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的觉悟之路

2015-08-15 00:44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圆融因缘佛陀

于 由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社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1231)

佛是觉者,佛陀所传之法是指导众生觉悟之法。三藏十二部凡佛所说之经,均指归一个目标:觉悟。觉悟不是一个终点,也不是一蹴而就,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众生会有不同的觉悟。时下汉藏杂传,八宗各论,学佛人东奔西走,究不知哪个最好。更有个别寺僧褒扬自法,贬抑他门,愚弄信众,造成一些人对佛法的误解与偏见。故有必要对觉悟的阶段、破立的对象、修行的法门、佛教的宗旨作出分析,以示佛法大貌,正解觉悟之道。

一、觉悟五蕴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了普通意义的“我”,即“我”由五蕴组成。对五蕴的觉悟,核心是从色的觉悟开始,破除对色相的执着,进而达到对受、想、行、识的觉悟,从而开解“(人)无我”之道,这是佛陀早期传道的重点。

(一)五蕴非我

佛陀教导人们去除对色的执着,首先是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进行的。人们首先看到有“我”这样一个身体,以为这个身体(色身)就是我。如果我是这个身体,那么手是我呢,还是脚是我,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是我?如果说我是一个整体,那么去除手、脚、或者其他部位,这个身体是不是我?是去除的一部分是我,还是留下来的一部分是我?如是提问与回答,问题到后来会被问:如果去除了心脏,或者大脑,那这个身体还是不是我,哪一个部分是我?从肉(色)身的角度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我。那么,色身不是我,它是什么呢?

在多部经中佛陀说到“色非是我”,我所拥有的这个色身,实质是由“地、火、水、风”这“四大(种)”组成,四大(种)中“地”表现为“坚的,固体的,所执持的”,包括“毛发、体毛、爪、齿、外皮、肉、筋、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肺、脏腑、肠间膜、胃、排泄物”;“水”表现为“似水的(液体)”,包括“胆汁、痰、脓汁、汗、脂肪、血、汗、脂肪、泪、血浆、唾、鼻液、关节滑液、尿,于头有头脑”,火的表现为“似火的(热)”,包括“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风的表现为“似风的(气体)”,包括“上(行)风、下(行)风、腹(内)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1](第01册No.0026P464),[3](第26部P2,第9部P254)

色相除了包括由四大(种)单个所造的色相,还包括因为业力而导致四大种相接合而造的色相,即“所造色”,共有二十四种,分别为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女根、男根、命根、心所依处、身表、语表、虚空界、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和食色。加上地水火风四种,全部的色相一共有二十八种。这就是色蕴。

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归属于四大。这些部分在人活着的时候,组合到一起,当人死后,各回原处,“即地归还于地身、水归还于水身、火归还于人身、风归还于风身,诸根移入于虚空”。[3](第6部P63)所以,四大组合而成的色身不是我,它终将归随四大而去。

受蕴指所有的觉受相总括,觉受相包括三种,即善、不善、无记(非善非不善)。善受即喜受、乐受等,恶受指厌恶、悲愤等受,无记指即没有善恶感觉的受相。想蕴指全部的想念相总括,与受一样,有善、不善、无记三种。行蕴指一切有行作相的总括,包括善行、不善行与无记行三种。识蕴指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虽然识蕴的内容比较复杂,而仍然不出善、不善、无记三种。

色、受、想、行、识均是指其所表现出的相,五种相均不是我。如果受是我,那么苦受是我还是乐受是我?同样提问分析,则无法从五蕴相找到我。故佛说“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是我)。”[1](第02册No.102P499)

(二)觉照五蕴之道

佛陀便教弟子们亲身体证(修行)的方法,即观察、觉照一切色相、受相、想相、行相与识相。这些方法总结为“四十业处”,其中的前三十个,大都是对色的觉照方法,后面的十个,分别为受想行识相的观照。四十业处分别为:

十遍观:观照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

十不净观:观照人体色身的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十随念观: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

四梵住:慈、悲、喜、舍为四梵住;

四无色观: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一想以及一差别:食厌想,四界差别。[3](第36部P276)

四十业处的观法,正是40 种禅定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锻炼与修习,由定生慧,达到对色等相的认知与觉悟,从而解除对五蕴相的执着,实证(人)无我之慧。

