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政策在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中的功能研究

2015-08-15 00:42:32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客观化贫困生资助

焦 成 芳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所谓贫困生,简而言之,指的是在高校之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等高等教育费用的学生。本文所讲的贫困生是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这一群体在经济、心理、人际关系和就业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国家资助政策对贫困生的影响,来研究贫困生文化资本的获得情况。

一、文化资本及其转化性

(一)“文化资本”概念

“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提出的新理论范畴:“资本体现了一种积累形成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的、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而资本也同时体现出一种生产性,总是意味着一种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以等量或扩大的方式来生产自身的能力。”[1]即文化资本它是一种积累形成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的、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并通过体制化和制度化的形态加以确认。简单来说,文化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气质、文化背景等文化资源的总和。

布迪厄认为,资本除了物质形式的经济资本之外,还有非物质性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文化作为资本也能够产生剩余价值,同样具有资本的特征和功能。文化资本主要通过个人的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获得,投入的劳动越多,文化资本就越多。而文化资本也会通过个人工作的形式获得回报,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

(二)文化资本的分类

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划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主观化的文化资本。主要表现为个体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内涵、素质、修养等,是文化内化的过程,时间比较漫长,需要劳动者亲力亲为。

二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主要以客观性的实物为存在方式,表现为文化产品,比如说绘画作品、纪念碑、文学作品等,这类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买卖、馈赠等方式获得。

三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通过制度制定而形成资本,使文化资本具有了合法性和标准性,比如各行各业的资格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职称等。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相应的文化资本,这里面包括个人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个体劳动价值凝结而形成的主观化文化资本;包括个人客观化文化资本,比如绘画作品、文学作品等;包括个人通过努力获得的证书等制度化文化资本。

(三)文化资本的转化性

具体的文化资本被客观化、体制化的同时,文化资本本身也不断地转换成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现代形式的资本。[2]

具体而言,文化资本的转化性表现如下:

第一,不同种类的资本具有不同的制度化形式与功能,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布迪厄看来,资本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经济资本是其他资本得以生成的根基,缺乏经济资本,其他资本就失去了经济基础,无法发挥相应的功能。高校贫困生在经济资本上的欠缺,在相应的文化资本的获得上也会受阻。

第二,不同种类的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以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为例,对于高校教育费用的支出属于经济资本,这些资本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就内化成了文化资本。一般而言,投资越多,受教育者越努力,文化资本的获得也越多;而越多文化资本的获得,无疑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增添了砝码,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促使文化资本更快、更好地创造经济资本。

第三,各类资本并不单独发挥作用。受教育者想要实现某一主体性目标时,往往需要自身拥有的积累资本一起起作用,各类资本之间,可以被受教育者综合、整合运用。例如,经济资本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但是有时候需要将经济资本转化为其他资本后才能获得,像文凭、资格证书等。

第四,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本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制度化文化资本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付出相应时间、精力和劳动,并且内化为个体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这里就会涉及到主观的文化资本的转化。

二、高校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影响因素及主要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影响因素

从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1.影响高校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主观因素

从贫困生主观角度来看,个体的主观态度、目前的文化资本积累情况等主观因素对其文化资本的获得起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贫困生的主观态度方面。自信、积极的态度对于贫困生知识的积累、生活与学习困难的克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贫困生经济资本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和心理健康。

第二,贫困生目前的文化资本积累情况。量变引起质变,贫困生个人目前的文化资本积累状况,直接影响接下来在高校里面的文化资本的获得。如果贫困生目前的文化资本积累较好,无疑为他们接下来的高校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资本基础。

2.影响高校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客观因素

从客观角度讲,贫困生的家庭、高校等客观因素对其文化资本的获得起关键作用。

第一,家庭方面,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文化氛围等会影响贫困生文化资本的获得。一是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对学生的投资会比较多,在资格证书考取、个人兴趣特长的培养、继续深造(包括第二学历的获得、升学、出国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反,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在这方面的投资具有明显的劣势。家庭经济资本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文化资本的获得。贫困生在家庭经济资本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其文化资本的获得也受到制约,需要家庭之外的力量给予帮助。二是家庭文化氛围方面,特别是指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生个人文化资本的获得起一定作用,如果父母的文化程度比较低,那么他们在教育子女、培养子女素质以及未来职业规划中,和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相比,会有一定劣势。

第二,高校方面,高校的资助政策、人才培养条件、文化氛围等也会影响贫困生文化资本的获得。一是高校的资助政策,如果资助体系比较健全、覆盖面较广、资助力度较大,那么会弥补贫困生文化资本的获得中经济资本不足的困境。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条件,较好的高校人才培养硬件设施和较强的师资队伍,无疑为贫困生的文化资本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较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比如严正的学风、浓厚的学习氛围、较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对贫困生文化资本积累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综上所述,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影响因素虽然很多,但是经济资本起基础性的作用,经济资本的缺乏成为制约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主要障碍。

