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的伦理混乱、伦理建构与伦理悲剧: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吉姆爷》

2015-08-15 00:50张茂君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图森马洛吉姆

○张茂君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550018)

引言

《吉姆爷》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最负盛名的作品。学界广泛地认为它是一部文学史上的“关键作品甚至是至高典范”。(Raval 1981:91)对广大读者而言,“其魅力及乐趣在于对高度个性化的框架叙述者、时空的混乱、印象主义手法、反讽及主题并重和延迟解码等的探索。与此同时,通过种种研究方法引出并解码其错综复杂的道德、哲学、政治及意识形态等”。(Stape 2000:67)尽管各国学者对康拉德及其作品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但都表现出伦理的缺场。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道德哲学、或关于道德、道德问题和道德判断的哲学思考。”(弗兰克纳,1987:7)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经过多年的研习和思考并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其显著特点是“重在对文学本身进行客观的伦理阐释,而不是进行抽象的道德评价”。(聂珍钊,2014:15)本文旨在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吉姆进行解读,以期解开他跳船、定居帕图森及其悲剧结局三个伦理结,并最终实现“在叙事的生活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沃马克,2009:143)

一、吉姆跳船:伦理混乱

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吉姆在最后时刻弃船而逃是本能,但笔者认为是由于其伦理混乱使然。出生在牧师家庭的吉姆从小受到道德的熏陶并成了一位道德主义者。在看了一些书以后,他决定以海为业,之后被送到“远洋商船对指挥员训练舰”进行培训。在那儿学了一段时间后的航海术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三名。他精明,健壮,头脑清醒,当然他也“会忘记自己,想象着自己在经历消遣性文学作品中的海上生活,……永远都是忠于职守的榜样,像书中的英雄那样毫不退缩”(康拉德,2005:3)①。尽管如此,在一次刮着暴风的黄昏时刻的训练中,吉姆真正地体验了狂风怒潮,而这一切“使他吓得透不过气来。他呆住了。他好像晕头转向了”。(3)因而他没能跳进快艇去参加救援,不过是训练舰的舰长拉住了他。事后,吉姆还挺高兴自己没有那样做,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无聊的虚荣心的表现。训练舰遇到的飓风“造就了徒有其表的英雄主义”。(5)吉姆经过两年的训练,进入了熟悉的行业并多次出海,却没有遇到什么冒险的事。然而这个没有丰富经历的年轻人居然升职到了一艘商船的大副。直到有一天他们的船撞到一个不明物体并漏水,加上飑云来袭,船上其他船员及船长纷纷逃命,吉姆刚开始还坚持职业操守,在心底鄙视这样的人,然而在最后时刻,他也跳船而不顾船上的八百香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本能一跳”。(梁慧,2013:85)但笔者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本能,而是伦理混乱最终导致吉姆的转折一跳。吉姆自己在描述这段情景时哭着说:“没有回头路了。我仿佛跳进了一口井——跳进了一个无底洞……”(77)

“伦理混乱即伦理秩序、伦理身份的混乱……由于身份是同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的,身份的改变就容易导致伦理混乱,引起冲突。”(聂珍钊,2013:257)吉姆的牧师家庭背景及两年的职业训练让他清楚地知道从事这一行业需担负的责任,他也非常清楚担负责任意味着什么样的伦理价值。所以在搭乘了八百名朝圣者的“帕特纳号”漏水之后,他对那些惊慌失措并急着逃命的船员及船长表示鄙夷。然而当船不断下沉,飑云临近之际,在船员的催促之下,吉姆像其他船员一样忘记了自己的伦理身份跳船了。“在流行的伦理思考方式中,常常出现的是这样两种过失:由于思想混乱而易于盲从;由于愚昧无知而自以为是。”(弗兰克纳,1987:26)所以从吉姆跳船之前的情形来看,他在经历一番激烈的伦理思考之后,由于思想混乱盲从了他人。正因为如此,在得知“帕特纳号”得救以后,他,也只有他,接受了当局的审问,并想以此来弥补他由于伦理混乱所犯之错。

