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龙
(鄂尔多斯博物馆,内蒙古 鄂尔多斯017010)
当前,随着信息及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的展陈手段推陈出新,例如多媒体、智能导览等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展陈模式,对我们了解和解决当前博物馆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做以下分析以供探讨。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的载体,目的就是将参与因素的各方面在合理的、科学的情况下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文物知识的社会化普及。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诸多因素。为了分析目前展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现就以上关系逐一阐述:
这里所谓的物既包括展陈设计语言与文物的关系,又包括文物之间的关系。就历史类展陈设计而言,服务的对象是文物,所以在展陈设计中涉及的展柜设计、多媒体设计、场景设计都围绕文物进行合理组合,力求做到追求独有个性的同时,不喧宾夺主,陈列设计造型必须简洁明快,不宜过于繁复,色调尽量以稳重色为主,重要文物信息主要交由辅助展板及多媒体和场景重点诠释。文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在遵从考古纪年等时空顺序的大背景下,应注重疏密结合、主次协调、品系连续有节奏感和深入感。
设计者与文物的关系以及文物与观众的关系是展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一是前者关系是后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展陈设计的成败主要决定于前者,也就是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对展陈大纲的理解程度、对涉及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的消化程度,对地域文化风俗把控能力,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客观分析都是考验设计者心智的客观指标。二是文物与观众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展陈设计通过大量的、多工种的协调,将文物的故事是否讲得“有声有色”,是否能达到最大化的信息沟通,这是展陈设计成败的“晴雨表”。
目前国立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参与者包括展陈大纲的作者、展陈设计师以及验证展陈设计成功与否的观众。展陈大纲作者一般由文博业界的专家学者担任,所以对文物信息的掌握颇为精通,对部分装修艺术语言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只能说较为了解;而就展陈而言目前大型基本展览工程由政府性公共招标予以完成,设计工作又由中标企业的专业设计师来完成,因此很容易造成两方人员在设计语言和文物信息上表达的不统一,二者的关系在实际配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目前展陈设计过程中展陈大纲作者、展陈设计师都不太注重社会性的基础调研,对观众的兴趣缺少科学判断,造成了文物信息和展陈设计语言的表达与服务对象的割裂。
当前博物馆展陈设计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一是在展陈设计之初过多考虑了馆藏文物本身信息的表达,过于追求布展的传统性以及布展的时效性,而缺少社会性的长期积累与分析,导致展陈设计过程中沟通的不对称、不协调,观众的深刻需求表达不充分。二是通过社会招标来确定的设计公司或者制作团队对展陈大纲和馆藏文物及地域文化的不熟悉,容易造成设计与实质性的、地域性的个性文化相悖,造成了大范围的个性文化的趋同性发展。三是博物馆自身人才的培养不足,面对大规模展陈任务时展陈设计与展陈大纲能力不能兼顾,独立展陈制作能力更是目前中小型博物馆的短板。
受限于博物馆建筑本身设施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目前博物馆一般搬迁至城市新区,相对而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人口密集程度不高,展陈服务体系的氛围营造需要较长时间。二是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求新、求异的导向较为严重,博物馆建筑的标新立异更为突出,只注重外表的光鲜亮丽,却对展陈及相关服务的实用性要求进行了降低,造成了许多空间的不必要浪费制约了展陈设计的充分发挥。三是建筑本体对自然光线的运用大多并不注重,过多采取了辅助照明,未能综合考虑不同展览的特殊属性,细分展览需求,造成了展陈设备维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问题。
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多以繁复的多媒体视频展示、精细的场景还原、炫目的灯光设计作为衡量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可否认这些高科技的使用极大地提升展览展示效果,填补了文化断层使整个展览更具时空的连贯性、使文物信息得到最大化传输。但新技术使用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加展览效果的同时,带来了音响的震动,灯光的持续照射对文物的实质性保护产生危害;大量合成化学装修材料带来的环境的亚污染和文物自身的微反应,以及日常维护保养更具专业性,更具常态化等诸多难点。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乃至文化展览的推出,“以人为本”是核心,实现此目标首先应在尊重展陈大纲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特点和现有文物的基本信息,设计是基于历史信息而成立的;设计是为实现文物“讲故事”服务的;设计是衬托不是主角;设计师是历史文化的膜拜者和精神传达者。其次设计的服务对象是观众,因此展陈设计在具备文化基础之后就是将服务群体的需求详细了解,必须补足社会调研这一课,细分服务群体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甚至是兴趣嗜好,博物馆展陈设计做到的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博物馆展陈设计目前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包括了环境艺术、装饰艺术、声学、光学甚至是机电、科技,这样复合型的设计是展陈设计区别于其他一般设计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优点是使观众能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行动置身于交互、智能、仿真、虚拟的展示环境,更具参与感和沉浸感,使博物馆在原有功能上,增添了科学性、趣味性完美结合的新模式,但缺点也同样突出,大量的高科技运用造成了“花团锦簇”的展示效果,忽略了文物信息的真实保真,对于展陈的深入感、节奏感却是极大地破坏,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一贯追求的简约、明快、庄重、素雅风格的背离,所以展陈设计如何通俗化处理,使大量的辅助展示成为内容的补充,形式的升华是当前重要任务。
当前博物馆在多媒体、灯光、随游导览等设备的使用方面,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主要原因是对上述设备的适用范围没有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如大量的音响设备的使用产生噪声破坏、大量冷暖光源的繁复使用对文物的破坏作用,以及细分不同种类文物所对应使用的照明设备及音频设备详细参数及适用范围,如何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尽最大可能降低对文物的损坏程度。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国家或行业协会有义务、有责任出台《博物馆展陈设计适用设备细分规范》。
面对新时期博物馆展陈设计工作的发展,设计者必须同时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结构设计表达、精益求精的灯光渲染、恰如其分的媒体简析、身临其境的情景再现等基本素质,各行业相互交流与合作,文博相关协会承担起培训交流责任,部分高校设立专门专业,对有志于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加强专业培训,通过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提高目前展陈设计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