(二)主要应对措施——建立资助体系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比较庞大的问题,对于贫困生的资助需要从经济、心理、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一套由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就业资助等高度整合的高校资助体系。

1.经济资助体系

2007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 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生绿色通道、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师范生减免政策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从理论上讲,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录取通知书之后,可以通过新生绿色通道正常报到;如果在学费和住宿费方面有困难,可以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解决困难,身体残疾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学费减免政策;如果在校期间生活费方面有困难,可以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金、福彩助学金、关工委助学金、校长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途径获得生活费。可以说,校内外建立的各项资助政策,对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2.精神资助体系

针对贫困生心理上常出现的一些敏感、自卑、心理压力大等问题,我国贫困生精神资助体系日趋完善。首先,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一批素质较高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其次,大学生入校之后进行心理筛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建档,并安排时间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通过面对面交谈、手机、网络等方式进行跟踪联系。最后,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树立典型。

3.就业资助体系

对于贫困生的就业资助,包括了三项举措。首先,给贫困生提供就业补贴,缓解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压力。其次,给贫困生提供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最后,给贫困生提供就业帮扶,推荐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三、高校资助政策在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中的功能

高校建立起来的以经济资助为主的,以精神资助和就业资助为辅的资助政策在贫困生的文化资本获得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经济资助政策对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功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校资助政策对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功能可以结合文化资本的三大分类来进行分别阐述。

1.高校资助政策对贫困生主观化文化资本获得的功能

主观化的文化资本的获得,主要表现在通过贫困生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修养等。首先,高校资助政策为贫困生能够在大学里健康、全面地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使得贫困生不会因为缺乏经济基础而放弃一些继续求学深造、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等获得优质文化资本的机会。其次,高校的这些经济资助还会提升贫困生的自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校生活中去,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2.高校资助政策对贫困生客观化文化资本获得的功能

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主要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比如图片、图书、绘画作品等。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是可以被传承的,所以如果贫困生想要真正获得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真正为自己所用,就必须投入一定的劳动,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内化,也就是通过主观化文化资本的投入而真正获得客观化文化资本。由于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本身具有专利性、商品性,所以要获得它,除了自身劳动的付出之外,还需要“购买”。在这里,高校资助政策为贫困生解决了经济难题,为这类文化资本的获得解除了经济门槛,为他们客观化文化资本的获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高校资助政策对贫困生制度化文化资本获得的功能

制度化的文化资本表现形式有学历、资格认定证书等。这些制度化文化资本的获得也需要经济方面的支出。贫困生由于家庭困难,在主观化、客观化文化资本的经济投入上明显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之间存在差距。比如,在高职学校专转本教育、第二学历获得中,由于经济投资比较大,贫困生都会逃避,这对他们学历的获得都有不利影响。再如,在一些资格证书的获得中(像建造师、心理咨询师),由于报名费、培训费会比较贵,贫困生也会选择逃避。而资助政策在这时候会发挥重大作用,为贫困生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的获得提供了经济保障,促进了贫困生制度化文化资本的获得。

(二)精神资助在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中的功能

首先,通过学校的心理测试,可以让贫困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危害,配合学校进行心理调整,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调适。

其次,通过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对贫困生建档,为贫困生提供持续、全面的心理服务,促使他们心理问题的综合解决,形成健康的心理,树立积极的态度,提升贫困生的自信心。

最后,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树立典型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有利于积极培养贫困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励志典型的树立和宣传,更是从贫困生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对贫困生教育而言更有说服力。这些措施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只有心理上健康,才能更好地获得文化资本,才能为贫困生三类文化资本的获得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

(三)就业资助在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中的功能

学校提供的就业补贴,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和就业上的双重资助,使他们不会因为经济上的欠缺出现就业短板。学校为贫困生提供的就业帮扶服务,都为贫困生的顺利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提供了条件。而就业岗位的获得意味着相应经济资本的回报。经济资本的获得是对他们文化资本获得的补偿,为接下来文化资本的持续获得提供条件。

学校为贫困生提供就业培训,提高了贫困生的知识和求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贫困生主观化的文化资本,促进了贫困生的文化资本获得。

四、结语

总之,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探究资助政策对贫困生文化资本获得的功能,发现高校资助政策为贫困生文化资本的获得提供了经济保障、精神支持,为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本的获得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信随着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高校资助政策的相关功能会越来越强大。

[1] 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包业明,译.上海人民版社,1997.

[2] 陈锋. 文化资本导论[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猜你喜欢
客观化贫困生资助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中医舌诊客观化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探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民事司法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内涵探讨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运动心理学研究走向:主观客观化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