二、扎根帕图森:伦理构建

伦理利己主义者认为“人总是要做最能促进自己的善的事,也就是说,在可能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或其准则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对选择者来说,他在长期内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弗兰克纳,1987:31)吉姆在和马洛聊天的时候对于自己弃船及置信任他的朝圣者于不顾的行为懊悔不已,他说“我真是个畜生,如果我……”(130)由于他接受过的道德伦理价值观以及他自己的职业梦想让他不能就那次临阵脱逃而彻底沉沦。“总有一天,人必然会碰到某种机会把一切都捞回来。必然的!”(127)这似乎在昭示他日后的伦理建构。

吉姆一直在寻找“把一切都捞回来”的机会。由于吉姆的从业资格证被取消,在马洛的引荐下来到了马洛的朋友那儿跑腿谋生,很快得到了赏识。由于他无法从跳船的阴影中走出来,他离开去了曼谷,受雇于一家从事柚木生意的公司。然而似乎大家都知道他的不光荣的历史,一位暹罗海军皇家海军上尉酒后拿他开玩笑,吉姆跟他打了一架之后又走了。马洛又顺带捎了他一程,尔后把他安排在德荣那里。再后来他在马洛的引荐下受雇于富商斯坦因,然后来到了帕图森岛。经历了一些磨难与冒险,在他强硬的坚持下,他拜访了酋长多拉明及其夫人。由于当地派系冲突,多拉明正值缺人之际,加之吉姆的西方背景、航海经历、年富力强、足智多谋及骁勇善战,他很快在接下来的攻营夺寨战斗中名声大振,被当地人传说他有超自然的能力并且被尊为“图安”,也即“爷”。吉姆不仅赢得了酋长的信任,也赢得了族人的信任,与此同时,出于“机缘巧合:热情高涨的种种插曲,或者也许只是青春和诱惑”,(196)还有怜悯,他收获了爱情和婚姻,同时,他收获了友谊。一切似乎都按吉姆的预想实现了,他获得了“把一切都捞回来”的机会。当他站在海岸上看着浩渺的大海不禁感慨“啊,是呀,我想是这样吧。是的,我找回了信心——一个好名声……我将固守我得到的一切”。(241)至此,吉姆似乎完成了新的伦理构建。

由于当年的关键一跳,吉姆一直无法从那次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实际是他处在一种由于之前的伦理混乱导致的难以解决的伦理困境当中。当他在跟人聊天时,“他不时吐出来的一个字、一句话也会表明,他对于那使他恢复了名誉的工作感情有多么深沉,多么郑重”。(177)其平静的表面之于吉姆犹如平静的海面之于大海。当他的恩人斯坦因要回家的时候,吉姆“却从那儿到我这儿来了,带着他痛苦烦恼,还有模糊的要求”。(157)吉姆跟珠儿结婚后“不安的睡眠”让她开始怀疑他来帕图森的缘由。在吉姆杀了人之后,她试图劝吉姆赶紧离开帕图森,也担心吉姆离开她。当然吉姆并没有忘记他到这儿的原因。所以,他跟珠儿发誓绝不离开她。在马洛即将回国之前,他们进行了一次长谈,虽然吉姆说他已经改变了一切,也找回了自信心和好名声,但每每想到跳船的事,他都极力地掩饰自己内心复杂的难以言表的情感。即便如此,“我必须忠于他们对我的信任,才感到安全”。(242)无论如何,吉姆还是实现了蜕变,构建了自己的伦理价值——忠诚。他不断地告诫自己“我将会很忠诚的”(242)。

三、性命担保:伦理悲剧

吉姆之死无疑是一场伦理悲剧。在叙述者马洛看来“一切都始于一个叫布朗的汉子的一桩惊人之举”(249)。布朗是澳大利亚沿海臭名昭著、阴险狡诈、残酷无情和贪得无厌的恶棍、流氓、海盗、亡命徒。在布朗发动进攻后,酋长多拉明的儿子丹·瓦利斯组织了第一次反击。虽然瓦利斯勇敢而聪明,但“他不具备吉姆的种族威望和不可战胜、超乎自然的力量和名声”。(263)正因为如此,战事一直僵持,部族内部产生分歧,但最终达成缓一缓的共识。多拉明决定派其儿子在河的下游扎营,同时派他的心腹卡西姆去谈判。卡西姆带上的翻译科涅柳斯把帕图森的一些内部事务告诉了布朗。在其怂恿下,布朗暗下决心要把帕图森据为己有。在之后吉姆和布朗的对话中,布朗说“我还有同舟共济的部下——而且,看在上帝的分上,我可不是那种跳出是非圈,弃他们于该死的危难中不顾的人”(277),让吉姆决定放他一马。在谈判的最后,吉姆告诉布朗“要么干干脆脆走路,要么干干脆脆打一场”。(282)在力量悬殊如此大的情况下,吉姆选择放布朗一伙走人明显不是出于害怕或者其他原因,而是布朗和吉姆一样,“他们都是有过失的人”。(284)因此,吉姆对帕图森的人们谈了他的意见:他们的利益就是吉姆的利益,他们的损失就是吉姆的损失云云。最终,他以生命担保布朗一伙不会伤害他们,只要放他们一条生路。吉姆的性命担保也就成了他悲剧的导火索。

