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华
(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岔北小学,江苏 南通226400)
1.及时正音,督促订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个别同学不正确的发音方法要及时进行纠正,杜绝一错再错,这是语言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加强语言修养,有意识地磨炼语言功夫,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形象生动,为学生提供示范。每班推荐一名普通话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正音员”,拿一本笔记本专门用于登记在课堂上发现的错别字,如同学作业本上的错别字、黑板报中的错别字、师生交流中不规范的读音等,将其记录并督促订正,培养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习惯。
2.诵读文本,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训练。而语言训练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纳文本的语言,发展自身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地接触阅读材料,反复进行朗读实践,如默读、轻声读、引读、接读、分角色读、诵读……“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发展语言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我除了注重让学生们有效地读、充分地读,还特别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它是语言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顿、轻重、快慢、语气四个方面,这是朗读的“四大支柱”。我每教学生一篇课文,都会指导学生朗读,启发学生揣摩、品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妙、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读写结合,勤写多练。“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无数实践证明,讲、学、练结合是提高语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穷人》一文,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我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发言,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不仅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续编说写的过程中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精彩的课文,结尾耐人寻味,可以进行续写的练习。
4.激发想象,丰富语言。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边读边想,充分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一方面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朗读,学生学习了课文语言,另一方面利用课文插图,播放《月光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穷兄妹俩的表情,想象当时情景,再提出“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一曲后还主动弹第二曲?”这个思考题。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想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时,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审美教育。
5.讨论辩论,强化语言。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才智,提高口语训练的自觉性。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学生说错了,绝不挖苦,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个个跃跃欲试的氛围,增强训练的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掘同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或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表达技巧,做到论证逻辑严密、充分有力。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社会、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
1.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广泛宣传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的重要意义。如:学校的宣传栏、教室黑板报开辟《推广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专栏;为营造推广普通话氛围,加强普及普通话宣传,便于广大师生的沟通与学习,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办推广普通话专题节目,普及推普知识。
2.利用班队课进行教育。各班举行推普中队主题队会,如:“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说普通话从我做起”等。学生可以自编自演推普节目,或举行有意义的竞赛活动。
3.创设规范的校园语言环境。学校德育处、少先队组织成立校园普通话督查小组,利用课间及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内随机监督,要求学生无论上课、下课、师生沟通、同学交谈都自觉使用普通话,不说方言。凡不用普通话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经发现当场指正,做好记录。大家都讲普通话,天天都讲就会越讲越流畅。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规范语言,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4.每学期或每逢重大节庆日,组织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作文竞赛等;在校园艺术节中,组织演讲、硬笔书法比赛、优秀书法展览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同学们讲普通话和使用规范字的能力,形成校内讲普通话的浓厚气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说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方面的要求,都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所以,语言文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学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语言文字工作向社会辐射,由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增加社会实践,巩固发展语言。
1.开展“我与爸爸妈妈说普通话”等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将相和》、《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都是趣味性、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文中有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聪明过人的晏子、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地震中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把文中有趣的故事向父母复述,并说说自己欣赏的人物及欣赏的理由。学生还可以把学校里开展的活动,如运动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所见所闻讲给父母听。在与父母的交流对话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养成每天看新闻和读报的习惯。新闻播音员标准、规范的发音对小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每天看新闻、听广播,能增强语感,规范读音。多看报,如《汉语拼音报》、《小学生周报》、《语文学习报》等,学习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学习文中遣词造句和构段的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每年推普周,印刷宣传单,组织少先队员走向社会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在校门口张贴宣传图片、悬挂宣传横幅,营造良好的推普氛围;开展“啄木鸟在行动”小队活动,组织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社会用字检查,争当社会用字“小医生”,到街道、工厂、商店查找繁体字、乱造的简化字、错别字等,加以订正。
总而言之,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语言训练要以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为中心,以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为载体,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