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8-15 00:42:32吴龙生师相永赵丽华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扬州应用型校企

吴龙生,师相永,赵丽华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是建筑产业较发达地区,长期处于江苏建筑产业第一方阵,是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建筑强市”之一,建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美中不足的是,目前扬州建筑产业以房建为主,面临着产值利润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难题,急需转型升级。扬州建筑产业在紧紧抓住城镇化、绿色建筑热潮、跨江融合发展、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等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多元化发展方面,有着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建筑产业需求,推进建筑产业的工厂化、专业化生产,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以扬州职业大学为例,探讨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政行校企紧密合作下的建筑人才培养方案

政行校企紧密深度合作,理顺四者关系,是构建校企合作有效模式的必要条件。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企业是主体,学校全过程全方位主动参与,行业指导是关键,企业人才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特别强调“学以致用”的理念,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的、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着重探索全面培养工程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及实现途径。要形成具有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的优势、特色专业群,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沉得下、吃得苦、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要突出应用性特征,强化服务职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专业建设为支撑,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职业素养优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建筑产业是扬州市的基本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富民强市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形势下,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总量、做响品牌、做优质态。一要加大对企业发展规划、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力度,为建筑产业进一步发展创设良好环境;二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助力夯实企业发展基础,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为建筑产业向高效益、高科技产业转型,为着力打造大建筑产业链、价值链添砖加瓦。

2014 年扬州在全省首创《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提出了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注重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 年,培育2 ~3 家国内领先的建筑产业化集团,打造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2014 年前7 个月,扬州建筑产业实现产值1390 亿元,同比增长12%,在全省排名第三;在扬缴纳税收19.6 亿元,同比增长12%。2013 年扬州共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国优工程22 项,为历年之最。

面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产业的勃勃生机,作为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紧贴区域发展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创设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着力培养建筑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自觉在全省范围内找准定位、结对赶超,比总量更比均量,比速度更比质态[1]。

三、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实现与建筑产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建筑产业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急需人才的领域,需要大批扎根基层、充实生产一线、熟悉高新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当主动实现与行业、企业、职业资格、生产岗位的需求零距离对接,适应市场的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抓手,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入实施质量提升、科研突破、人才高地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团队建设、服务优化六大工程。

1.确立培养目标

教学模式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集综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于一体,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及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应适应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新变化,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明确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路径。在重点做好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和培养方案的适时制定两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占领市场、拓展产业链条的专题研究,以充分彰显企业在深化改革、经营管理、安全生产、质量创优、科技创新、凝聚人才、品牌建设、社会履责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和潜在优势。

2.坚持“扣产业脉搏、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产学研一体化整体构建,是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

跨江融合发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搭建通往苏南及长三角核心区的宽阔跑道。跨江融合大发展的方法是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惠互利、主动融入、共同发展,路径是主动呼应苏南,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合作[2]。适合建筑产业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应在产业链中找准位置。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要根据产业链、创新链去部署人才培养链。扩大建筑产业类专业优势,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育建筑产业特色专业群。内引外联,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培养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搭建实践平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知识、技能、素质并重,注重调结构、提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在推进建筑产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力争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所突破。

(二)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扬州职业大学强力推进五个融入,努力构筑适宜创新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服务跨江融合建设大局。

1.发展规划融入,找准位置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扬州职业大学制定了一系列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建设项目配套办法,明确了“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行”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发展规划的落实到位,讲求实效,先后出台了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重点项目及专项经费相关管理制度。

2.专业教改融入,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项目

扬州职业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为导向,着力推进以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为代表的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应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专业结构,在省级特色专业、省重点培育品牌特色专业及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3]。

3.创业能力培养融入,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真题真做、运行高效”的实验实训平台。打造能够“工作情境模拟、工作流程优化、岗位要求齐备、角色体验生动”的综合训练平台。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专业知识特色明显,创新意识领先,团队合作精神卓越,沟通交流和思想表达顺畅,诚信稳健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科研项目融入,为建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扬州职业大学通过重点打造一批对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努力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设方面发挥带头与辐射作用。目前,依托扬州市重点科技项目建设的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平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江苏省建筑新材料、新技术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及支撑技术研发、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平台及应用与面向服务跨江融合发展战略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重点攻关课题等项目,相继取得骄人业绩。

5.对外合作融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扬州职业大学积极建立学校与江苏省教育厅、建设厅、市、区政府各部门、各大中企业、研究院所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构建需求与服务对接机制。通过项目对接洽商、签订合作协议等,大力推进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中国职教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及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施工企业、建筑业协会(学会)的交流合作,开设土木讲堂,完善注册制度下的人才培养办法,借鉴国内先进院校课程建设经验,积极探索以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促教学改革的研究路径。根据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拓展体现职业能力的课程内涵,打造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相适应。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成绩斐然。

扬州职业大学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与江苏扬建集团签署《校企共建土木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创新“共同投资建设、共同培育经营、共同受益发展”的共建合作模式。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管理规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工作手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规范、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员职责分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员资格要求、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员考核标准等“示范文本”亮点频频,入驻建筑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扬州华正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为扬州及周边地区提供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服务,师生直接参与材料检测与沉降观测技术服务,显著提高了工程实践与社会服务能力[4]。

四、结语

区域经济大发展,需要更多的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面对这一新形势,高职院校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产业对接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得尤为重要。扬州职业大学以专业为依托,以科研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构建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课堂教学与生产车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探讨零距离对接的途径与模式,为毕业生提高职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积极开展建筑施工技能型人才内涵的探究,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结合现代社会企业对建筑施工高端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需求,采取校企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资质与技能对接等方式,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产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综合性设计项目,激励学生积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

市场竞争、企业竞争、产品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把教学特别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企业应用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坚持“提高标准、分类建设、科学评价、打造精品”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针,构建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监测评价体系,以“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认可”为最终衡量标准。随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深入,它将为扬州及周边地区建筑产业提供更加专业、快捷、精准、高效、优质的服务。

扬州建筑产业优势明显,是全市的支柱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为扬州乃至全省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产业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扬州建筑产业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扬州及周边地区建筑产业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1] 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5 -67.

[2] 张永龙.论推进苏中跨江融合发展[J]. 江海纵横,2014(2):42 -44.

[3] 吴龙生.论节能减排理念教育[J]. 高等建筑教育,2008(4):66 -69.

[4] 吴书安,王兵,邹厚存.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扬州职业大学土建类专业改革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42 -44.

猜你喜欢
扬州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48
扬州的夏日
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 10:41:17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扬州的秋日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