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学看盐梅意象衍变

2015-08-15 00:50俞秀红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贤臣全唐诗中华书局

○俞秀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盐在中华饮食中举足轻重,早在汉时,王莽就称盐为“食肴之将”[1],《尚书·禹贡》记青州“厥贡盐絺”,把盐当作贡物上交,可见极为珍贵。《尚书·说命》又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2]盐已经用来做调味品,配制美味的羹汤了,而且以梅子调味,盐味咸,梅味酸,一咸一酸,遂成美味,《春秋左氏传》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3]《宋书》卷97列传57亦曰:贝锦以繁采发辉,和羹以盐梅致旨。[4]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著作《语义学》中将词汇的意义划分为7种类型:[5]第一类是概念意义,是以词或者词组具有的以客观外界为基础,在人们意识中概括而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意义,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没有这种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最后一类是主题意义,通过语序和各种强调方式表达出来的,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另外五种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从广义上讲,显示了特定语言使用者及其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特征,也被语言学家称为社会文化意义(social-cultural meaning),是指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现实生活当中的体验,是个人情感的流露。词语多变的社会文化意义有着丰富的社会性和人文性,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盐梅一词亦是如此,作为调味的盐梅当为其概念意义,而在社会生活中,基于其调味的基本意义,拥有了丰富的联想意义,即社会文化意义,良将贤臣是其中之一。因为调和百味,和在菜肴中美味即成,盐梅被用来指代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的良将贤臣。关于这点,何清、曾凡英、罗小兵的《从“盐梅”“盐车”意象看唐诗中的盐文化》已有论述。[6]唐律释文解释说:“盐梅古者,和羹用盐梅,使其羹味好。取譬喻言贤人君子,佐辅帝王之道,使治道纯备,犹如羹味得盐梅也。”[7]在此基础上有了盐梅梦、盐梅之寄、盐梅舟楫、盐梅之佐等说法。“(殷)高宗梦得说,使百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孔安国传:“……梦得贤相,其名曰说。”因高宗称傅说为盐梅,后人把梦得贤相称为盐梅梦。任何一个时代的繁盛,都是君臣同心合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臣闻明君驭历,当俟献替之臣;圣主握图,必资盐梅之佐。”对盐梅之佐的渴望成了历代明君的心声。陈世祖文帝是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这时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这当然离不了贤臣的辅佐,所以他有感而发:“斯固舟楫盐梅,递相表里,长世建国,罔或不然。”[7](陈书卷三·本纪第三)盐和梅正如舟和楫一样,两相配合,方能完事,君臣互相努力,才能国富民强。隋高祖也是一代有为君主,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高祖既复禹迹,思布尧心,舟楫是寄,盐梅斯在”。[8](《隋书》卷四一列传第六)唐太宗,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重用人才,虚怀纳谏,得人善任,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公开宣称:“若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全唐诗》卷一《执契静三边》)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对自己开辟的盛世煞是满意,“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表达了他面对辅佐自己的诸多贤臣快乐的心情。(宋)太宗皇帝御制《太师、魏国公、尚书令、真定王神道碑》:“唐尧在位,圣贤谓之叶符;虞舜得人,天地以之开泰。八方理定,千载会昌,必旌柱石之材,以观其壮节;盐梅之寄,以济其和平。”(宋朝事实卷三)。皇帝希望有盐梅之佐,臣子当然更希望能作为一个盐梅之臣。唐代经济繁荣,文化上百花开放,百家争鸣,读书士子们无不有雄心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盐梅一词在《全唐诗》中共出现了18次,多表贤臣之意。如,和凝《宫词》“如水如鱼何际会,尽言金鼎得盐梅”(《全唐诗》735卷)徐夤“莫拟吟云避荣贵,庙堂玉铉待盐梅[9]”(《全唐诗》790卷);贯休《酬韦相公见寄》“盐梅金鼎美调和,诗寄空林问讯多”(《全唐诗》八百三十五卷);席豫“盐梅推上宰,礼乐统中军。献赋纡天札,飘飖飞白云。”(《全唐诗》一百一十卷《奉和圣制答张说南出雀鼠谷》)《全宋词》中检索“盐梅”一词13处,亦多是贤臣之意。如“尽江山识赏,盐梅事业,焕青颤旧”。(严仁《题连州翼然亭呈欧守》)宋宗室赵长卿一生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辞帝京,纵游山水,遁世隐居,但在《朝中措》中豪气万丈,宣称:“自是盐梅姿质,伫看大手调羹。”赵善括更是自比“似南阳高卧,莘郊自乐,磻溪韬略,傅野盐梅”[10]。

良将贤臣各有个性,但只要同心协力,求同存异,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达到和谐,盐梅亦有虽才性各异,但可以和衷共济之意。刘勰的《文心雕龙》即有“声得盐梅”之说,以烹调中盐梅的关系,比喻声律的安排。各地的方言不同,诗文作者的个性不同,对于声律规则的掌握,或不可能达到十分精确,或各有偏好,所以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只要声律抑扬通顺流畅则可。《旧唐书一八七上列传一三七上》:“然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亦不可独是独非,皆由圣旨。”此指天子希望各具才能贤臣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共创和谐局面。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太公伯夷]念王室之如燬,固欲起而救乱,思冠冕之毁裂,又恐因而阶乱,故水火相济,盐梅相成,各以一事自任。”既是良将贤臣,就可托付重任,《隋书》“及帝迁明德,义非简在,盐梅之寄,固有攸归”。[11]这里的盐梅之寄是托付重任之意。(《旧唐书》卷78志第28)

现存古籍中,除却概念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盐梅还有盐花梅浆之意,可用以擦洗银器。“惯和面蘖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全唐诗》四五0卷白居易《寄两银榼与裴侍郎因题两绝句》)同时盐梅也是白梅的异名。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梅》中有注,显然这两种意义不在盐梅的意象内涵之中,略去不谈。

盐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不仅仅是调羹的佐料,而是融入了中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成为经久不衰的意象之一。

[1]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尚书[M].中华书局,2009.

[3]杨伯峻.春秋左氏传[M].中华书局,2009.

[4]沈约.宋书[M].中华书局,1974.

[5]里奇.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6]何清,等.从“盐梅”“盐车”意象看唐诗中的盐文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

[7]姚思廉.陈书[M].中华书局,1972.

[8]魏征.隋书[M].中华书局,1973.

[9]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2009.

[11]沈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贤臣全唐诗中华书局
用人之道:请君子 治小人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远小人之难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甘棠遗爱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