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蓉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225002)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板块,写作是测试语文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作文课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原则有,要坚持从实用出发,教学生写日常应用的文字;要坚持从实效出发,写一次得一次,反对多作而草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教学生写有实际内容的文章;要坚持从实感出发,教学生写真情说真话。从以上关于作文教学的第二条原则可以看出,作文教学应该重视每作一文都要有所得,而不是单纯的写作以达到数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有两位老师,他们对进入实验区的初中和高中的400多位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
(1)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识:大部分语文教师已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占调查者的89%,仅有1%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不重要。
(2)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有67%的教师选择为了考试而作文,占了较高比例,另有31%的教师选择为提高学生写作素质,仅有1%的教师认为是被动地完成学校教学计划。
(3)对于学生作文训练的着眼点:70%的教师着重技能技法的训练,为实现作文与做人统一的占10%,20%的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师对作文教学计划制订的情况:每个学期都能拟订作文教学计划的教师占43%,而有56%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每次作文题目的来源有55%的教师结合阅读教学随机命题,另外有15%的由教研室主任统一命题,作文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
(5)每次作文的教学设计:有25%的语文教师能写,25%的语文教师经常写,36%的教师偶尔写,没写过的占到14%。
(6)教师对学生作文训练途径和形式的认识:30%的教师认为靠多读,有28%的教师认为靠多写,有11%的教师认为靠多参加社会实践,有30%的教师认为靠多掌握写作技巧。
(7)最常让学生写的文体:记叙文占33%,说明文占8%,议论文占51%,其他占8%。而对于选择这种途径和文体形式的原因调查显示,46%的教师认为是为了考试,24%的教师是为了发挥学生的特长,20%的教师选择是为了弥补学生作文的短处。由此看来,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更多地让学生写议论文,调查中发现年级越高倾向越明显。殊不知,即使是为了考试,在现在作文考试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文体的前提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更不用说这还会影响学生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了。
(8)对于新课标提倡的注重学生有创意表达:33%的教师每次作文都关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28%的教师经常关注,33%的教师偶尔运用,没用过的占6%。
(9)面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不恰当观点:让学生重新作的占7%,冷处理的占13%,鼓励学生的有75%,其他占5%。由此看来,大多数教师都能保护学生有个性的表达,但是在积极主动地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方面还存有一定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显示,除了教师对作文本身价值的理解外,教师对作文与考试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在更多教师追求为应试而作文的前提下,单纯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教师也就远远多于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培养的。这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已意识到阅读及写作实践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但仍有部分教师还局限于靠传授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技巧,写作能力就能提高,忽视了写作技能必须靠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情感体验亦十分重要。如今,学校里的学生最怕作文课,对它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数学、物理等等较难的理科。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会写且不想写,而不会写或者不想写的原因是缺少素材,缺少对现实生活的体验。那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是该让学生勤加练习以达到教学目标,还是让学生少写几篇呢?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认为应多写的有家长及部分教师,首先是学生家长,他们觉得让学生多写多练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其次是教师,一方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经验及素材。认为应少写的有教师及学生自己,有些教师认为作文写作应注重质而非仅仅是量,一学期写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从而让学生有所得;就学生自己来说,他们不愿意写而必须写时,写出来的作文质量肯定是不高的,他们更愿意在经历过实践后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曾经问过一位教师,学生为什么都不喜欢写作文呢?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情实感,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写以及写什么,缺少情感体验。
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多练,也学不会作文。加强练习,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根本方法。练习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多练并不是让同学们加重负担,并不是大量的写作还不讲评。练习作文,有话则长、话少则短、无话就不写,把练习作文当成一种乐趣,日久天长,熟能生巧,就一定能把作文写得越来越好。
从古到今,文章写得好的人,哪一个不是下过多练的苦功?唐朝诗人李贺,骑在驴背上,出外闲游,只要想出了好诗句,马上写在纸上,放进口袋里。晚上回到家,立即把这些诗句理成完整的诗篇。李贺的母亲说他不知劳累地苦写苦练,简直到了“呕出心肝”的地步。法国文学家大仲马,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地写作。在他写作的时候,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伸出左手欢迎客人,右手仍不停地在书写。鲁迅先生一生奋笔疾书,就在逝世前不久,病卧床上,还坚持写作。就这样,鲁迅先生还警戒自己,不要停笔。这些伟大的文学家都勤于练习,那么我们不是更要不间断地多写多练吗?
曾经有机会听过王栋生老师的讲座,主要是讨论了如今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这次讲座中,王栋生老师对于作文教学提到了几个关键词,一是兴趣,二是思想。所谓兴趣主要指的是,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感受到写作的愉快,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所谓思想,不仅关乎学生也跟教师息息相关,首先,课堂写作缺乏有效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其次,思考意识来自独立的生命意识,有了属于个人的阅读,有了属于个人的思考,意志不再由“统一思想”取代,人也就慢慢地“立”起来了。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兴趣和思想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那么针对写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王老师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确立新的写作教学观,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二是要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三要特别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起到引导的作用,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能力就是必须继续不断地做下去,又必须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美国著名的写作理论家与教育家唐纳德·奎得和罗伯特.爱特温说:“过去大家以为,思维是一种内部的语言活动,而写作是外在的语言表达,这是自然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的问题了。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有这样一条要求: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多改多练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最好方法,不能片面的要求多写或者多改。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知体验的写作素材,并辅以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工具查阅资料,介绍上网搜寻工具等,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写作的兴趣并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1]栾贻爱,顾东臣.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