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也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在哪一点上都不符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引起同情,也不能引发怜悯和恐惧。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此种安排可能会引起同情,却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亚里士多德,1996:7)

对小说中的吉姆我们很难把他定为好人或坏人,他也许就是“我们的一员”。但无论如何,他的死是值得同情的,他弃乘客于不顾的不伦行为的结果或代价是令人恐惧的。著名评论家杰拉德曾经说:“几乎每个人都曾跳下过某种形式的‘帕特纳’船,我们大多数人曾绝望地活着,或者试图去弄清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此感到非常迷茫。”(Guerard,1958:127)吉姆曾经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正义感的年轻人,由于那次混乱中弃船逃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绝望地活着,他也一直试图弄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几经周折,他来到了帕图森,建立了自己信奉的伦理秩序。再一次,由于吉姆的伦理混乱,他放走了毫无伦理道德可言的布朗,而这直接导致酋长儿子瓦利斯及其属下的死。吉姆这么多年来的煎熬似乎让他明白他是什么样的人及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不能再跳下另一艘“帕特纳”,他必须直面一切,那就是兑现诺言,用性命担保。最终他“做好了准备,手无寸铁”“带着悲痛”(301)来到了酋长多拉明面前。多拉明在侍从的帮助下挣扎着站了起来,将子弹射入吉姆的胸膛。至此,吉姆完成了他的伦理选择。他通过兑现自己以性命担保的形式解决了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伦理困境。当然结局是悲剧的。其悲剧的结局也就对读者产生了伦理感召:一个人可以跳一次“帕特纳号”船,这可以理解,但不可以跳第二次,因为这对一个受到他人信任的人是不可接受的。这也是一个想要构建自己伦理价值的人无法接受的。

四、结语

尽管众多评论家对《吉姆爷》进行了各式分析与解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关于伦理的小说。正如康拉德自己所言“道德上的探索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候维瑞1985:133)没有经历过极端条件的吉姆在《伦理学》的作者弗兰克纳归纳的两种情况之一的思想混乱而盲从跳船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伦理困境,这也是小说伦理结的开始。当吉姆四处谋生,最终在帕图森岛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之后,找回了信心,再次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也在部族斗争中赢得了荣誉,同时收获了爱情。但是由于吉姆的伦理混乱饶恕了科涅柳斯放走了恶棍布朗,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但无论如何,吉姆的故事给读者带来的伦理感召或伦理价值是:忠诚、信任与荣誉是值得用生命去维护的。

【注 释】

①本文小说译文均引自约瑟夫·康拉德著,熊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吉姆爷》。

[1]Guerard,Alber·J.1958,Conrad the Novelist,Cambridge,Massachus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Raval,Suresh.“Narrativeauthority in Load Jim:Conrad’sart of failure”.ELH48(1981),378-410.转引自The Cambrige Companioan To Joseph Conrad[C],ed.by J.H.Stap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Stape,J.H.The Cambrige Companioan To Joseph Conrad[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弗兰克纳,威廉·K.伦理学[M].关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候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6]梁慧.“本能一跳”之后的挣扎[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1).

[7]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沃马克,肯尼斯.“伦理批评”,转引自《21世纪批评述介》朱利安·沃尔弗雷斯编著,张琼,张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图森马洛吉姆
原始魅力——吉姆·科普
重卡L4要来了
吉姆餐厅
卡车的L4来了
图森把有条件自动驾驶做到极致
让身体从纸中穿过
水里的倒影
星空的旋律
嫉妒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