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花
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学生对文本的渴求阅读,对文章进行主动概括、分析、赏评和提炼则是学生的“弱项”,或者说是“盲点”。诚然,对文字的吸纳和交换少不了意识上的“主动”,但“主动阅读”的要义更多指学生有主动解析的意识和较强的理性分析能力。引导主动阅读,应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紧扣学生课堂上的兴奋落点,因势利导,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是引导主动阅读的好方法之一。
笔者在执教歌德的《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首选在导入阶段就让学生感受小佛朗士人生中的“最后一课”,接着从文本切入,促使学生惊叹于作品中“我”的“人生没有最后一课”,注意力有所集中,然后驾驭点拨提升,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小佛朗士一步步的成熟。最后,学生通过齐声诵读得出结论:“韩麦尔先生是个坚强、坚定的爱国者”,他那“用尽全身的力气”便表明着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此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说:“同学们,当初我们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的蹂躏欺凌,正是四海相通的汉语凝聚着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信心和斗志,获得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现今,中华民族已走向了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来自世界的挑战依然不断,美国经济施压、日本钓鱼岛滋事等等,作为新时期的学生,我们是不是更要牢记自己民族的历史教训,认真学好民族语言呢?”学生在一片“是”的呼叫声中捏紧了拳头。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不仅不能漠视学生的兴奋落点,相反,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引导兴奋走向。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紧扣学生的兴奋点,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呢?
一篇课文的解读,可以有很多角度。生本教学观提倡解读切入文本时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参照,挑选出最能振奋学生神经的信息问题化。比如,《最后一课》的教学,文本中的价值信息有:小说的背景是什么?主人公是谁?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是?是什么主题?怎么表现的?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小佛朗士在最后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变化?太过专业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纯依附于学生兴趣的问题亦是有害的,比如,普法战争中的战斗,它无益于学生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从文本中提挈的切入问题须符合如下原则。
1.趣味性。趣味性问题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里的兴趣,更多指向学生求知欲、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和探究热情的激起。
2.价值性。价值性问题对于解读文本的价值。它是紧扣与提挈文本诸多信息,并指向文本中心的。它的提出,使得文本的解读有了最简捷的切入口,通过这入口,学生能很快发现文章的核心风景。
3.发散性。发散性问题答案的不唯一。它有发现和争论的空间,能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收集文本信息,碰撞智慧火花。
4.合理性。合理性问题的设置符合教学情境。不突兀,不深奥,是自然的、顺畅的和渐进的。此时的问题,深了,学生提不起兴趣;浅了,无益于文本解读。
每节课其实都有一些“机遇”,它不只是来源于个别优秀学生的独特见解,还常以一些“错误、可笑、偏离中心”的问题出现。课堂的转折很多时候正来源于这些“错误或偏离”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敏锐捕捉这些即时兴奋点,并将其引向深度思考,造成课堂的“柳暗花明”。
很多教师过多寄然望于前者,当课堂出现冷场时,便不假思索地让优秀学生出来“救场”,这不仅造成课堂教学的硬伤,也伤害了其余学生的参与热情。
捕捉即时兴奋点,需要教师有很深的功底和对文本深度熟稔的解读。由于阅读教学“千人千面”、“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甄别学生哪些个性化的解读是合理的,哪些解读是偏离的,是怎样偏离的,又该怎样引导。“大师”们上课,之所以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离不开他们扎实的功底、敏锐的嗅觉和睿智的反应。
《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最适合学生的诵读和表演,假如将这部分分解成若干问题(如“脸色惨白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使出浑身力气?”)进行分析,将冲淡课堂乐趣。边读边议,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创造成就感。
恰当、灵活的教学形式,能使阅读教学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并促成师生愉悦互动,增进师生感情。因而生动活泼的形式依文体而定、依情境而定、以创意而定,教师必须要有“活化课堂、活化教学”的意识,随时激发灵感,将阅读教学推向高潮。
一堂好课应如一首歌,有“高亢引吭”的高潮部分。阅读教学的高潮,应表现为文本主题与师生情感共振,最终被学生内化升华、延伸至自己的人生。《最后一课》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对小佛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爱国情感的理解和钦佩,而不内化成学生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愫,那么它的教学应该说是不完全成功的,它只构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前两维。体察把握学生兴奋程度,即时提升解读,是完成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把握好,否则,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但愿大家在平凡的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打造“15/20/10”启东教育的新模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