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雅楠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此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语气词是汉语独有的词汇类型,它是汉语专门用来表示句子各种语气的虚词,也是区别于其他语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晏子春秋》中共使用了18个语气词,其中前置语气词有7个:盖、殆、夫、嘻、嗟乎、呜呼、唯唯;后置语气词有11个:也、矣、已、耳、乎、诸、哉、焉、兮、邪(耶)、歟。基本概括了古汉语中各种语气词的语法意义和用法。
本文主要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七个语气词“也”、“矣”、“耳”、“乎”、“邪(耶)”、“歟”和“哉”进行分析。从语气词具有的功能上看,可以将这几个语气词分成三类:表陈述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下文将对这三类语气词分别进行分析。
“也”最早出现在《诗·东山》中,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马氏文通》说:“‘也’字所以助论断之辞气。”《晏子春秋》中“也”出现821次,是《晏子春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
主要用法有:
(1)用于判断句的末尾,帮助谓语加强判断语气。这种用法最多。
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 (内篇谏上第二)
表判断语气是“也”字最基本的用法,是构成古汉语判断句式的形式之一。
(2)用于叙述句末尾,表示对叙述的事情进行肯定或解释的语气。
故及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不存者也。(内篇问上第十二)
(3)用于疑问句末,加强句子的疑问语气。
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内篇问下第四)
“也”在此不表疑问语气,只是加强疑问语气。句子的疑问语气由句中疑问代词、副词表示。
(4)在句中用于各类主语后面,强调主语。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 (内篇问上第十三)
(5)用于句中分句后面,表语气停顿、语意未完。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内篇谏上第一)
以上例均用于前一分句,表舒缓的语气停顿,引起下文。
轻进苟合,则不信也;直易无讳,则速伤也。(内篇问下第三十)
此例句中的“也”用于后一分句。
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内篇谏上第一)
这一例中的“也”既用于前一分句,也用于后一分句。
(6)用于状态词语后,表示强调语气。
鲁之君臣,犹好为义。下之妥妥也,奄以寡闻。(内篇问上第八)
《晏子春秋》中只有这一例用于状态词语后,表示强调语气。
除了以上各种用法,“也”还有和其他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如“耳也”、“也夫”、“也乎哉”。
寡人持不仁,其无义耳也。 (内篇问上第十五)
在“耳”的基础上加上“也”,增添一层感叹色彩。
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内篇杂上第三十)
判断语气词“也”的基础上加上疑问语气词“夫”表示疑信参半的语气。
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内篇杂上第二)
“也乎哉”在此处是表示反问中夹有感叹的语气,极为复杂。
“矣”最早见于《周书》的《牧誓》、《立政》两篇,它也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之一。《马氏文通》中指出:“‘矣’字唯以助叙说之辞气。”据统计,《晏子春秋》中“矣”出现124次。
主要用法有:
(1)表示已然,即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矣”把它作为一种新情况告诉别人。
齐国之德衰矣,今子何若? (内篇谏上第十八)
“矣”表已然,句中经常出现时间词。以上例句中出现时间名词“今”,以表示时态的变化。
(2)表示将然,即事情虽然没有发生,但在理论或事实上预料要发生。“矣”把这作为新情况报道出来。
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愿君节之也。(内篇谏上第三)
(3)表示产生某种状况或表事物的情态,“矣”用于描写句。
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内篇谏上第五)
“矣”表已然和用在描写句中虽都可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陈述语气,但是“矣”表已然表示过去或从过去到现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强调事物时态上的变化;而用在描写句的“矣”则强调事物情态上的变化,略带有感叹的意味。
(4)表示坚强的决定与肯定的语气,用于陈述句末尾。
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 (内篇谏下第二)
(5)用于祈使句,“矣”把句子的祈请语气作为一种新情况报道出来。
吾年无几矣,欲遂吾所乐,卒吾所好,子其息矣!(内篇谏下第八)
“矣”也有和其他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如“耳矣”、“而已矣”。
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 (内篇谏上第八)
“耳矣”用处和“耳也”相似。
