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不应“模糊”

2015-08-15 00:50:27奚旭慧
语文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孔乙己言语文本

○奚旭慧

(浙江省天台中学,浙江 台州317200)

模糊语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弹性语言,它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模糊性是语言固有的特性之一。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类的思维也并非总是条分缕析、清晰可辨,很多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作为思维载体的语言,也就不可能也不必时时处处事事都那么精确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利用模糊语言能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更好地表情达意,取到良好的交际效果。而文学作品中,作家更是有意识地运用模糊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增强艺术效果。作为语文教师,高度重视教学文本中的模糊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伍铁平教授指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语言中有大量模糊现象,其边界不可能像刀切那样截然分明”,“模糊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意义”,“文学描写中充满了模糊语言”。

教学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对其予以高度地重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新闻通讯、演讲词、科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模糊语言在不同的文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科学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也体现了文学类文本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模糊现象俯拾皆是。比如,诗歌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个“模糊集”、“模糊块”,小说往往借助模糊语言来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散文中有很多典型的模糊修辞格,戏剧的潜台词都是模糊语言。文学作品需要选择模糊语言来传达丰富的内涵,增强艺术感染力。正是诸多的模糊语言的匠心使用,作者才创造出了一个个美妙神奇的艺术佳境。

二、模糊语言对文本解读有重要作用

李运富教授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始终是作品的解读和作品的生成。”教材中的模糊语言常常就是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能否正确地理解这些模糊语言,往往就是学生能否对教学内容作出科学解读的关键。在文本解读中,我们不能回避这些模糊语言。在语文的阅读活动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必须把握住这些关键点,才能实现认识上由模糊到明晰的过程,才能提高语言的鉴赏水平,感受语言文字的妙趣。

模糊语言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不确切,外延不明显,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主观情感运动的空间。模糊语言的运用,使作品有了更多可供读者去充分发挥的文本空间,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作者和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之外的意义空间,这些空间是模糊的,依赖读者的参与才能确定下来。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然而”,学生依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填补相应的内容,但这种未完成式的模糊语言的运用,却更有力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自私、冷酷和封建礼教卫道者的形象。还有如《雷雨》中的众多戏剧潜台词,往往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值得读者仔细推敲。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抓住这些模糊语言,深入地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深层意蕴,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

三、抓住核心,找到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应为言语教学。李运富教授也认为,语文的核心是“言语作品”。李维鼎先生在论述“语文”的本体时也说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以‘言语作品’为主体,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言语活动’,教学方法则是‘言语活动’规律性的反映和顺应,教学目的更是‘言语行动’优化组合的必然结果,仍以‘言语能力’为焦点。”

语文教学关注语言本身,引导学生品读这些模糊语言,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启发、诱导学生的审美情思,使学生在增长语言知识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境界。这样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不同的文体特点,抓住那些不同类型的模糊语言信息,作为解读的切入点,即寻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引出对全文的解读,往往课堂教学就显得线索清晰,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别具匠心。

如《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型模糊语言。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大约”,要求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有着怎样的特殊身份?哪些人嘲笑他?为什么要嘲笑他?针对“的确”,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两次出场,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的必然下场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领悟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悲剧,他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悲剧。

看似矛盾、模糊的语言形式,却精确地表现了复杂、深刻的主题,这是模糊语言的魅力所在。语言既存在精确性,又存在模糊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这是模糊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教师对模糊语言不浅尝辄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语文教师能重视这些模糊语言,抓住这些肯綮,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激发求知欲,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教学文本中的模糊语言常常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和兴奋点。模糊语言在表意上的不确定性、不明朗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与教师和文本展开对话,师生间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李运富教授说:“‘语文教学’是学会理解别人的‘言语作品’和创造自己的‘言语作品’。”如《江南的冬景》中的一个句子:“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学生品读这句模糊语言,调动生活积累,展开想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有人认为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童的活泼、可爱,也有人觉得还有一只活泼可爱的摇着小尾巴的小狗的形象在脑海浮现,还有人想到那洁白的雪地上留下的那一串美丽的梅花形脚印。通过品味语言,学生更感受到了江南冬天生活的情趣。

课文中的模糊语言往往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对教学文本中的模糊语言应充分地重视,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和重要性,不能刻意回避,不可“模糊”对待,要去仔细推敲、琢磨,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有个性化的解读。语文的根本是语言,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模糊语言文字的妙趣,才能增强学生的语言品味和鉴赏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水平,并最终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综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维鼎.语文言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李运富.语文的核心是“言语作品”[J].语文学习,2014(6).

猜你喜欢
孔乙己言语文本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