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以《我的第一本书》为例

2015-08-15 00:50:27○高
语文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黄毛祖母上学

○高 婵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三篇课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精神,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外在到内涵”对文本进行解读,问题的设置应该“循循善诱”,“层层深入”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1]

一、初读文本

(一)复述关于“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

设置这个问题的意图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是抽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便于掌握学习情况,更是对学生提炼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在复述的过程中每位学生复述的侧重点不同,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不同,语言组织能力不同,复述效果肯定不同,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复述关于《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到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围绕“我的第一本书”来写的段落,即从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在复述故事情节时要提醒学生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在本文中故事发生在“我”刚上小学放的第一个暑假的第二天,父亲从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小学回来了,喊醒在院子里照看小麦打盹的“我”,问“我”期末考试在班里的名次,当听到“我”说“第二名”时,父亲欣慰地夸奖“我”,当祖母揭露出“我”仅仅考过了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都数不上来的二黄毛时,父亲板起面孔要我去拿书考“我”,“我”赖不过去,只好拿来“我”只剩下半部分,没前没后,皱成一团纸的书,父亲并没有直接揍“我”,而是询问缘由,当父亲得知老师要求每人必须在课桌上摆书,但家境贫寒的乔元贞买不起书,“我”就把书拦腰用刀裁断,送一半给同窗乔元贞时,他深深地叹着气,父亲与乔元贞的父亲乔海也是“发小”,熟知他家境况,等“我”书背完之后他让“我”拿回送给乔元贞的半本书,连夜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册,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我”把补全的书给了乔元贞一本,开学“我”随父亲到崔家庄小学上学,但他再也没有上学,一辈子靠在附近的村子里叫卖小东西为生。而“我”的另一位同窗二黄毛参加过抗日战争,现在虽然去世,但仍然受人尊敬。

复述时当然不能漏掉《我的第一本书》里的内容,书里的第一个字是“狗”,那时“我”上学“我”家的两条狗跟着“我”,“我”把狗调教得很好,上课时“我”提醒它叫它就叫,被老师罚背书它也在“我”身边叫着,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

通过复述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会有较全面的掌握,对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具有很大的铺垫作用。

(二)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这是对文本进行的浅层解读,锻炼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提示学生找全相关人物,找到分散在文中的人物的事例,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父亲是与“我”这本书联系最紧密的人物、着笔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因为父亲要检查“我”的学习情况,所以“我”的这本书才露出它的真面目,从这里看出这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父亲,他很关心儿子的学习情况。“我”父亲也是一位温和宽厚的父亲,他在看到“我”那本不成样子的书时,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揍“我”一顿,而是询问“我”原因,在得知前因后果之后,父亲深深叹着气,从这一声叹息中包含着父亲的默许、对“我”的理解及对乔家的深切同情。[2]父亲在“我”背完书后让“我”从元贞那里拿回那半本书,给我们彻夜修补成两本完整的书,还包了皮,写了名字,这里也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是一个做事认真、心细手巧、办事周到的人。

这是“我”的一本书,“我”却把书一分为二送给乔元贞一半,看出“我”也是一个乐于助人、心善、仗义的人;同时“我”也是一个聪明、爱读书的人,“我”上课不用看书本,因为“我早已把书本从头到尾背熟了”;“我”也有些马虎,期末考试时“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没能考到第一;“我”还有些调皮,老师“弄不成”在上课时,“我”提醒“我”有意带来的在窗户外等“我”的两条狗叫,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

“我”把“我”的书用刀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买不起书的乔元贞,他虽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考了第一名,但生活条件不允许,不得不辍学,他当时该是怀着怎样的委屈向“我”哭诉:“我妈不让我上学了”,他是如此热爱学习,但是他没有了上学的机会,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的村子里叫卖一些小东西。而“我”随父亲去了崔家庄小学,后来上了大学,成为一个诗人,由此可见知识对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性。乔元贞的悲剧主要来自家庭,他的父亲乔海在一个山沟里当塾师,古人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可见乔海为生活所迫而外出,为了省路费、多赚钱两三年才回家住一阵子,脸不仅黑而且皱,中年的乔海被生活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的妻子心疼丈夫,加之教育意识淡薄促成了乔元贞一辈子的碌碌无为。

老师“弄不成”是“我”的书裁成两半的直接原因,他规定每人要有一本书摆在课桌上,两人共用一本也不行,看出他教条,死板,不懂灵活变通;人也没有本事,就连我们的教材也弄不全,当然这也与当时教育不受人们的重视有关;他为人却很忠厚,有情有义,在“我”上课捣乱之后说看在“我”父亲的面子上不打我手板,看出他与乡邻之间的友好。

二黄毛也是“我”的同学,他虽然比较笨,连一只手有几个指头都数不上来,但他很勇敢,打仗不怕死,一生受到了乡里几代人的尊敬。二黄毛很笨但并不傻,他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字不识几个,但他是我们乡里的英雄。

文中有两处提到“我”的祖母,“我”还没上学时,翻看父亲带回来的书,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作瞎狗看星星”,看出“我”的祖母风趣幽默的性格;还有一处是父亲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欣慰地夸“我”时祖母适时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时,祖母又替“我”回答说是二黄毛,看出祖母直率的性格。

二、主题探究

(一)写作原因

文章开头朋友来访,问起“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我”解释说,这本书让“我”难以忘怀,它的内容酷似漫画《父与子》,但“我”很难笑起来。

我们人生的第一本书大多不记得,但作者牛汉对他的第一本书记忆深刻,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在六十年后仍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念念不忘?这本书很有趣,文中第一篇就是“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为什么这么有趣的书作者读来却笑不起来?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教科书,关于这本书发生了很多故事,通过这本书作者受到了最初的教育,当然作者学到的不光是书里的知识,更多的是包含在这本书里的父子的亲情,以及从父亲对“我”的期望中汲取到的学习的动力,从父亲对“我”同学的帮助中学到的乐于助人,从父亲为“我”修补书中学到的细心认真。当然作者也从这本书里收获了最纯真的友谊以及同学的命运结局给他带来的生活启示,忆起苦难的岁月、奋斗的历程。作者也从这本书里想起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想起儿时的调皮,想起陪“我”上学,伴“我”读书的大狗与小狗。

(二)写作目的

每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最想表达的话,换句话说,文中哪一句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

通过引导学生大多能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人不能忘本。在这里这个“本”字即指“我”的小学一年级的国语第一册教材,又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发生的事、相关的人的精神品质,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石,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根深叶茂,就是因为“我”小时候父亲的认真负责、温厚善良、乐于助人;乔元贞的勤奋好学;二黄毛的勇敢爱国;乔海的忍辱负重;“弄不成”忠厚友善;祖母的风趣直率都给“我”人生最初的教育奠定了基础。有“诗坛硬汉”之称的牛汉,这些儿时的经历不可能没有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他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牛汉在《我仍在苦苦跋涉》中写道:童年世界里所有的亲人和伙伴,还有我们的村子,那个贫穷而野性的我的诞生地,我永远不会和你们告别的。我今生今世感激你们对我的哺育和塑造。[3]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冬梅.《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3(7).

[3]何启治,李晋西.我仍在苦苦跋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猜你喜欢
黄毛祖母上学
与我无关
祖母家的夏天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42
祖母
一定要走正道
祖母家的夏天
趣味(语文)(2018年3期)2018-06-15 09:58:20
上学啦
一定要走正道
故事林(2017年7期)2017-04-25 09:12:41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在草地上打个滚
新少年(2014年7期)2014-07-23 23: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