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 (内篇谏上第三)
在表限止的“而已”的基础上加上“矣”,从而增强感叹语气。
《晏子春秋》中“耳”出现6次,它的语法意义比较简单,是“而已”的合音,表限止语气。
盆成适蹶然,曰:“凡在君耳!” (外篇第七第十一)
“耳”用于句末表示句子陈述的事实止于某种情况。
“乎”用作疑问语气词最早见于《逸周书》。它是古汉语中表纯粹疑问的语气词,而且疑问语气最强烈。《晏子春秋》中共出现219次。
主要用法有:
(1)用于是非问句末,表疑问。
景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内篇问上第十二)
在是非问句中,“乎”表疑问语气最明显、突出。如果去掉“乎”字,句子也就不表疑问语气,而成为陈述句了。
(2)用于反诘句末,与句中出现的否定词、副词等呼应,构成反诘语气。
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内篇谏上第十五)
在反诘句中,“乎”其实仍然表疑问,但是因为受句中否定副词等影响,疑问语气要轻一些。
还有“乎”和否定词“不”组合构成反问格式“不亦……乎”,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夫鸟兽,固人之养也,野人骇之,不亦宜乎!(内篇谏上第二十四)
(3)用于特指问句末,表疑问。
子何以不为客调成周之乐乎? (内篇杂上第十六)
“乎”在特指问句中的疑问语气最弱,因为句子的疑问语气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句中疑问代词承担的。
(4)用于测度问句末,表示疑问。
昔吾见鉤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外篇第七第二十一)
“乎”与句中前面出现的“其”呼应,表委婉推测的疑问语气。
“乎”除了表示疑问语气,还可用于祈使句或者感叹句中。
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内篇谏上第九)
君当幸游吾乡乎! (内篇谏上第十九)
以上例均为“乎”用于祈使句中。
惜乎!君位之髙,所论之卑也。 (内篇谏上第十四)
以上例句都是用在感叹句中,表示感叹语气。
以上各类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是用多重语气词表示的。是非问句和反问句用“吗”,特指问句用“呢”,揣测句用“吧”,感叹句和祈使句用“啊”或者“呀”。可是在《晏子春秋》中只用一个“乎”表示。
以上各类还显示出“乎”具有非强制性,即不用“乎”句子的性质基本不变。用了“乎”只是使句子原有的语气更为明显、强烈,因此“乎”的适用面比较广。
“邪(耶)”用作疑问语气词最早见于战国文献。上古汉语中“邪(耶)”为南方方言词,中古汉语及近代汉语早期仍较多出现于南方文献。相比正体“邪”,俗体“耶”在中古前期通俗性文献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晏子春秋》中出现15次。
主要用法有:
(1)用于是非问句末,加强疑问语气。
此子之内子耶? (内篇杂下第二十四)
(2)用于反问句末。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外篇第七第十一)
(3)用于揣测问句末,加强疑问语气。
君独不知死者之不可以生耶? (内篇谏下第二十一)
语气词“歟”,常用在疑问句尾表疑问语气。其语法意义类似于“乎”,但“歟”表疑问语气没有“乎”强烈。《晏子春秋》中出现2次,用于揣测问句后,加强揣测语气。
《诗》有之曰:“进退维谷。”其此之谓歟!(内篇问下第十八)
“乎”在先秦汉语中表疑问语气最强,发问者真的是有疑而问;“歟”的疑问语气比“乎”要弱,表现为发问者对问的事情预先有了解,只是不能完全肯定真相,发问的目的是以求得证实。
“哉”是最早产生的语气词,大约见于《尚书·盘庚》。但早期“哉”是表祈使语气,以后逐渐演变为主要表示感叹语气。它是古汉语中表感叹比较强烈的语气词。
主要用法有:
(1)用于感叹句,表感叹。
善哉!子其复之。 (内篇谏上第十三)
(2)用于反诘句末。
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内篇谏下第十七)
反诘句中,“哉”不表反诘语气,而是由句中疑问代词或副词表反诘。
(3)用于特指问句。
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内篇谏上第六)
“哉”不表疑问,疑问语气由句中疑问代词表达。
以上就是对《晏子春秋》中选取语气词的语法意义和用法、作用的分析。
黎锦熙先生指出:“在口语,本来不一定全靠助词来表示;在文言,近来有了符号,也常把助词省去。”这里的助词指的就是语气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係。其作用就是表达各种语气。语气的表达和句子的语调也有很大关系。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句子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有些语气的差别“是上下文的语意形成,不一定需要特别的形式”。语气词除了本身的基本用法,其表达的语气与句式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能辨别语气词在句子中表达的具体语气,读者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
[1]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M].巴蜀书社,2003.
[2]郭锡良.古代汉语(上)[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语文出版社,2001.
[4]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A].汉语史论集(增补本)[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