作用,常常作状语。

例(13)中的“对”介绍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例(14)中“把”构成“把”字句,谓语动词必须对“把”后的宾语有处置意义。

由于在维、哈语中没有介词这个词类,因此在使用中常常会出现用错或不用,采取规避的学习态度。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

这些语法方面的偏误存在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各个阶段,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如:

(一)本族语对目的语的干扰

本族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前者称为母语的正迁移,后者称为母语的负迁移。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母语的正迁移,使正迁移起到最大的作用;而对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我们就应该去克服。正如前所述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的偏误就是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而对于母语中没有的语法现象,如补语,学生常常会用自己母语中已有的语法来套在目的语上,使用时常会出错。

(二)学习条件的限制

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按照不同汉语程度来分班授课,这就不能因材施教,这就会给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使他们获取知识造成一定障碍。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语法教材几乎没有,大多采用对外汉语教材,教材建设急需加强。

(三)语法教学中讲解和训练的失误

讲师往往采用演绎式教学,先介绍语法规则,再举例子。只注重讲解,练习很少,启发学生发现规律的机会很少,这样会非常浪费时间。

三、减少偏误的措施

我们认为减少偏误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改革教学模式,不得不承认语法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力避僵化、呆板,使学生乐于学习,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汉语语法教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对语法产生兴趣。如果语法课变得“亲切”和“生动”起来,就要使教学富有生活化色彩,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枯燥的语法教学。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好所讲的内容,对内容非常熟练,还要“备好”学生,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程度、兴趣、爱好等都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二)现代化教学。多媒体语法教学。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逼真、鲜活的情境,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下,可以进行对话活动。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话,遇到错误的句子及时纠正,带有普遍性的偏误要重点分析,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三)培养学生的语序意识,使学生明白口语和书面语是有差别的。

(四)组织专门人才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汉语语法教材;在入学前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按照汉语水平的不同分班授课,这样就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觉得没意思,有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

(五)语法教学中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列出语言事实,学生总结语法规则,然后再结合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得目的。语法知识教学中,练习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六)有步骤、有重点讲语法,有别于全面讲授。分层次讲授语法内容,只有基础内容完全掌握之后,才可以讲授更深一层的内容,如果把语法内容一股脑全部讲授完,学生会接受不了。

总之,语法教学要有针对性,不能平均用力。针对偏误制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各个突破;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尽量使教学变得生动。

[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79.

[2]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94.

[3]冯志纯.现代汉语[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成燕燕.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语语法教学难点释疑[M].商务印书馆,2009.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库尔班江·司马义.浅谈高校预科汉语语法教学[J].语言与翻译,1999(1).

[7]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补语语序偏误
语序类语法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牡丹(2017年18期)2017-07-22 21:46:35
as引导状语从句的倒装语序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现代语文(2016年27期)2016-03-03 02:58:54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