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 视角下高职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5-08-15 00:42:32凡,景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电算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吴 凡,景 诚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近十年来,会计电算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中得到普及,各专业院校也都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来满足就业单位人才培养的需要,但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初涉就业岗位时,就业单位仍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培训,原因是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大多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根据准则规定进行例题的讲解,很少结合企业实践需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难以直接与企业工作对接。本文立足于学校特点,在借鉴前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构建ERP 教学的项目课程方案,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校会计职业教育的内涵,也为同行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一、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不足

会计电算化和其他会计类的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该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对相关财务软件理解的深度及运用的熟练程度。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将财务会计课程中账务处理的知识与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演绎。[1,2]由此分析可知,会计电算化实际上是一门偏重实践的课程,学生应尽可能地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系统相互之间的勾稽关系与操作方法。但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如下不足:

(一)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不同的企业所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是不一样的,而作为专业院校只能以一种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讲授范例。大多数院校是根据所选用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很少从企业需求方面进行有重点的教学,所选取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不能满足大多数企业的要求。学校课程设计与定位并未按照市场需求或行业需求来设置,并且大多滞后于企业需求及行业发展。课程设计或以知识理论为主体或以实践操作为主体,并没用针对实际需求修改或结合,导致与市场行业的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二)模块化教学开展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不够连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多半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以任务驱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但一般院校采用的项目教学方法独立性较强,每个项目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或者在进行项目教学时很少考虑相关项目的勾稽关系,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没有整体的观念。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在ERP 时代下,企业更注重资源整体的规划和使用,而教学中的不连贯不适用于时代的需求。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度不强

尽管会计电算化更侧重学生对系统操作的掌握,但其背后依托的是对财务会计账务处理原理的理解。然而,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采取的是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对系统掌握的熟练程度,很少联系与之相关的理论。在授课过程中只操作不提原理,只讲过程不注重细节,没有基于理论基础,对于复杂业务的操作就会遇到“记忆瓶颈”,学生靠强记而非理解来学习某些操作流程,不利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深入开展。

二、ERP 对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影响

所谓EPR,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当今世界经营与管理技术进步的代表。对企业来说,应用ERP 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系统的计划和控制等功能,结合企业的流程优化,有效地配置各项资源,以加快对市场的响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从80 年代开始导入MRP 及MRPⅡ,而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ERP 的普及和应用时代。由于ERP 系统的灵活性,不仅适用于大型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多项资源),也适用于中小型企业(ERP 系统的相互独立,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不同的子系统进行组合)。因ERP 的广泛应用,企业越来越重视整体规划和管理,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以及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将这些充分融入到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使这些系统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联系。同时ERP 系统还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体现大财务观,促进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发挥。

在ERP 普及的时代,企业需要大量的ERP 人才,ERP 的存在更拓展了院校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从广度上来说,ERP 系统源于会计信息系统又高于会计信息系统,除了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于账务处理的内容之外,还需要将其与其他相关系统模块联系,掌握企业供应链的运作;从深度上来说,ERP 系统不仅要求操作的熟练程度,更要求对模块运作原理的理解。

综上,ERP 的广泛运用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把其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ERP 系统本身的可塑性和综合性也使其成为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良好平台。

三、ERP 视角下高职校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构建立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更好地培养满足市场及行业所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不仅要兼顾教育层面还要兼顾市场层面。[3]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应以最后学生顶岗实习中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立课程大目标,进而结合课程内容设立不同层次的小目标。这样,在课程总目标下依据不同岗位设立的分目标构成了课程目标的横向目标,而依据课程内容设立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则成为课程的纵向目标,纵横构成网格状,形成了较为立体的课程目标。

以总账系统处理为例,首先,在“掌握总账系统初始化、日常处理以及期末核算”的项目要求下设立总账系统初始化、总账业务日常核算以及总账业务期末处理三个一级目标,一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在总账系统项目下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其次,在该项目下针对不同会计岗位职责设立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等三个会计岗位,并根据岗位需要设立二级目标:系统初始化管理、凭证和账簿管理、出纳管理以及期末处理。二级项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财务知识完成整个总账系统的处理过程,还能够了解每个岗位的人员应该完成哪些任务,并了解这些任务是管理企业的哪部分资源。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体系重建

在ERP 的影响下,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内容重建必须坚持企需原则,授课内容要基于企业的需求且还需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升华,以求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因此教学内容的重建应该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的简单重复。具体过程是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进行筛选和归纳。课程内容也应在原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以《新编用友ERP 财务管理系统试验教程》与《新编用友ERP 供应链管理系统试验教程》为例,如果按照原来的内容编排应是依次讲授各章节,这样既会拉长授课课时,也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因此在模块教学改革上将原有的体系打破,将应收应付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结合进行讲解,形成供销存模块。以此类推,大模块可以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设置,小任务(将大模块分解后的课程内容)也可以按照此思路进行重建。

(三)教学方法实用性改进

一般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讲授法与练习法的结合,教师讲授每节课的内容,并演示操作方法,其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模仿性练习,教师则巡视教室解惑答疑。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清晰地展现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方法和流程,给学生一个明晰的示范,学生依葫芦画瓢也能够在练习中掌握一定的要领。此教学方法的缺陷在于模仿并不能领悟操作的要义,往往是下节课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效果和效率都不算上佳。在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双重改进的环境下,教学方法也应向更加实用性的方面进行改进。

如何使学生在偏重实践的学科中尽快掌握操作要领并能够举一反三呢?在ERP 环境下的每个子会计系统虽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不同,但总体的操作流程是基本不变的。教师可先运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再根据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自行实验讨论不同系统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细节。这样将讨论法和直观演示法加入到原有的教学方法中,使教学方法更具有实用性,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也更快,效率和效果并重。

(四)教学评价多样性构建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作业完成程度及课业考试结果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4]这样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在前述的三个ERP 环境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改革后,教学目标和内容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学方法也逐渐变为学生主导的课堂。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应是单一的教师,而应转变为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作为参考值)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可以依据多年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作业的了解,深刻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并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评价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过去一直被动地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而学生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更能正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督促自我改进,大幅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多元评价最好纳入企业的考核,以聘用者的身份考核学生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为项目教学法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改进意见。

2.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多维化是指不以单一结果作为评价的最终结果。在讲授法的教学方法下,标准化考试似乎成为评价学习质量的最好办法,但项目课程引进后,教师的主导力逐渐下降,学生的主导力逐渐上升,标准考试可以反映部分内容却不能反映全部内容。然而无论是标准化考试的考评还是学生互动积极性的考评都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多维评价应该是建立在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的基础上,共同博弈的结果。合理分配三者之间的分数及评价权重,既兼顾了教学成果,也反映了学生参与的程度更能够落实到企业需求层面,符合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四、结论

在ERP 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这样的系统来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并希望其能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一向立足于与企业接轨培养适用型人才,将ERP 的思想与内容纳入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ERP及项目课程思路的评析,应着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相应地拓展,从而构建一个完整教学体系。

然而,教学体系的构建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其构建的过程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更好地延展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在改进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不足加以修正。笔者也会立足改革,进一步做好课程改革教学体系重建的相关研究。

[1] 丁修平.行动导向下的高指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教学[J].职教论坛,2010(29):45 -47.

[2] 査金莲.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目标、问题及建议[J]. 现代企业教育,2012(6):261 -262.

[3] 张斓.“五重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开封大学学报,2013(27):59 -61.

[4] 王桂玲.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模式改革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3):156 -158.

猜你喜欢
电算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应用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
“三自主”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1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8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