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棠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汉末反切未兴以前经师之审辨字音”是对汉儒指导读经的汉读工作的评价。汉读主要是标示读音,区别声调,指导语气轻重缓急。汉读其实就是正音正读,是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步骤。所谓正音正读,是指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其读音、语调的一个基本工作。它在帮助学生扫清文本障碍,感知文本意境,培养基本语文素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有助于消除错读错写现象。现代社会信息飞速发展,流行语产生频率加快,读错字音或用同音字代替本字的滥用误用等错读错写的现象日益普遍。长期的错读错写会严重干扰普通话的推广,影响语言的纯洁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却要经常应对专门针对错读错写现象的考题,常常感到迷惑。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正音正读的教学力度,有助于消除不规范错读错写现象,还学生一个纯净的语言环境。
2.有助于减少方言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方言复杂的国家,汉字语音的复杂性与方言的多样性是推广普通话,规范文字的极大障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到要“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就是对语文教学中的正音正读提出的要求。要纠正地方音,特别是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方言区的学生的语音,正音正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步骤。
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对文本的讲解分析而忽略正音正读这一重要的训练,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与兴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以两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贺敬之的《回延安》的教学过程部分摘录为例: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步骤:
1.介绍作者。教师朗读课文(较平淡,缺乏激情)。
2.同学齐读课文(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加之陕北方言隔阂,读得很不整齐,各小节之间缺少停顿)。
3.正音正读(教师要求正音的字注上拼音,各读几遍)。正音:搂、糜、馍、炕、喘。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步骤:
1.学生默读(要求看注解、查字典,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2.提问:把《回延安》换成《去延安》或是《到延安》有何不同?
3.放录音,学生静听并思考: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写作特点。(学生在未充分感知文本基础上,茫然思考着)。
从上面两段摘录可以看出,正音正读实施是否得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开展。第一段摘录的缺点在于,教师范读无感情,没能在朗读时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境中,使学生和作品之间产生文字和沟通的隔阂,正音正读未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使教学平淡无味。而第二段摘录中,教师虽没有强硬要求记读,而是先让学生对生字有初步的接触,但在形式化的默读静听后匆忙进入课文分析,容易让学生忽视正音正读的重要性而敷衍行事,对汉字音、形、义无足够的重视。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正音正读的复杂化和必要性。正音正读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一项基本训练工作,应不再单纯地标示读音,辨识字形与字义,而可在正音正读过程中教给学生更多的基本语言知识,训练基本语言技能。正音正读应从文本出发遵循点拨加启发的原则,灵活进行,让教师与学生处于双向交流,互助合作的学习地位,为阅读教学的进行打好基础。
1.学生听读。课前预习后,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听教师、同学朗读,自读自听或用多媒体进行听或视听同步听读训练时,学生能有意识地将预习中发现的疑难字词的读音,语气语调的处理等问题加以注意并保持一定的记忆。听读主要是辨识语音,改变过去只片面重视朗读、默读的效果忽视听的训练的做法,以直接的听觉刺激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文本感受。
2.教师正音。在初步感知文本语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辨文中生僻字词或易出错的多音、多义字,方言区应针对方言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并辨析多音字的区别用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相关语言知识,如正音时,教给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字正腔圆,发音准确清楚的方法。这样既帮助学生扫清文本中的语音障碍,又为学生说好普通话打下基础。
3.学生再读。再读可加深学生对生字或多音字的印象,要求学生通过言语在口耳之间的传递过程,根据自己的心得与经验,注意停顿、升降调、快慢速、轻重音的调整与转换。学生在自主处理轻重音,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时更能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学生自主体会并在心里形成预期,等待教师的正读。
4.教师正读。正读的过程是教师披文入情的过程。正读从语言结构入手,结合语境,纠正学生朗读时的语调、句读、节奏,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轻重缓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利用移入感情、进入角色的想象来充实作品的内涵,用声音复活文本的艺术情景。
5.学生顺读。经过前面的正音正读训练,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情感,开始根据文中语句去细细品味文章意蕴,去与作者用文本对话,诚恳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悟的沟通,随文喜则笑,怒则愤,哀则悲,乐则快。
正音正读从阅读教学上来看,帮助学生扫清文本障碍,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来看,帮助纠正地方音,消除不规范异读,学好普通话。教师应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指导,使正音正读的训练改变流于形式的状况而起到其真正应起的作用。
[1]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永康,翟启明.中学语文教学论[M].天地出版社,2001.
[3]任小龙.教会学生“读”书[J].中学语文,200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