二、觉悟因缘

色由四大合和而成,而这四大所合和而成的相,由谁或什么在导演,促使其不断地发生变化?受想行识又是由什么来决定它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呢?色等五蕴的变化有没有规则、规律可寻?五蕴的过去如何、现在怎样、未来又将如何?对此疑惑,佛陀讲解了因缘法,指出这一切的变化,不管是为凡为圣,都是由因缘决定。

(一)十因四缘

一切的现在都是由过去的因缘决定,一切的未来都是由过去及现在的因缘决定。归纳起来,“一切法有十种因”,一是流布因,即一切现象因其名而指定其体相,以其有了体相才可以宣说,无名无相则无从谈起;二是从因,就如我们因为有手而能取物、有脚而能走路、有身而能坐卧;三是作因,犹如植物有了种子所以才能结果;四是摄因,就如植物离开种子,而从其他因素(如嫁接)得到果实;五是增长因,犹如种子已死,而种芽已生,从芽得果;六是转因,即如从种子到谷物,再因谷物而作种子,种子转因为谷物,谷物又转因为种子;七是不共因,各种果实因种子不同而不同;八是共因,所有动物、植物皆依靠地水火风而存在、生息;九是害因,指怨害善法,主要有五种,即声害、生害、不共住害、怨害、定害;十是不害因,即无犯害法。

以上十因,皆为真实因,就如种子一样,此因只要条件具备,将会发芽开花结果。除真实因以外,还有方便因,即缘。缘有四种,一是因缘,就是各种现象产生、出现的根由;二是次第缘,也称等无间缘,所有现象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紧密相连,次第变化,看起来好象一直在持续或存在;三是所缘缘,由一个现象而引发至另一个现象,如看到鲜花即心生喜悦;四是增上缘,即方便因,能成为他法生起、结果之助力者。以上十因四缘,能够生出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1](第30部No.1582P960)

(二)十二因缘出自十因

为了更加清楚地解说因缘法则,佛陀演说十二因缘所有名相,来解释十因能够生出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无明因缘行,行因缘识,识因缘名色,名色因缘六入,六入因缘触,触因缘受,受因缘爱,爱因缘取,取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忧、悲、愁、恼大苦聚集,为名流布因。因为贪恚,而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不断此十二因缘,为从因。现在爱取未来无明,现在有未来行,现在识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生老死,都是作因。不近善友,不乐听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以此四事而摄取无明乃至生老死,则为摄因。因恶业故,增长无明乃至老死,此为增长因。无明有下中上三种,下为中因、中为上因,以至老死,为转因。有无明堕地狱,有无明堕畜生,有无明堕饿鬼,此为不共因。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十二因缘,为共因。不明因缘故无具足性,不与如来共生一国,远离善友不得闻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不得修集三十七(道)品,此为害因。除无明,故性得具足,故得与如来共生一国,亲近善友得闻正法,思惟正义如法而住,修集三十七品,此为不害因。

(三)圣道之法出自十因

不仅色等五蕴遵循因缘法,十二因缘遵循因缘法,一切的出世法同样遵循因缘法。所有的出世法名相,包括三十七(道)品名相、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均名流布因。因四念处,得四正勤;因四正勤,得四如意足;因四如意足,得五根;因五根,得五力;因五力,得七觉分;因七觉分得八圣道,因八圣道得寂静涅槃,此为名从因。无明灭故诸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得涅槃,此是名从因。性具足故修三十七(道)品,修三十七(道)品故得涅槃,此为名从因。性具足故能生菩提,乃至三十七(道)品能生菩提,是名作因。亲近善友至心闻法,思惟其义如法而住,调伏诸根修八圣道,此为摄因。三十七品能为二种涅槃之因,是名转因。具声闻性得声闻果,具缘觉性得缘觉果,具佛性故得无上道,此为不共因。有三人共同都在修集三十七(道)品,此为共因。性不具足,生处八难,不闻正法,此为害因。破坏害因,故得闻正法,为不害因。修集八圣道因缘故,得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以至得佛菩提,为增长因。[2](第67册1080部P49)

世间一切世法出世法,一切色等五蕴、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法,均逃不出因缘法。十因四缘决定一切,除此十因,再无外因。善有善报,五果可得:报果、余果、解脱果、现作果、增上果;恶有恶报,不善之法得三恶报;有漏善法得人天果。此正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三、觉悟空相

