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构式语法的理论构建——《构式化与构式变化》述介

2015-08-15 00:50刘丽媛
语文学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网状构式图式

○刘丽媛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875)

构式语法理论产生至今已有20年,观察视角从共时平面扩展到历时平面,单纯地借用语法化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的需求,迫切需要一套构式语法体系内的研究方法或理论。2013年,Elizabeth Closs Traugott与Graeme Trousdale合著的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构式化与构式变化》(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一书及时弥补了这一空缺,形成了关于构式演变研究的理论体系。该书采用基于使用的模型,把“构式化”与“构式的变化”都纳入研究范畴,从语法构式化、词汇构式化和构式化语境三个角度入手,对当前的历时构式语法以及语法化、词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成为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

全书一共六章。第一章概述了研究现状和理论框架。第二章综述了基于使用的符号变化网状模型。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考察了语法的构式化和词汇的构式化。第五章关注发生构式化的语境。最后一章汇总了作者的主要观点,概述了研究的前景。下面我们分章简要介绍该书主要内容。

一、框架结构

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假设前提、方法材料、篇章结构等。作者采用历时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以英语的历时语言为语料,依据语言运用的事实研究构式变化的产生及其本质,与认知构式语法和激进构式语法的观点大部分一致,但不拘泥于已有的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在构式与构式变化的概念方面,作者限定“构式”的基本模板为[[F]↔[M]],指形式(F)和意义(M)的配对,形式上涉及到句法、词法、音系形式,意义上涉及到语篇、语义和语用。

本研究假设构式关联形成继承性的语法分层级网状模型。Goldberg(2003:219)认为“我们全部的语言知识被构式网络刻画”,作者同样借用“网络”解释构式的变化以及不同构式间的关系。不同的构式可以通过“规模”“特性”“概念”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各种类型的构式化可以通过“图式性”“能产性”和“复合性”三个要素的变化来衡量。

关于构式变化的问题,作者重点区分了术语“构式化”和“构式的变化”,简单地说,“构式化”是指产生新的形式意义配对的变化,网状模型中会形成新的节点;“构式的变化”是指对现存构式内部维度产生影响的变化,不涉及新节点的产生,二者是本书主要关注的两类构式变化。同时,作者区分“前构式化的构式变化”(PreCxzn CCs)和“后构式化的构式变化”(PostCxzn CCs),前者包括语用的拓展、语用的语义化、形式和意义的错配以及一些小的分布变化,后者包含搭配的扩展,可能也包含形态和音系的缩减(reduction)。

作者说明了与本书相关的语言演变研究概况,反思和融合语法化理论和词汇化理论,解释了两种阐述语言演变的原理“新分析”(neoanalasis)与“类推化”(analogization),强调构式是如何变化的,区别于变化的原因或机制“重新分析”与“类推”。

二、基于使用的符号变化模型

本章详细阐述了基于使用的符号变化模型,认为语言是构式关联形成的网络,通过网状模型的扩大与收缩,可以更好地解释语言变化是相关的。

作者认为语言的存储与“使用”密切相关,存储的单元是构式,使用频率越高,存储单元越固定。一个能产的已有构式,可以通过新分析和重新组合,在网状模型中产生约定俗成的新节点,形成新的存储单元。大多数的语言变化是构式的变化,使网状模型中已有节点的形式或者意义发生变化,不产生新节点。在基于使用的模型中,每一步微小的变化都是可以识别的,新结构的出现称为浮现(emerge)。

网状模型中的节点是形式和意义配对的实体,链接可以是任意节点间多元的不同方向的语义、语用、话语、句法、词法、音系等的连接。作者说明了网状模型与语言处理、语言学习的关系。学者可以通过分析这一过程,证实网状模型是如何变化的。基于此,作者以“agreat deal”为例采用扩散激活机制分析了网状模型中节点的关联及变化,扩散时通过选择激活中间节点找到从已知形式到未知意义的最佳路径。作为神经机制的扩散激活机制与语言变化机制类比推理相关,类比推理发生时可能导致构式变化。

