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是虚词也动人

2015-08-15 00:50:27徐艳春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河伯实词鸭蛋

○徐艳春

(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重庆404600)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实词教学,忽视虚词学习,教师的忽视源于考点的忽略,文言文几乎只考实词解释,现代文赏析语言时,往往也是着眼于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形容词等。这样的偏见绝非偶然,与虚词的定义有莫大的关系,虚词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意义,必须依附其他词才能有其意味,所以对它的轻视自古有之,如明·谢榛《四溟诗话》中的“实词多则意简而句健,虚词多则意繁而句弱”就是一个例子。然而虚词也有动人之处。

一、传情达意,韵味无穷

人教版八年级下《雷电颂》选自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乃全剧的高潮。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作风、雷、电的颂歌,教材节选的正是屈原内心的呐喊,这些呐喊惊天地泣鬼神的表现力离不开文中的虚词。

比如66页第二段“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中的“哼”“哦”两叹词的丰富内涵。课文9、10、11段写了屈原愤怒地历数了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等的罪责,并希望把这些象征暴戾统治者及其帮凶的土梗木偶通通烧毁,12段写的是屈原怀念钓者和婵娟。所以句中的两个河伯指的不是同一个人:前一个是神像,后一个是扮演河伯神的演员(这位演员是一位钓者,具有正义感,他目睹了楚怀王的宠姬设计在排演《九歌》时陷害屈原的全过程,“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在群众面前揭露了屈原被迫害的真相,结果被押进了龙门)。因此,“哼,还有你这河伯”是对河伯神的斥责,是屈原愤怒到极点的自然流露,在读“哼”的时候,要读出嗤之以鼻的感觉,从而传达轻蔑和痛恨的情感。而“哦”有恍然大悟之感,声调拉长,表明自己由神像回到现实,感情由怒不可遏转化为无限情深的怀念的过程,不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创造出了想象的空间,拓展了文字的内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两个叹词暗示了前后河伯的具体所指,充分展现了其间复杂的情感变化,让后面的怀念和前面的怒斥显得水到渠成。

二、刻画人物,凝练饱满

余光中在《减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散文应该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质料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字或词的品质。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字汇,他的衣服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阅读散文时尤其要注重作者情有独钟的词汇,从这些词汇入手,把握作者的感情。例如琦君的《春酒》就用了大量的虚词。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我喝完春酒,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

这几句都是琦君描述她的母亲。熟悉琦君的读者都知道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曾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而她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母亲没文化,但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善良大度、性格坚强。她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让琦君受益匪浅,琦君也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挚爱。她的文章如一杯尘封多年的老酒,越读越有味,究其原因,除了传神的细节描写,还离不开每句里的副词。如果把每句里的“总是”去掉,母亲善良、大度、勤劳、能干的形象就不会如此丰满。

三、语言“造型”,增添情趣

每个实词都有实实在在的意思,它有“造型”能力,肯定都能理解。如看到《孔乙己》里“排出九文大钱”就能想到他的阔绰,看到后来“摸出四文大钱”就能想到他的穷困潦倒。然而无实意的虚词也能做到这一点。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冯骥才《俗世奇人》)

《端午的鸭蛋》是荡漾在作者心中的回忆曲,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浓缩在小小的鸭蛋上。同时挑鸭蛋、吃鸭蛋、编鸭蛋络子等和鸭蛋相关的内容都写得情趣盎然。“吱”这个拟声词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究其原因离不开“吱”这个词的造型功能。它将吃鸭蛋时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展现得活灵活现。

《俗世奇人》中泥人张和海张五的较量属于人格和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飞扬跋扈和主动挑衅,泥人张用手艺予以还击。当他叭地往桌上一戳,读者很容易从声响感受到力度,从力度感受到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和不屑。

“吱”“叭”两个拟声词的运用让文章顿显画面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四、生动描摹,再现形象

几乎所有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有细致的描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豪爽与摸出四文大钱的窘迫全在动作的差异;马及时笔下那堂痛快的语文课全在一个“笑”字上,人们总能很敏感地抓住实词的描摹作用,却时常忽视了虚词。请看《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如果我们将上段文字中的“突然”“猛地”“悄悄”“偷偷”这些副词去掉,文段变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比较阅读后我们会发现,加上“突然”“猛地”能再现史铁生当时的暴怒无常,是作者双腿瘫痪时绝望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如果没有这两个词,会让人分不清是生性的暴躁还是后天残酷事实的逼迫。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背景,才会有母亲忍受病痛折磨小心翼翼地呵护“我”这一幕。她理解“我”的痛苦,却无力化解“我”的痛苦;她关注着“我”,却又怕她的穿梭往来引起我的心烦;她知道郁积于心的烦闷需要释放,但她又担心孩子做傻事。所以她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动静,随后又悄悄地进来,可以说每一次儿子发脾气都是母亲心灵的一场战争。“悄悄”“偷偷”再现了母亲的体贴、担心、理解,将母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来。如果没有这些虚词,“我”和母亲的形象都会大打折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对语法修辞知识进行指导和点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文本里感受虚词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河伯实词鸭蛋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鸭蛋大约有多重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樵夫和河伯
幼儿园(2015年19期)2015-12-01 04:30:59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语文知识(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7
《楚辞·九歌·河伯》疑点辨析
群文天地(2011年20期)2011-08-15 00: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