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也不是我,掌控一切人、事、物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结果的是因缘法。然而这并不是佛陀想教导众生的最终觉悟之法。佛陀告诉弟子,色等五蕴不是我,非真实存在,因缘决定的一切也不能说是真实存在的。五蕴、因缘皆是空。

(一)空相

所谓空,是指一切现象都在刹那、分秒间不断发生变化,在这变化中一相生起,一相灭去,根本找不到一个固定不变的现象。空相就是指这一不断变化的相,色相、五蕴是空相,因缘法也是空相。在破除对我的执着,达到(人)无我地步之后,还要破解对法相的执着,达到不执着于法的程度,即所谓的“法无我”。色等五蕴非真,因缘亦非真。色相在不断地变化、生灭,色相即是空相;受想行识相在不断地变化生灭,受想行识相也是空相;因缘法(相)不断变化生灭,因缘法(相)也是空(法相)。空相指一切相皆是空相,所有的“有”、“存在”皆是空,就连空同样也是空相。

空是与“有”相对而言的相,因为有色相,色相为空相,所以色即是空。因为有了色等五蕴相,才出现了空相。反过来,空相指五蕴的真实相,空相离不开色等五蕴相。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相即空,即空即相。同样,因有了十因四缘法(相),而有了空法(相), “我说因缘法,一切皆是空”,反过来,亦复如是,空即十因四缘。离开五蕴、因缘法相,空便无从谈起。

(二)非有非无,不一不异

空不是有,也不是无。空是不停地变化的相,这一相只能去观察、觉悟,不能给它一个固定的指代,一切指代都是不准确的。当你说这是这样时,这已经变化掉了。即使用空这个字,也只是权宜之计,空实质上“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一切色不是我,不仅不是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均是虚妄之相。虚妄之相不是无相,不能用无来表述。空不是一无所有,虚妄之相不是一无所有,因各种相刹那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相,只能称它为虚妄之相或假相。这些假相,虽然不是我,却也“不异我”,一切受想行识,同样“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离开这些虚妄之相,则无从谈我,无从谈空。唯一正确的认识,在于“不一不异”。[2](第51册P396)

正如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所言,象牙、象耳、象头、象鼻、象脚、象脊、象腹、象尾,不能说它们是象,然而也不能说它们不是象。如果没有这些,那么象又是个什么样子的呢?盲人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2](第29册第0109部P552),这些并非错误,那些盲人不能说出大象的全貌,或者不能知晓他们所摸的只是局部,这是盲人因为目盲而无法看到。

(三)五宗各表

对空相的觉悟,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禅宗均有表述。天台宗以“空、假、中”表述:站在空的角度,一切皆空;站在假(有)的角度,一切皆假;实质上,空和假不一不异,应以“中”道来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华严宗由四法界而立“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观”三观。众生(众事、众物)皆有同一理体即真如空性、圆融佛性,故而理理圆融;众生(众事、众物)又同时皆具各自主体性和相对独立的“生格”,故而事事无碍;圆融不碍平等,圆融不异平等,圆融就是平等;同样,平等不碍圆融,平等不异圆融,平等就是圆融。三论宗立真谛和俗谛,并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的“八不中道”,“令诸众生离此八偏,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唯识宗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来表述,二无我也称为我、(因缘)法二空:每位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此为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自性或绝对的真实,此为法无我。以无我之妙见,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如此转识成智,则可观“有我”“无我”并不二。禅宗以对空相的觉悟,作为“见性”的前提或基础。慧能以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其实就是对空相的觉悟而悟道。一旦觉悟空相,继续修行,则可“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行解相应,则为理事无碍,空有不二。

从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禅宗对空相的表述来看,天台、华严、三论均提出了“空有”不一不二,圆融无碍,一、异皆不合中道的道理。唯识提出诸法皆空、一切无自性,而只有通过转识成智,才能看到这世界的真相。进一步来说,转识成智以后,才发现世界的一切都是“不一不二”。唯识对“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目的只是为破“有”而明“空”,以促成转识成智的目的。禅宗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要明心见性,必须首先破掉一切有,一切相,一切法。一切有都是假相,一切相都是空相。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禅宗,为了破有,破除对一切色相、受想行识的执着,破除一切因缘法的执着,破到最后,连佛、祖的名相也给破掉。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各大宗派中,为何只有禅宗才能做出呵佛骂祖,无所顾忌的行为。