网状模型中一般包括两类链接:相关链接与遗传链接,Goldberg(1995)提出构式间的相关链接包含四类:多义链接、隐喻链接、部整链接和实例链接。网状模型中的链接会发生变化,作者从构式的生命周期讨论网状模型的产生与重组,尤其关注图式进入模型边缘、停留在边缘,被废弃的现象。范畴、斜坡、渐序性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词汇到语法之间有一个斜坡。作者以the way构式为例,详细地论证了上述观点。最后补充说明了部分问题,如,网状模型中的节点和链接是怎样发展的。

三、语法的构式化

语法的构式化是指通过一系列微小变化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符号的产生,这些新配对符号在功能上多是程序性的。本章不局限于语法化研究的传统主题,对语法的构式化进行了细致阐述,所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并增强了语法化的研究。具体表现为语法化主要关注的是典型的或构式中不可分割的个体词素的发展,是单维度的;构式语法中的构式既有原子的也有复杂的,既包括图式层次也包括微观构式层次。

语法化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包括:语法化原始表达的各方面缩减和依赖性增强;语法化的扩展。语法的构式化关注构式细微变化的视角与语法化的研究是兼容的,一方面语法的构式化涉及到构式类型和使用范围的扩展,语法化的扩展为讨论样例匹配的形式、与扩展相关的类推化以及构式图式家族的形成提供了框架;另一方面语法的构式化涉及到组块和形式的固定,很多个体变化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表达缩减,语法化的缩减需要被包含在语法构式化的模型中。同时,这两类变化可能是交叉的。

构式变化的方向与能产性、图式性和复合性的变化相关,作者主要采用二项式量词(binominal quantifiers)和表示“将要”的“begoing to”的发展过程进行论证。语法化的扩展研究与语法构式化中程序功能的发展(能产性、搭配范围、图式性的增加)是一致的,语法化的缩减研究与语法构式化中复合性的减少是一致的。影响三个要素变化方向的主要原因是重复,另一个原因是类推思维。

基于构式化和构式的变化,一些特定类型的去语法化(degrammaticalization)方式需要重新定性。去语法化的反例也说明了扩展的特殊路径是不能预测的,一些认为可以从共时推断过去变化的学者应有警惕。本章最后以两个微观构式ALL-和WHAT-pseudo-clefts(假分裂句)的发展为例,阐释了语法构式化的观点。

四、词汇的构式化

本章吸收并反思了已有的词汇化理论,思考词汇构式在图式和构式方面的发展,细致阐述了词汇构式化的观点。词汇构式化主要关注新形式和意义的配对,配对中意义主要是实义的,形式主要是重要的词类,如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词汇构式主要包括微观构式和一些图式。构词法图式和语法图式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构词法图式涉及到黏着语素,语法图式可能全部由自由语素组成(Booij 2010);构词法图式有基本的实质意义和主要的句法范畴形式(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图式总是或至少部分有程序意义。构词法图式内部存在层级差异,主要区别合成词和类词缀。派生词法图式与语法化的程序性存在“词汇功能”与“程序功能”的差异。

作者对“词汇化”的概念及研究对象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在语法化和词汇化都涉及缩减的情况下,语法和词汇材料是不同的,事实上是分散的,可以从构式视角调和它们的相似之处,因此分别论述了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离散输出,“词汇化”被解释为进入库存,从词汇构式化的角度反思词汇化的观点。

词汇构式化在能产性、图式性和复合性的变化预测起来比较困难。词汇构式化的形态图式涉及到图式性和能产性的增强,与定义为缩减的词汇化有所不同。当图式的特殊成员失去它们与图式的关系时,经历各种各样的缩减,复合性会降低。作者还对比列出了词汇构式化和语法构式化在能产性、图式性和复合性方面的对应关系及其差异。

