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彦
在高中课改工作中,高效课堂是提到频率较高的热词之一。围绕《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语文教师可谓殚精竭虑,努力摸索着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力争实现课堂的高效。然而,事实是不尽如人意的。究其原因,关键是学习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预习的缺失。我们在观念上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是如何自主?难道靠课堂上那间或的三五分钟就能说是全部的自主吗?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体现在课堂上,而且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课外。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这三个学习环节中,最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应该是课前预习,这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需的一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因为缺乏学生课前的预习环节,教师不得不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来弥补预习环节本应完成的任务。或者由于时间局限,实际上仅仅是完成了应该属于预习的浅层次内容,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真正做到合作与探究,所以结果是很难向课文深层次挖掘,甚至最后不得不演化成为对重点难点内容反而一言堂、满堂灌的结果,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下面笔者将自己教学中预习环节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高一开学第一堂语文课,笔者并不盲目讲课,而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陌生、新鲜、好奇的心态,在初步认识每一位学生和了解他们以往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语文教学方式,其中特别强调预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心理上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告诉他们,要想轻松学好语文,唯有变被动学习为自觉主动学习;要主动,抓预习;预习到位,有的放矢,主动权在我,课堂才经济,学习才高效。
根据预习范围和时间,可以将预习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和课前预习三种类型,学期预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假期,阶段预习的时间可分在每一月或每一周,课前预习的时间主要在每一天。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预习主要指的是课前预习,即针对每一篇或每一课的具体课文所做的预习。
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要在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两个环节之外加重课前预习环节的分量,学生一下子觉得时间上很难保障,甚至觉得根本没有时间。鉴于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向学生分析学习过程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楼万丈,重在基础”,预习环节做到了,表面上看似占用了许多时间,但实质上为后面的两个环节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课堂学习重点难点一突出,其效率自然会提高,课后复习当然也就不难,因而在这后面两个环节上,必然会节约出较多的时间,将这些时间用于课前预习实际上也就足够了。
不同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和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不同,其预习方法和预习内容自然也是不同的。概括起来,语文预习一般可采取由易到难的预习方法。在准备《拿来主义》这一课的预习时,笔者主要采取了逐段归纳法,要求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主要解决两个问题:①逐段细读,概括段意,理清作者思路,看文章整体结构是否和自己已了解的议论文结构相同?②找出一句你认为有深意或者精彩的句子并分析。这样设置,既指向单元学习目标,又符合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能做到不占用过多时间。
逐段归纳法解决的是课文内容的问题,是在障碍扫除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是障碍扫除法的深化。逐段归纳法在预习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预习完成后,如果连内容都不清楚,那预习的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逐段归纳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细心,在归纳时要反复思考,不能粗枝大叶,否则就可能理解错误;二是耐心,归纳需要一段一段进行,这是比较花时间的,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要认识到,逐段归纳法不仅解决了预习课文的问题,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预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作为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促使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一开始只要做了,无论粗细,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再通过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让学生当“小老师”或者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上等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步入认真规范预习的轨道。
面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每一位教师应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把预习环节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设计并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落到实处,让它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步入高效,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