四、觉悟世间

五蕴是假,不是真实;五蕴由因缘法而果报不爽;五蕴、因缘皆是空;空与五蕴、因缘不一不异。那么这一切的色等五蕴、因缘、空,是从何而来,其主宰是谁?这世界谁说了算?佛陀在大乘佛法中告诉弟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2](第25册第0084部P685)世界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这个色身,都是由自心所决定。

(一)净土真实不虚

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国土,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出世,所在国土都是佛国净土。

发心成佛,行菩萨道,则佛国净土,随处可见:直心是菩萨净土,大乘心是菩萨净土,布施是菩萨净土,持戒是菩萨净土,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说除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十善等等均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这些均成为佛国净土的一部分。净土世界种种妙观,尽在眼前。[2](第33册P672)

(二)净土因心而现

在佛陀讲述佛国净土以后,其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心生疑念:我们所在的这个阎浮提世界,为五浊恶世,一切皆苦,难道释迦牟尼佛在为菩萨时,因其意不净,导致我们世界如此不净,“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陀知舍利弗所念,直告其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并非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净土,只是乌云遮住了我们眼睛。

为何直到今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仍然看不到如此庄严美妙的佛国净土呢?原因不在佛,在于我们自己。“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娑婆世界,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如果我们的心,“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2](第33册P675)

(三)一切唯心而现,唯心所造

灯光能够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如红绿黄白等,能够看到灯颜色的,是眼而不是灯;眼能看到不同的颜色,而能够让眼看到颜色的,是心而不是眼。同样道理,能够让耳听到声音的、能够让鼻闻到香味的、能够让舌尝到味道的、能够让身感受到所触的、能够让意识进行思考、想象的,均是性是心。人具六根,心能依眼看见色而为见能,心能依耳闻声而为听闻能,心能依鼻臭香而为嗅香能,心能依舌品味而为知味能,心能依身触物而为触觉能,心能依意生法而为觉知能。所谓万法唯心造,万法、万物均是心之所现之物,“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2](第47册No.0442部P15)世界显现出什么样子,就看我们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此心多名,一说为真心,以其离妄名真,能鉴曰心;一说为心地,以其能生万法;一说为菩提,能觉悟见性;一说为法界,能生万法而圆融无碍;一说为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一说为涅槃,能去一切生死烦恼,众圣所归;一说为如如,真常不变;一说为法身,报身、化身所依止;一说为真如,不生不灭故;一说为佛性,能其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本体;一说为圆觉,能够破暗独照。[2](第151册NO.1627部P627)此心万能,世界要成为什么样子,就看我们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结语:佛教宗旨

为了摆脱对“我”的执着,佛陀指出这世界一切是苦。从苦集灭道四谛开始,佛陀演说五蕴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修行之法,引导众生由苦到乐,由烦恼走向清净涅槃,由凡夫走向圣道。继而演说万相皆空,万法唯心,引导小乘走向大乘。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走向佛国净土清净不染,佛陀最后告诉我们:任何世界都是染净不一不异,染净随心而现,染净因心而造。由此出发,再回到出发点,起点就是终点:一切未生未灭,未来未去;由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一切不一不异,不净不垢。

这个世界有多大?每个人并不一样,你的身边就是你的世界,你身边的人、众生就是你的世界里的众生,你身边的土地、建筑、江河湖海就是你的世界的国土,你的心接触量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善待一切,心中充满喜悦,你的世界就是净土;你抱怨生气,五蕴就会到来,象天空的乌云遮住你的净土,而现出浊恶的世界相。

正如罗丹所言: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人,你用不同的心去观察,就会发现他是不同的人;同样的事、物,你用不同的心去面对,就会发现这些事、物完全不同。净土随心而造。最后,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无论其派别如何,而其言之字里行间,皆有其精神之弥漫,则善读者可觉而知也。[4](自序二P2)

[1]大正新修大藏经[M]. 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2]乾隆大藏经. 精装版[M]. 中国书店,2007.

[3]汉译南传大藏经[M]. 台湾:元享寺妙林出版社,1990.

[4]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 重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圆融因缘佛陀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无尽圆融
春·遇见
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因缘及其价值生成
敦煌因缘与佛教戏剧关系述考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
到佛陀的国度旅游
当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