依据构式化输出的结果,作者更加细致地审查了词汇图式、原子词汇构式以及短语和从句习语等的构式化,不同的构式类型处于不同的斜坡位置。作者还单独讨论了“瞬时”产生的词汇构式化实例,如缩略词、截短词、截搭式。词汇图式和语法图式以及语法微观构式的产生都是渐序的,而词汇微观构式的产生可能是瞬时的,渐序发展的词汇构式化和语法构式化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一些原来被作为去语法化的例子实质上是合理的词汇构式化的例子,有一些并非词汇构式化的例子。

五、适于构式化的语境

“语境”在构式语法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将语言上下文广泛地解释为语言环境,包括句法、词法、音系、语义、语用推理、语体(书面语/口语),有时是广泛的话语和社会语言环境。本章旨在展示一个理想的语境研究报告,而构式化研究需要关注前面章节中提到的三个因素: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和系统性变化。

语境分析最初是用来进行语法化分析的,作者修改进行一般的构式化分析,关注语境中与前构式化和后构式化直接相关的关键因素。比如,构式出现的早期语境是否必须是模糊的。后构式化中的语境渐序扩展和类推化、持久性和压制性等因素。语境的贡献在前构式化和后构式化时是不同的,语用的复制和词素句法环境包含构式的变化,构式的变化可能促成一个孤立的语境和构式化。作者用了很多前面提到的例子或材料例证语境分析的框架,涵盖了构词法图式发展的语境、表示部分的词发展为二项式量词的语境等,研究中区分构式环境(内部的)和网络环境(构式间的关系)。

最后谈及促成语境(enabling contexts)的持续性问题,关键的语境可能在特定项目层级或者图式层级持续存在,持续存在的语境可能是结构性的,也可能是图式,但并非所有的持续性语境都涉及特定项目实现变化的问题。词汇构式化促成环境的持续性很难确定,它比语法构式的发展更加多变。

六、回顾与展望

本章中作者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本书的目的是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视角探索语言演变的方式,鼓励我们平等地考虑形式和意义的变化,关注网状模型中构式间链接的产生及变化,对语言演变做出更广泛地分析与解释。

在本书的主要观点中,作者强调在整个研究中采用了语言网络的概念,用统一的方式思考新符号的产生以及符号内部和符号之间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关于构式变化本质的一致理论主张。该构式研究的附加价值是基于使用的网状模型为反思复杂的语言变化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有助于推进认知构式语法对一些语言变化观念的重新思考。

作者最后介绍了一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领域。首先,本书探索的还只是一小部分例子,在这个框架内仍有许多语言演变的现象留待研究,比如,词序变化,各种主从关系类别的发展,怎样解决音系的变化等。尤其是,“组块”的问题本书只是略为提及,但它对主要的变化机制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其他语言,如汉语、日语等都需要学者关注调查,在研究中要考虑类型学构式差异的成果。此外,本书做的主要是定性分析,在持续的语言变化研究中要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统一起来。

七、简评

总体来说,本书对已有的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最新的概述与发展,并展示了这些研究在语言演变研究方面的贡献,具有前瞻性、理论性的特点,对我们了解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最新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做的构式研究为程序、指称和混合标记在系统中的定性处理提供了范例。本书的优点是基于语言使用的前提运用构式网状模型的概念,有助于促进相关的微观构式和图式变化的讨论,为思考类推思维和类推化在变化中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作者坚持构式化过程中的“渐序性”原则,不仅注重阐述微观构式的发展,也关注随着时间流逝图式的得失变化,以及伴随着图式历时的扩展与收缩,微观构式的变化与重组。当然,就像作者展望的,本理论体系作出的假设还有待不同类型的语言以及定量分析检验。

[1]Booij,Gert.Construction Morph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Trendsin Cognitive Sciences7:219-224,2003.

[4]Traugott,Elizabeth Closs&Trousdale Graeme.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猜你喜欢
网状构式图式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网状Meta分析
SWRH82B热轧盘条心部异常网状渗碳体组织分析及改善措施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